前320年,岁在辛丑。庄周五十岁。宋康王十八年。
周慎靓王元年。秦惠王更元五年。楚怀王九年。魏惠王后元十五年。韩宣王十三年。赵武灵王六年。齐威王三十八年。燕王哙元年。鲁平公三年。卫孝襄侯十五年。越王无疆二十三年。中山先王八年。
秦惠王三十七岁,巡视黄河北岸。
思量秦军东进之策,等待张仪在魏策动伐齐。
田婴上朝,献策齐威王:“张仪兼相秦、魏两年,未能策动秦、魏伐齐,必不死心。大王不如与秦联姻,挫败张仪的阴谋。”
齐威王说:“秦人乃是虎狼之国,不受联姻约束。秦惠王的王后乃是魏惠王之女,不是照样伐魏?”
田婴说:“秦人虽是虎狼之国,魏人却是礼仪之邦。如今秦、齐远隔,秦惠王想要伐齐,只有假手魏惠王。秦、齐如果联姻,魏惠王就会犹豫是否伐齐。”
齐威王采纳其策,请求与秦联姻。
秦惠王眼见张仪相魏两年未能伐齐,于是把女儿嬴氏嫁给三十二岁的齐国太子田辟疆,立为正夫人。
毕战禀报滕文公:“如今列国变法,无不废除井田制,扩大亩制,奖励开荒,以便人尽其力,地尽其材。主公听信孟轲,恢复井田制,实与天下大势背道而驰,只能画虎类犬。滕国仅有方圆五十里,尽管延用小亩制,每人授田百亩,土地也已授完,而且人未尽力,地未尽材,不仅没能国富兵强,反而更加国贫兵弱。慕名至滕的楚人许行,早已离滕往齐。慕名至滕的宋人陈相、陈辛,也已离滕返宋。”
滕文公召见孟轲:“先生曾说,师法周文王,恢复井田制,必可王天下,大国只要五年,小国只要七年。如今土地授完,难以为继。而且已经实行五年,为何收效甚微?”
孟轲明白,滕文公已对自己失去信任,于是带着弟子公孙丑离开滕国,前往魏国。
魏惠王八十一岁,在大梁宫的人工湖边,兰台之上,召见五十三岁的孟轲:“寡人无能,军旅三折于外,太子魏申被杀,大将庞涓战死,国库空虚,国力大损。寡人愧对先君,深感耻辱。老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敝国,能否有利吾国?”
孟轲说:“大王何必言利,为何不言仁义?假如国君仅仅考虑是否有利其国,大夫仅仅考虑是否有利其家,士民仅仅考虑是否有利其身,上下无不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必定危险。万乘之国,弑杀其君的必是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杀其君的必是百乘之家。人人先利后义,大肆争夺,永远不会满足。仁人不会遗弃亲人,义人不会不事君父。大王一心考虑仁义,才是治国正道,何必仅仅考虑是否有利?”
魏惠王指指湖中的大雁,岸边的麋鹿:“老先生虽是贤人,难道面对这些不感到快乐?”
孟轲说:“贤人首先考虑仁义,然后因为富贵而快乐。不贤者即使拥有富贵,仍然不会快乐。古代贤君,因为与民同乐,所以快乐。《尚书·汤誓》有言:‘时日盍丧?予及汝偕亡。’如果臣民想与君王同归于尽,即使君王拥有台池鸟兽,怎能独自快乐?”
魏惠王说:“寡人对于国事,非常尽心。一旦发生饥荒,必定运粮赈济。邻国君主不如寡人尽心,但是邻国民众没有减少,魏国民众没有增加,是何缘故?”
孟轲说:“这是因为大王好战!我不如就以战事来打比方。假如魏、秦交战,兵刃相接,两个魏兵害怕秦军斩首,于是逃跑,一人逃了一百步,一人逃了五十步。逃了五十步的人,可以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吗?”
魏惠王说:“不可以。少逃五十步,仍是逃跑。”
孟轲说:“民众不饥不寒,养生送死没有遗憾,君主却不能使天下归服,这种情形从古至今未曾有过。如今魏国民众饿死,大王却说:‘与我无关,这是年成不好!’魏国民众战死,大王却说:‘与我无关,这是战事不利!’大王只有不再把罪责推托于年成不好、战事不利,天下民众才会奔赴魏国,否则别想指望魏国民众多于邻国民众。”
魏惠王说:“老先生言之有理,寡人愿闻教诲!”
孟轲说:“大王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魏国的民众却有饥色,野地也有饿死者,这是大王率领野兽吃人!野兽互相残杀,人类尚且厌恶。大王率领野兽吃人,如何成为民之父母?”
魏惠王说:“老先生知道,魏国原为天下最强。但是到了寡人手里,东败于齐,太子战死,西败于秦,丧地七百里,南败于楚,失去八座城邑,寡人深感耻辱,愿为死者报仇雪恨,如何才能做到?”
孟轲说:“国家方圆百里,君主只要奉行王道,就能天下归服。大王如对人民施行仁政,减省刑罚,降低赋税,使民众安心耕作,孝悌忠信,在家侍奉父兄,出门事奉官长。邻国君主一旦夺其农时,使民众不能安心耕作,不能孝养父母,父母冻饿,兄弟不睦,妻离子散,陷溺水火,大王就可以派遣义兵讨伐,即使手持木棒,也能打败秦、楚的坚甲利兵。仁者无敌,大王不必怀疑!”
魏惠王召见白圭:“先生一直劝说寡人遵循老聃之道,降低赋税,无为而治。寡人一直不听。如今孟轲也劝说寡人遵循孔子之道,降低赋税,仁义而治。寡人决定听从!”
白圭说:“我能经商致富,乃是效法老聃弟子范蠡。《老子》有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一直告诫大王,老聃之道是天之道,孔子之道是人之道。没想到孟轲身为孔子之徒,竟然也主张降低赋税。”
魏惠王说:“既然全都主张降低赋税,先生就不必强分老聃之道、孔子之道了。先生可与孟轲商定减税方案。”(www.xing528.com)
白圭拜见孟轲:“大王采纳先生之言,命我与先生商定减税方案。我打算废除什一税,改为二十税一,先生是否赞成?”
孟轲说:“这是胡人之道!人口万户的邦国,陶匠只有一人,可以吗?”
白圭说:“不可以,陶器不够用。”
孟轲说:“胡地物产不富,又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的礼仪,不必供养封君的爵位,不必支付百官的俸禄,所以二十税一即已足够。中原乃是礼仪之邦,如果废除人伦,不养君子,如何治国?没有陶器,尚且不能治国,何况没有君子?税收比尧舜轻,就是胡人之道。税收比尧舜重,就是桀纣之道。”
白圭大失所望,向魏惠王复命:“八年前,孟轲出仕宋国,认为宋康王的什二税是桀纣之道,劝其遵循尧舜之道,实行什一税。宋康王不听,孟轲离宋归邹。五年前,孟轲出仕滕国,劝说滕文公遵循尧舜之道,恢复井田制,实行什一税。滕文公听从,实施五年失败,孟轲离滕至魏。魏国原本实行什一税,孟轲却劝大王降低赋税。大王采纳其言,命我与他商定减税方案。我主张废除什一税,改为二十税一。孟轲又说,二十税一是胡人之道,不足以供养君子,只有什一税才是尧舜之道,足以供养君子。”
魏惠王大怒:“孟轲身为孔子之徒,为何如此反复无常?先是批评寡人只图有利,不行仁政,结果事到临头,为了让寡人供养他这种君子,竟又反对减税!”
于是打消减税之念,不再理睬孟轲。
庄子五十岁,子华子死于魏国,魏牟(中山王妃江姬之子,庄子再传弟子)生于中山。
庄咸二十岁,也师从蔺陶匠,学习制陶。
庄子带着蔺且,同往商丘,回访惠施。
惠施大悦:“上次与先生谈论有用、无用,大用、小用,令我受益非浅。虽然如今老、孔、墨之道分道扬镳,其实老聃原是孔子之师,墨子原是孔子之徒,三者之间不妨求同存异。”
庄子问:“先生学墨子之道,对老聃之道、孔子之道是否了解?”
惠施说:“老聃主张无为,孔子主张有为。”
庄子问:“先生是否知道,孔子六十岁以后,思想发生变化,对其初时所是,最终非之,对其初时所非,最终是之?”
惠施说:“因为孔子勤勉励志,服从真知。”
庄子问:“你是否明白具体过程和具体原因?”
惠施说:“愿闻其详。”
庄子说:“孔子早年,曾往周都洛阳,向东周史官老聃问礼,老聃告诉孔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执迷不悟,仍然只教弟子《诗》、《书》、《礼》、《乐》,不讲无法读懂的《周易》。孔子五十四岁离鲁,六十八岁归鲁,周游列国十四年,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孔子在宋国得到《归藏》,始知《周易》难以读懂的原因是违背了《归藏》。二是孔子在陈国出仕两年,又向辞官归陈的老聃问道,老聃告诉孔子:‘至阴肃肃出乎天,至阳赫赫发乎地。’孔子终于领悟天地之道,进而领悟君臣之道。”
惠施大惊:“天下都说天属阳,地属阴,为何老聃却说‘至阴肃肃出乎天,至阳赫赫发乎地’?”
庄子笑了:“天属阳,地属阴,乃是否卦之象,大凶。天属阴,地属阳,才是泰卦之象,大吉。孔子闻道于老聃,始悟伏羲所画负阴抱阳的泰卦,亦即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泰道,才是天地之道、君臣之道。伏羲所画戴阳履阴的否卦,亦即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否术,违背天地之道、君臣之道。孔子始知早年主张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实为否术。孔子死前所言‘五十知天命’,是说五十四岁周游列国以后,闻道老聃而领悟天道,于是思想发生变化,对其初时所是,最终非之,对其初时所非,最终是之。孔子晚年又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乃是承认早年孔学确有大过,‘大过’乃是六十四卦之一。早年孔学的大过,就是不知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泰道,鼓吹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否术。孔子死前所言‘六十而耳顺’,是说六十八岁归鲁以前,又接受了老聃、接舆、长沮、桀溺、晨门等人对其早年主张的批评。晚年孔学,独传随其周游列国的颜回。然而孔子六十八岁归鲁,次年颜回即死,孔子哀叹‘天丧我’,四年后含恨而死。所以如今孔子之徒鼓吹的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实为晚年孔子早已否定的早年孔学。”
惠施说:“孔子晚年治易,撰写《易传》。我读过《易传》,与早年孔学似乎并无不同。”
庄子说:“《易传》多有‘子曰’,与《论语》相同,怎么可能是孔子所撰?《易传》实为子夏之徒所撰。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未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归鲁以后才入孔门。孔子归鲁五年即死,子夏未能深入孔学堂奥。颜回一死,晚年孔学即失传人。因此子夏之徒所撰《易传》,坚执早年孔学,继续鼓吹晚年孔子早已否定的天尊地卑、君尊臣卑。”
惠施大受启发:“如此看来,孔子死后,墨子离宋赴鲁学儒,然后返宋创立墨家,反对儒家所有主张,并非反对颜回死后失传的晚年孔学,而是反对子夏、曾参之徒鼓吹的早年孔学。”
庄子说:“正是如此。孔子晚年领悟泰道,颜回死后失传。孔子死前警告子夏:‘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可惜警告无效。如今子夏之徒遍布天下,都是鼓吹否术的小人儒。墨子学儒以后,不满小人儒鼓吹否术,于是推崇泰道,公开叛儒,反对子夏之徒鼓吹的早年孔学。大致而言,老聃之道主张君主师天而尚柔,墨子之道主张臣民师地而尚刚,各重泰道一义。”
惠施说:“经你一说,我不仅对老聃之道、孔子之道理解更深,也对自幼所学的墨子之道理解更深。”
二人相视而笑,惺惺相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