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52年,岁在己巳。庄周十八岁。宋桓侯二十九年。
周显王十七年。秦孝公十年。楚宣王十八年。魏惠王十八年(晋悼公十七年)。韩昭侯十一年。赵成侯二十三年。齐威王六年。燕文公十年。鲁康公三年。卫成侯二十年。越王无颛九年。中山桓公五十一年。
商鞅亲率秦军攻打魏国旧都安邑,从去年延至今年。
安邑守军苦等东部援军不至,开城投降秦军。
商鞅变法七年,成效卓著。乡邑大治,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七年前反对新法的宗室、大臣,转而称赞新法。
秦孝公大悦。
商鞅说:“这些宗室和大臣,以前批评新法,现在称赞新法,都是妄议国法,动摇教化!孔子有言:‘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所以国法只可服从,不许议论。”
秦孝公听从其言,把称赞新法的宗室迁至边邑,把称赞新法的大臣全部贬官。
秦国臣民从此战战兢兢,对于商鞅之法,绝对服从,不敢议论。
魏军去年虽在桂陵败于齐军,仍然占领赵都邯郸。
赵成侯逃出邯郸,恳请齐威王助其复国。
齐威王于是继续伐魏,又命宋、卫出兵助伐。
宋、卫鉴于魏国新败,齐势正盛,于是叛魏亲齐。
宋将景敾奉戴剔成之命,卫将公孙仓奉卫成侯之命,领兵助齐伐魏。
田忌、孙膑统帅齐、赵、宋、卫四国联军,在襄陵(今河南睢县)围攻魏军。
魏惠侯陷入危难,请求韩昭侯增援。
韩昭侯召见许异:“魏惠侯四面临敌,东与齐战,南与楚战,西与秦战,北与赵战。寡人是否应该救魏?”
许异说:“宋、卫已经叛魏亲齐,主公也应叛魏亲齐。”
韩昭侯犹豫不决,又召见申不害:“魏惠侯东迁大梁以来,寡人采纳许异之策,叛赵亲魏十年。魏惠侯去年桂陵大败,庞涓被俘,如今又被四国联军围于襄陵。寡人应该继续亲魏,还是像宋、卫一样叛魏亲齐?”
申不害三十四岁,原为郑国京人,韩灭郑后仕韩。明白事关社稷安危,不敢妄言,借口推托:“容我深思熟虑,然后答复主公。”
告退出来,劝说赵卓、韩晁:“魏国大败于齐,主公面临重大抉择。先生身为人臣,又是一国辩士,理应尽忠进言。”
二人于是向韩昭侯进言,赵卓主张继续亲魏,韩晁主张叛魏亲齐。
申不害在旁观察,已知韩昭侯心意,于是上朝进言:“如今魏国与诸侯大战,必将互相削弱。诸侯为了削弱魏国,必将争相亲韩。主公不如继续亲魏,暂时屈于一人之下,必能弱魏强韩,居于万人之上。”
韩昭侯听从申不害,出兵救魏。
魏军得到韩军增援,反败为胜,在襄陵击败齐、赵、宋、卫四国联军。
齐威王认为魏国仍然强大,于是释放庞涓归魏。委托楚将景舍代齐使魏,与魏休兵。
韩昭侯罢免许异,改命申不害为相。
宋桓侯责备戴剔成:“相国去年助魏伐赵,结果魏军被齐军击败于桂陵。相国今年助齐伐魏,结果齐军被魏军击败于襄陵。相国为何总是站在失败一方?”
戴剔成面有惭色,暗生异心。
齐威王与魏休兵,命令齐国大匠轮扁建造王宫,规模必须超过大梁宫。
轮扁邀请弟子匠石,往齐助建王宫。(www.xing528.com)
匠石带领弟子往齐,路过鲁都曲阜,看见一棵充当社木的栎树。树冠之大,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树干之粗,需要百臂才能合围;树冠之高可比山峰,十仞以上始有旁枝。可造舟船的旁枝,多达数十。
树下围观膜拜的鲁人,多如集市。
匠石头也不回,行路不止。
弟子驻足饱看,然后追上匠石:“我手执斧斤,追随夫子至今,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木材。夫子为何行路不止,不肯一观?”
匠石说:“那是散木!做成舟船,必定沉没。做成棺椁,必定腐烂。做成器具,必定速朽。做成门户,必渗树脂。做成梁柱,必生蛀虫。这种不材之木,毫无用处,所以如此长寿。”
匠石住在客店,半夜做梦——
栎树说:“你鄙视我是毫无用处的散木?那些楂树、梨树、橘树、柚树,都是文木,但是果实一旦成熟,就被摘掉,受尽侮辱,枝干一旦长成,大枝被砍,小枝被折。文木虽有用处,却是自苦其生,自招斧斤,所以中途夭亡,不能终其天年。渴求有用之人,同样如此。不为世俗所用,正是我的大用。你我均为天道所生,你怎能把我视为供你砍伐之物?你这自蹈死地的散人,怎能明白散木?”
匠石惊醒,与弟子参详此梦。
弟子问:“栎树既然渴望无用,为何要做社木?”
匠石说:“栎树只是寄身庙堂,任凭不了解它的世人诟病诋毁。若不寄身庙堂,怎能逃脱斧斤之祸?散木意在葆全德心,文木意在保全富贵。你我用文木的观点毁誉散木,岂非南辕北辙?”
匠石到达临淄,面见轮扁,求教栎树托梦之事。
轮扁说:“南郭子綦是老聃之徒,你归宋以后,可以向他请教。”
庄周十八岁,曹商十二岁,继续师从子綦学道。
匠石返回宋国,到蒙邑拜见子綦。
子綦问:“轮扁还在制作车轮吗?”
匠石说:“吾师已经九十多岁,做不动车轮了。他说生命之轮总会停转,天道之轮不会停转。”
子綦含笑点头。
匠石又说:“吾师命我向先生请教栎树托梦之事。”
子綦说:“梦由心生。栎树托梦,实为你之自悟。你已明白,可以把文木雕琢成器,不能把人类雕琢成器。《老子》有言:‘朴散则为器。’文木一旦成器,必失其朴。”
匠石说:“我曾读过《老子》,知道‘朴散则为器’,明白老聃反对成器,但我不太明白,老聃既然反对成器,为何又主张‘大器晚成’?难道过早成器不好,晚些成器就好?难道成为小器不好,成为大器就好?”
子綦说:“你与很多人一样,读的也是《老子》伪本!《老子》原文是‘大器免成’,被人改成了‘大器晚成’。改过以后,就与前一句‘大方无隅’,后两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变得前后不通。老聃主张‘免成器’,并非主张‘晚成器’,更非主张‘成大器’。”
匠石惊问:“为何有人要改《老子》原文?”
子綦说:“因为有人愿意成器,更想成为大器,以便受到诸侯重用,所以改‘免’为‘晚’。《老子》明确反对成器,怎么可能主张‘大器晚成’?”
匠石问:“恕我愚钝,请问《老子》哪句话,明确反对成器?”
子綦说:“‘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老子》教诲君主,即使有人在十人、百人之中堪称贤才,也不可重用。至于在千人、万人之中堪称贤才,当然更不可重用,此即《老子》所言‘不尚贤,使民不争’。孔子之徒自居圣贤,渴望受到君主重用,于是删掉‘人’字,改成‘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老子》真义‘不用成器之人’,于是变成伪义‘不用成器之物’。”
匠石惊呼:“难怪《老子》如此难懂,原来关键文字都被改过了!”
子綦说:“《老子》说‘吾言甚易知’,若非有人妄改,怎会如此难懂?《老子》三次言器,命义无不贯通。‘朴散则为器’,阐明守朴至关重要,成器即为降格。‘大器免成’,告诫众人要做散木,不要做文木,否则必成小器。‘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告诫王侯不可重用那些自诩胜过十人百人千人万人的成器之人。《老子》仅仅反对人们成为被君主使用之器,从未反对人们使用增进福利之器。”
匠石说:“感谢先生指教,不仅使我明白了散木之大用,而且使我明白了《老子》之真义。”
子綦笑了:“与我无关,实为你之自悟!”
庄周受教,陷入沉思。
曹商闻之,不以为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