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图像集解:明代秦镛《易序图说》-卦序分节图

周易图像集解:明代秦镛《易序图说》-卦序分节图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人秦镛《易序图说》则在萧汉中分卦的基础上,分上经卦序为五节,奇数象阳;分下经卦序为四节,偶数象阴。来氏共作“序卦”图二十一幅,可谓集“分节说”之大成者。又以“阴阳盛衰消长之义”分《序卦》为八节。

周易图像集解:明代秦镛《易序图说》-卦序分节图

汉中之卦序分节图(见朱升《周易旁注前图》或《四库全书读易考原》)

钱一本所列卦序分节图(见《四库全书存目像抄》或高雪君《易经来注图解》)

李光地之《序卦圆图》(见《御纂周易折中》)

彧按:吴澄于《易纂言外翼·卦统》中以“分节”说《序卦》,曰:“六十四卦分属上下二篇,盖有意义,朱子但云以其简帙重大而分,岂其然哉!今考之,有经卦焉,有纬卦焉。八卦正体对体自重者为经卦,八卦各体错杂相重者为纬卦。上下二篇经卦十六,纬卦四十八,上篇以乾坤二卦为经,而二十四卦为纬,下篇以震艮巽兑四卦为经,而二十四卦为纬。坎离者,乾坤二卦之用,震艮巽兑四卦之管辖也,故以为二篇之终。上篇始以乾坤之纯统八卦,次以乾坤之合统十六卦,而终之以坎离之纯,下篇以震艮巽兑之合统十六卦,次以震艮巽兑之纯统八卦,而终之以坎离之合。”约其说如下:

乾坤父母之纯统纬卦八(《屯》至《履》)

泰否母之合统纬卦十六(《同人》至《大过》)

坎离中男中女之纯终上篇

咸恒少男少女长男长女之合统纬卦八(《遁》至《解》)

损益少男少女长男长女之合统纬卦八(《夬》至《鼎》)

震艮长男少男之纯统纬卦四(《渐》至《旅》)

巽兑长女少女之纯统纬卦四(《涣》至《小过》)

既济未济中男中女之合终下篇

其后萧汉中于《读易考原》中又以“分节”说《序卦》,曰:“圣人之作易也,画卦为八而已,及重为六十四,于是分其三十为上篇之卦,分其三十四为下篇之卦。既分上下又从而序次其先后,皆有指。”“孔子之作序卦也,因卦之名说名之义,序其名义前后相承,以诏学者。盖教人观易之一法。”萧氏主分卦之说的理由是:“窃谓圣人先分卦而后序,必先明卦之所以分,始可论卦之所以序。”其分卦之“纲领”是:“八卦之分若何?乾坤坎离四正卦也,当居上经,震巽艮兑四偏卦也,当居下经。八卦既分,余卦以次附焉。此两经所以分之纲领也。”六十四卦上下共一百二十八体,八卦之体各十有六。上经有乾十二体、坤十二体、坎八体、离六体,下经有震十二体、巽九体、艮九体、兑十二体。萧氏本此而谓乾坤坎离之体在上经为主(在下经为客)、震巽艮兑之体在下经为主(在上经为客),曰:“自六十四卦之体本于八卦而言之,则乾坤坎离为上篇之主,震巽艮兑为下篇之主。”其法先是分六十四卦为六节:上经之初《乾》为主《坤》从之,之后受之以《屯》至《比》六卦,谓之“坎用事,离不得用事,阳中阳之故也”;上经中一节为《师》至《豫》八卦,谓之“乾坤交而旁生六子之象也”;上经之终为《随》至《离》十四卦,谓之“离用事,坎不得用事,阳中阴之故也”;下经之初为《咸》至《益》十二卦,谓之“阴中之阳”;下经之中为《夬》至《鼎》八卦,谓之“主受客来,故乾坤坎离入于兑上巽下,包括之中也”;下经之终为《震》至《未济》十四卦,谓之“阴中之阴”。其后则有沈全昌、邓潜谷等发明萧氏之说,方以智于《周易时论图象几表》中备载之。明代人秦镛《易序图说》则在萧汉中分卦的基础上,分上经卦序为五节,奇数象阳;分下经卦序为四节,偶数象阴。明末人来集之《易图亲见》则分六十四卦为三节,曰:“泰和萧氏取序卦上下经,分作六节,各有妙理。初见之,深骇其独得而服其精至也。及取序卦全图再三披阅,理之新新不穷,始觉分六节,未免太碎。夫所为卦者,乾坤六子而已,乾坤之尊无偶,不与诸卦隶,而以其交之为泰否者自立疆域。天地开而羲文出,乾坤立而卦爻成。于是分泰否为一中,而诸卦翼之;分坎离为一中,而诸卦翼之;分震艮为一中,而诸卦翼之。而六十四卦之次序,虽有巧手不能为之上下于其间矣。”约其分如下:

乾坤至尊(不在分节之数)

第一节 泰否两卦为中(前《屯》至《履》八卦,后《同人》至《观》八卦)

第二节 坎离两卦为中(前《噬嗑》至《大过》八卦,后《咸》至《睽》八卦)

第三节 震艮两卦为中(前《蹇》至《鼎》十二卦,后《渐》至《未济》十二卦)

来氏又谓其三节之分有合于“三才之道”,曰:“以三才之象求易立卦一卦之象,亦当以三才之象求易序卦六十四卦之象。夫易有天道焉,乾坤是也;有地道焉,坎离是也,有人道焉,震艮是也。”来氏又有“以一阳之卦为纪纲”分上经、“以三阳三阴之卦为纪纲”分下经之法。约其分如下:

上经:

以《师》《比》为纪纲(前《乾》至《讼》六卦,后《小畜》至《大有》六卦)

以《谦》《豫》为纪纲(前《小畜》至《大有》六卦,后《随》至《贲》六卦)

以《剥》《复》为纪纲(前《随》至《贲》六卦,后《无妄》至《离》六卦)

下经:

以《咸》《恒》为纪纲(后《遁》至《解》八卦)

以《损》《益》为纪纲(前《遁》至《解》八卦,后《夬》至《艮》十卦)

以《渐》《归妹》为纪纲(前《夬》至《艮》十卦,后《丰》至《小过》八卦)

以《既济》《未济》为纪纲而终

来集之自谓研究《序卦》“至废寝食”,其推崇《序卦》曰:“万物不出天地之范围,天地不出序卦之范围。于序卦则吾无间然矣。”来氏共作“序卦”图二十一幅,可谓集“分节说”之大成者。

李光第于《周易折中》卷十一“启蒙附论”中立“先天图者序卦之根”一节,曰:“先天图八卦,两两相对,序卦之根也。”“是故天地定位,上经所以始于乾坤,中于否泰也;山泽通气、雷风相薄,下经所以始于咸恒,中于损益也;水火不相射,上下经所以终于坎离、既未济也。”卷二十二又立“序卦杂卦明义”一节,曰:“卦之序也杂也,皆出于文王也。其所以序之杂之必有深意,亦必有略例。至夫子为之传,乃因其次第而发明阴阳相生相对之义,以见易道之无穷。”“上篇阳也,天道也。故凡天道之正,阳卦阳爻之盛及阴阳长少先后有序者,皆上篇之卦也;下篇阴也,人事也。故凡人事之交,阴卦阴爻之盛及阴阳交感杂乱长少先后无序者,皆下篇之卦也。”又以“阴阳盛衰消长之义”分《序卦》为八节。约其分如下。

阳卦第一节(十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

阳卦第二节(六卦):《泰》《否》《同人》《大有》《谦》《豫》

阳卦第三节(八卦):《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www.xing528.com)

阳卦第四节(六卦):《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阴卦第一节(十卦):《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

阴卦第二节(六卦):《损》《益》《夬》《姤》《萃》《升》

阴卦第三节(十二卦):《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

阴卦第四节(六卦):《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李光地又列起《乾》《坤》终《既济》《未济》之《序卦圆图》,谓“前所推上下篇各四节阴阳消息盛衰之次与此图密合”。

又有以数兼卦爻象说《序卦》者。《易乾凿度》曰:“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立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下损以事其上,益者阳用事,而雷风益万物也,上自损以益下,下经以法阴,故以咸为始,恒为次,先损而后益,各顺其类也。”上经象阳,阳数三,则分为三十卦;下经法阴,阴数四,则分为三十四卦,此乃以数说六十四卦之分。税与权则以“阳三阴一”之数说《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八卦之分,上经六卦为二倍阳数,下经二卦为二倍阴数。以天地、日月之象说上经之始终,以夫妇、人事(王道)说下经之始终,则是邵雍“上经乾坤坎离以明天道下经咸恒既济未济以明人事”说之由来,亦是朱熹“大率上经用乾坤坎离为始终,下经便当用艮兑巽震为始终”说之由来,而萧汉中的“乾坤坎离为上篇之主,震巽艮兑为下篇之主”说亦不出此义之外。《天原发微》引“李氏曰”:“上下经各相对,序卦至坎离别起文义,上经乾坤二老对立,序卦各隐其名,下经首咸二少合体,序卦独隐咸名。”“上经五十二阳爻、五十六阴爻,下经五十六阳爻、五十二阴爻。经分上下皆有至理,惜师说不传,而文王分经之义隐矣。”此则以上下经各十八卦之《序卦图》言阴阳爻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以三十六卦明阳爻数之,上经多四阴爻即为阳卦多,下经多四阳爻即为阴卦多,从而谓“上经象阳”“下经法阴”,此亦本《易乾凿度》说而来。(按:以六十四卦数阴阳爻之数,则上经八十六阳爻、九十四阴爻,下经一百零六阳爻、九十八阴爻,则上经多八阴爻,下经多八阳爻。)冯道立《周易三极图贯》引沈全昌《易学图解》曰:“上经三十卦,杂下经十二卦;下经三十四卦,亦杂上经十二卦”,从而有“韩康伯谓《序卦》非《易》之蕴,是尚未悉其妙,推之《杂卦传》亦然”云云。还有以“三陈九卦”之义说《序卦》者。《周易折中》曰:“孔子系辞叙上下篇九卦……先儒以其卦推配上下经皆相对,盖乾与咸恒对,履与损益对,谦与困井对,复与巽兑对。每以下篇两卦对上篇一卦,凡十二卦而二篇之数适齐矣。然十二卦之中又止取九卦者,乾咸其始也,兑其终也,略其终始而取其中间之卦,以著阴阳消息盛衰之渐,故止于九。”此外还有以互卦、十有八变、互应、似卦等说研究《序卦》卦序者。如杨甲《六经图》中列一《十有八变图》,曰:“男女合者,上下经惟十二位,正位乾坤坎离咸恒损益八卦,分为十八位,乾坤变颐大过,颐大过变坎离,坎离变中孚小过,中孚小过变咸恒,成人伦也。”(按:六十四卦中“男女合者”,为三阴三阳之卦二十,如以《泰》《否》为父母合,则男女合者”仍有十八卦,上经有《随》《蛊》《噬嗑》《贲》;下经有《咸》《恒》《损》《益》《困》《井》《渐》《归妹》《丰》《旅》《涣》《节》《既济》《未济》)《天原发微》引“李氏曰”:“颐似离、大过似坎,而坎离继二卦后,中孚厚画离、小过厚画坎,而既未济又继二卦后。”冯道立《周易三极图贯》则以“天地日月星辰错综为画卦著卦张本”“文王序卦用综象天地日月上下”“文王序卦反乘象天地日月上下”“序卦四正不易分上下经”“序卦四隅反易”“八卦相乘成序卦”“先天变后天成序卦”“八卦对待成序卦”“纳甲相连成序卦”“序卦与系辞九卦贯”等图,论说《序卦》“实有精义”。

又按:对于《易经》六十四卦分序于上下篇之研究,似应摆脱《易传》文字的束缚,从六十四卦之作、揲蓍变卦、刻简系辞成“经”及占筮用辞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易经》本卜筮之书,其成“经”排序当与揲蓍变卦有关,又与联简成“编”有关。事实上是先有卦而后有辞,将成对之卦编为一“编”从而又系以卦爻辞,就产生了《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序“单元”(“编”),每个“单元”之间又以揲蓍“变卦”之法联系之,则有“简帙重大”而两分之“篇”。分而排序又为便利占筮之用,亦是分卦排序之宗旨。

《易经》六十四卦“二二相偶”,以两卦六爻皆相反为偶,则有三十二对(《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复》《姤》《剥》《夬》《艮》《兑》《震》《巽》《泰》《否》《既济》《未济》等),如以“非覆即变”为偶,亦有三十二对(“变”者四对,“覆者”二十八对)。《易经》六十四卦取“非覆即变”之偶为序,上篇十五对,下篇十七对。

《易经》之所以取“非覆即变”之“二二相偶”者为序,则应该同用革绳将竹简联系为一“编”有关(“韦编三绝”之韦为细革绳,“”字从糸,《说文解字》释曰:“次简也”。象用细绳将竹简依次联接之义)。一卦或七简(卦象与卦辞一简、六爻辞六简)或八简(《乾》与《坤》多“用九”“用六”各一简)。《乾》与《坤》联作一“编”,《屯》与《蒙》联作一“编”,直至《既济》与《未济》联为一“编”,计有三十二“编”(如此十六或十四简为一“编”,则便于展读)。《说文解字》中,“篇”字从竹作“”,是“”(册)字从户从竹之象形,则明“篇”之义是将书册置于户中竹器之中,与书童所负之龠不同。将三十二“编”分置于上下“书橱”之中,则有十五“编”(上篇)和十七“编”(下篇)之分(以竹简数量看,上经似当为212简,下经似当为238简)。

《易经》六十四卦以“非覆即变”之二卦为偶而成一“编”,共成三十二“编”,从系以卦爻辞的内容方面亦可引为佐证:

《乾》与《坤》卦辞皆有“元”“亨”“利”“贞”,上爻辞皆言“龙”,皆有用爻辞;

《颐》与《大过》爻辞“凶”与“无咎”“无不利”相对;

《坎》与《离》爻辞“凶”与“无咎”相对;

《中孚》与《小过》四爻辞皆“无咎”,上爻辞对之以“翰音”与“飞鸟”,皆“凶”;

《需》与《讼》卦辞,“利涉大川”与“不利涉大川”相对,“贞吉”“终凶”相对,正九二与覆九五皆“吉”,正上六与覆初六皆“终吉”,爻辞皆有“小有言”;

《师》与《比》卦辞,“丈人吉”与“后夫凶”相对;

《小畜》与《履》爻辞,正初九与覆上九皆“吉”;

《泰》与《否》卦辞,“小往大来”与“大往小来”相对,爻辞皆有“拔茅茹”;

《剥》与《复》卦辞,“不利有攸往”与“利有攸往”相对,正初六与覆上六皆“凶”;

《无妄》与《大畜》卦辞,“不利”与“利”相对,爻辞正六三与覆六四皆言“牛”;

《咸》与《恒》爻辞,正六二与覆六五皆言“凶”,正六五与覆六二皆言“悔”;

《遁》与《大壮》爻辞,正六二言“牛”则覆六五言“羊”,正九五与覆九二皆言“贞吉”;

《蹇》与《解》卦辞皆言“利西南”、言“吉”,

《损》与《益》卦辞皆言“利有攸往”,正六五与覆六二皆言“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

《萃》与《升》卦辞皆言“见大人”,正六二与覆六五皆言“吉”,正九五与覆九二皆言“无咎”;

《渐》与《归妹》卦辞,“女归吉”与“征凶”相对(《渐》言妇孕而《归妹》言男征);

《巽》与《兑》爻辞,正九五与覆九二皆言“吉,悔亡”;

《既济》与《未济》爻辞,正初九“濡其尾,无咎”与覆初六“濡其尾,吝”相对,正上六“濡其首,厉”与覆上九“濡其首,有孚”相对。

《易经》作者是据卦象而系辞,以上事例足以证明其成“经”的过程是以“非覆即变”二卦之偶而观象系辞。《易经》六十四卦分作三十二“编”,应该是当时的事实。所谓之“编”有如住户之单元,而两“篇”则有如两栋楼房。将哪些住户分入同一楼房,则又有一个先分而后又经调整的过程。从分三十二“编”为两“篇”的结果来看,似乎与揲蓍成卦的爻变方法有关。可将以《乾》《坤》为基准,爻变成卦的结果列作下表:(阳爻/阴爻)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编”与“编”之间似乎有爻变上的联系。六十四卦六阳者一,六阴者一,一阳五阴者六,一阴五阳者六,二阳四阴者十五,二阴四阳者十五,三阳三阴者二十。其间的联系,如《屯》《蒙》是《乾》四个阳爻变、《坤》二个阴爻变,而至《需》《讼》则反之;《师》《比》是《乾》五个阳爻变、《坤》一个阴爻变,至《小畜》《履》则反之;《同人》《大有》是《乾》一个阳爻变、《坤》五个阴爻变,至《谦》《豫》则反之,《无妄》《大畜》是《乾》二个阳爻变、《坤》四个阴爻变,至《颐》则反之,至《大过》则又反之,至《坎》又反之,至《离》又反之,等等。因卦之变爻不会齐一,其间则穿插它卦之“编”。三十二“编”既分两“篇”,则每“篇”必有其先后次序。古时当有多种次序并存,即使“篇”次有乱而三十二“编”则不会散乱,亦不会对占筮有多大的影响。而后写在纸上之通行本《易经》两“篇”次序,只是其中一种次序而已(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易经》又是另一种次序,看来所谓次序的作用只是便于占筮拣出卦爻辞)。至于当初分三十二编为上下篇之人,为何上篇有十五编,下篇有十七编,而编与编之间为何如此相联,则一定有其考虑。后人所谓《序卦》卦序之种种安排,只是某种猜测而已,是否合于前人本意,则不可得而知之。不过,我们从《易经》连简成编,而后又本占筮之用而分篇来猜测当初分篇之意,则可能近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