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教研课题推广的条件

教师教研课题推广的条件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教研课题的成果具有多样性,推广的条件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并非每一项课题成果都具有推广的现实可能性,要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审视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而在成果的应用方即“需求侧”这边,有人认为来自实践的教学成果,高明不到哪儿,不值得采用;有人虽有“取经”的诚心,却又担心借鉴来的成果摆脱不了“赝品”的标签。由此,对于“需求侧”的选择与引导,需要一定的机制。

教师教研课题推广的条件

教师教研课题的成果具有多样性,推广的条件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并非每一项课题成果都具有推广的现实可能性,要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审视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一)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即教研课题成果本身是否具备推广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成果具有科学性,教研课题研究是一项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应经得起理论的反复推敲和实践的重复验证。

二是成果具备创新性,反映出课题成果的独创性,要注意研究的独创性是相对的,在一个区域或学校可能不具备推广价值,但在另一个区域或学校则可能是新颖的、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三是成果具有实践性,课题成果的推广要推动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力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实际效果。

四是成果具有可读性,可读性是指课题成果的文字表达简洁流畅,结构严谨,兼顾学理性的同时,内容深入浅出,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且易于理解、借鉴和运用。

(二)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是指教研课题成果的推广获得相关人员的积极推动。(www.xing528.com)

其一,需要立项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各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不仅具有课题立项、管理职能,同时还具有课题成果鉴定和推广等任务,鉴定意见具有权威性,具有广泛的认可度,能够明确课题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并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有着直接而广泛的业务联系,便于将课题成果及时传播到教育各领域

其二,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关,课题研究成果如果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或应用,就会成为行政行为,易于被各级各类学校所采用,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对课题成果的认可,是教研课题组和学校推广课题成果的重要工作。

其三,需要课题组所在单位积极推广。课题组所在单位可以通过召开课题研讨会、现场观摩会和举办新闻发布会,或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课题经验等形式,向兄弟学校、上级单位或相关教育部门宣传课题成果。

资料链接6-4-1

教科研成果“止于获奖”背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教科研管理重获奖、轻推广,常态的教科研管理基本上是在课题立项与论证、中期指导、结题与成果评选三个环节上发力,似乎已经成了教科研的“老三篇”,于是课题研究的管理路径逐渐被程式化。通常的推广形式,如会议推广、文本推广等,停留于“吹风”,虽有提升影响力的作用,但真正的转化效果不佳。优秀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而惠及更多的学校,恰恰是优秀成果的价值所在,因而成果的推广应用环节被喻为“最后一公里”。管理缺少基于“供”“需”诉求的基本判断和深入机制,难以实现“供”“需”双赢。

成果持有者即成果的“供给侧”认为,获得教学成果奖已是最高荣誉,已达“顶峰”,要进行推广与转化,则需要更多的后续投入,比如对成果的价值评估、成果操作要素的分解以及理论的深度提炼等“再研究”。在当前对课题研究评估还存在重“量”轻“质”的背景下,许多研究者会选择另起炉灶,而放弃对已有成果的深化与转化。由此,若对成果予以推广,需要外部环境给予“再出发”的动力引擎。而在成果的应用方即“需求侧”这边,有人认为来自实践的教学成果,高明不到哪儿,不值得采用;有人虽有“取经”的诚心,却又担心借鉴来的成果摆脱不了“赝品”的标签。在这样的科研习惯和心态之下,很多学校选择“另立门户”,放弃应用研究,更不愿意“被推广”;也有人渴望来自实践接地气的课题成果,但又找不到供给侧的“门路”。由此,对于“需求侧”的选择与引导,需要一定的机制。

(来源:胡玫,陈素平.“研究+”:打通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J].人民教育,2017:53.引用时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