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是对教研课题研究中所发现的教育教学事件的一种记录方式,叙述时间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包含以下具体特点。[16]
其一,教育案例具有真实性。案例虽然描述的是富有一定趣味性的教育故事,但教育故事不可以杜撰,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教育事件,是教育事件的真实再现。
其二,教育案例具有典型性。选取和撰写的教育案例能够代表一类教育事件,即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中说明、诠释类似教育事件,并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体会和借鉴。
其三,教育案例具有疑难性。教育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疑难情境,在案例中需要呈现与主题相关的矛盾点和冲突点,并且包含解决这些疑难情境的独特思考与有效方法。
其四,教育案例具有情境性。案例以真实教育场景为依托,并具有特定的时间范围,所描述的教育事件通常发生在在教师的学校生活、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过程中,一般选取在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件。
教育案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案例事实,即对案例进行客观描述;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即对案例发表研究者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和解释,或者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写作结构上可分为时间结构,即根据教育事件发生的先后组织材料;叙述结构,即根据前因后果撰写案例;说明结构,即在叙述同时向读者说明相关背景。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三种结构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育案例更具逻辑性和可读性。
资料链接6-3-1
优秀教育案例的必备特征
1.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
2.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
3.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反映的是近五年发生的事件。
4.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案例应该包括案例反映的对象引述的材料。
6.案例需要对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7.案例需要对自己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评价。
8.案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
9.案例叙述要具体、特殊。
10.案例要把时间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www.xing528.com)
11.案例要能反映出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来源:卢洪利.教师研究成果表达的技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9-191.)
一般而言,教育案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板块。
板块一:标题,可采用教育事件名称作为标题,也可采用事件所反映的主题作为标题。
板块二:引言或背景,用一段或两段文字介绍教育事件发生的宏观背景,如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等,抑或介绍教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等,为突出主题做铺垫。
板块三:教育事件的过程与问题,在记录事件的过程中要注意着重突出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是否产生了反复等情况。
板块四:总结与反思,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不足,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具体做法,以达到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板块五:附录或补充材料,这一部分视案例撰写情况而定,并非每个案例都需要,附录和补充材料一定是正文中没有提及并且对主题有补充说明价值的,可以深化读者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资料链接6-3-2
教育案例:怎样面对学生“借课”
背景:
W老师教初一年级地理,他推崇并切身践行着素质教育,上课力求生动有趣,做到寓教于乐,还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课间,他正准备教具,突然办公室来了三个学生向他借课并诚恳说明了原因,这让W老师犯了难。倘若不答应“借课”,学生会有情绪抵触,怎么上好课?倘若答应“借课”,以后学生经常提出借课请求,就会干扰正常教学秩序。W老师是如何恰当地应对的呢?
事件过程:
开学伊始,W老师遇到了前来借课的学生。“好吧!”W老师满口答应。学生脸上立马绽开了笑容:“谢谢老师!”W老师一进教室,就笑着说:“老师知道你们的苦衷,就借课给你们做作业吧!”学生听了欢呼雀跃。“现在老师听你们,以后你们也得听老师,好吗?”“一定!”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学生们就埋头赶作业。30多分钟后,W老师说:“同学们,请暂停一下,老师有事商量。”同学们抬起了头。W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借课只能解燃眉之急,倘若老师的作业越来越多,那该怎么办?”学生们听了愁眉不展。“你们应该派课代表和相关老师沟通,只有作业量减少,才能标本兼治。”“要是老师不答应,怎么办?”有学生问。“只要心平气和,反映实情,大多数老师是通情达理的。”“万一个别老师固执己见,又该怎么办?”有学生尖锐地问道。“那就要行使正当权利,向学校反映协调。如果学校置之不理,就要向教育局或媒体呼吁。”W老师开导着。“那不是以下犯上吗?”有同学忧心忡忡。“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的方针。帮助老师走出应试误区,这是最大的善事。通过合法途径反映情况,不是犯上作乱,而是依法办事。”同学们听了,如释重负。“当然,我也要跟有关老师沟通,并向学校反映协调。”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得知后,召集教师开了协调会。从此,W老师几乎再也没有遇到“借课”的学生。
反思:以退为进是良策
学生“借课”,渴望教师伸出救急之手。如果教师一口回绝,就等于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凉了学生的心。课间几分钟,时间仓促,一般来说,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退为进,有时也是一种策略,就如箭要射得远,弓弦就得往后拉。为了避免情绪对立,倒不如顺水推舟,暂时满足学生心愿。这样,既为学生解除了燃眉之急,又可融洽师生关系。面对学生“借课”,就得做好细致的沟通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堆积如山,只能疲于应付,即使勉强完成,也难以保证质量。况且荒废地理教学,犹如让身体残缺,得不偿失。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借课”对自己的发展不利时,才能自觉摒弃“借课”。毋庸置疑,矛盾是绝对存在的,但许多矛盾是可以沟通化解的。遇到学生“借课”,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跟主科老师沟通,只要晓之以理,大多数老师都是通情达理的。依法办事,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未成年的学生也不例外。对于个别教师知错不改的,就要当仁不让,理直气壮地向学校反映,万不得已,还可向教育部门或新闻媒体投诉。当然,当事教师也要主动和其他教师沟通,并向学校反映实情,以便统筹兼顾,避免作业扎堆。案例中的W老师以退为进,循循善诱,身体力行,破解了“借课”的难题。
(来源:顾伟清.怎么面对学生“借课”[J].教学与管理,2017(19):89-90.引用时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