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如何写教研论文-教师如何做教研课题

教师如何写教研论文-教师如何做教研课题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形成质量较高的教研论文应符合以下特点。(一)教研论文的基本结构教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分为五个部分。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在教研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释是对教研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或他人研究成果及观点的说明。参考文献通常列在正文或注释之后,写明教研论文撰写过程中参考的著作、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

教师如何写教研论文-教师如何做教研课题

要形成质量较高的教研论文应符合以下特点。一是科学性,论证材料真实充分,研究方法准确可靠,观点提炼正确严谨,论文结构严谨而清晰,符合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和行文的格式要求。二是创新性,创新是教研论文的核心所在,教研论文是作者在理论、方法或实践上获得的新进展和新突破,比如他人没有提过的观念、理念和假设;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教育问题,或将新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等。三是专业性,不同学科研究领域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具有各自的专门术语和专门概念,写作时既要注意这些术语和概念的合理使用,同时也要保证写作语言通俗简明,让读者感到平实易懂。

(一)教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教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标题,标题是论文精髓的集中体现,应力求用最概括、最鲜明的语言表达论文的中心主题。具体而言,要直接揭示论题或论点,使读者能迅速准确把握论文的基本论题,同时兼顾新颖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此,标题必须力争精炼,尽可能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慎用副标题,仅在正标题无法准确表达论文主旨时使用,标题一般20字左右为宜,最长不超过25个字。尽量少使用“浅析”“刍议”“之我见”等词语。

第二部分是署名。署名是作者拥有著作权的标识,既可以是独立作者,也可以是多人合作(如多人署名,按顺序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以此类推),还可以是课题组署名。除姓名外,根据不同期刊的要求,作者还需提供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编,或其他个人信息。

第三部分是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一篇论文核心观点的概括性阐述,是以提供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明确地陈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长度一般200-300字为宜,内容应包含论文的主要信息。注重字、词、句之间的逻辑性,文字简洁,避免与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文字重合或雷同,重点表述论文的核心观点。此外,摘要中要使用第三人称,不要使用“本人”“作者”“我们”“本文”等作为陈述主语。关键词是论文研究的中心概念,关键词可从主标题、各层级标题或正文中选取3-5个最重要的核心词汇,通常依照概念的重要性和论述问题的先后顺序排列。关键词关系到论文可能被索引的次数以及论文的利用率,切不可随意选择。

资料链接6-1-1

摘要撰写注意事项

1.摘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2.不要简单重复标题中已有的信息。

3.要用第三人称,一般不使用“本文”“本研究”“作者”“笔者”“我们”等词语作为主语。

4.一般不要对论文内容做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使用新术语需加括号说明;由外文翻译且尚无汉语术语与之对照的,可用原文或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实在无法变通的情况外,一般不使用数理化公式,并且不使用插图和表格。

7.缩略词、略称、代号等在首次出现时需加以说明。

8.不使用引文。

9.不要写成背景叙述。

10.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慎用长句、复杂句,每句话表意清晰明确,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

关键词选取的常见问题示例

1.将关键词写成词组或短语。

2.关键词的逻辑不能准确反映论文内容。

3.将一些泛意词选作关键词,诸如“研究”“分析”“改革”等。

4.重复题目。

5.关键词数量太少或太多。

(来源:贾万刚,张宗业.小学教育科研[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230-233.)

第四部分为教研论文主体,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也称引言,一般包含三个要素:研究背景、合理性和聚焦点。首先,引言旨在交代研究背景、引出实质问题,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为后文做铺垫;其次,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说明本文的合理性;最后,提出本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正文根据研究实际分为若干部分,并用小标题“‘一’‘二’‘三’……”的形式逐层展开论述。不同体例、不同研究范式论文格式要求不同,在撰写之前可以多在学术网站或学术期刊浏览类似文章,以规范自己的文章格式。结论是全篇论证过程的总结,可以简要归纳论点,或围绕中心论点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或提出文中还存疑的地方供读者思考等。结论部分的长短应视教研论文的性质而定,例如实证类教研论文结论部分一般较长,分量较重;经验总结类教研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已将结论明显提出,在此部分只需简略表述。

第五部分为注释和参考文献。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在教研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但在参考或引用他人观点、数据和材料时,应该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加以必要的说明或注明出处。注释是对教研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或他人研究成果及观点的说明。参考文献通常列在正文或注释之后,写明教研论文撰写过程中参考的著作、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

(二)教研论文的修改方法

优质的教研论文都需要反复修改,在初稿成形后,可根据投稿期刊、论文评比或征文的要求持续修改润色。论文内容的检查和修改可分为六个步骤。[1]

第一步检查中心论点是否明确,尤其是在绪论部分是否清楚地表述了论文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是否能够印证中心论点,如果没有,则需修改文字表述、进一步阐明论点。

第二步检查概念是否清晰明确,在文中提出新颖的概念时要明晰其内涵和外延,如果对其存在疑惑,需要更换成较为通俗的表述或进行说明。

第三步检查论文中是否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检查总论点与分论点、各分论点、分论点与论证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增强行文的逻辑性。

第四步检查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包括理论引证和事实例证,在论文完成后以读者的眼光反复阅读几遍,思考文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清晰阐明论点、或论文有无空泛感,并加以适当调整和修改。

第五步检查支撑论点的材料是否准确,始终围绕论文的中心论点,对不能支撑论点的材料要舍弃。

第六步检查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可借助原著、工具书、权威网站等对文中所引材料进行多次、认真核对。

案例6-1-4教研论文范文示例

[标题](www.xing528.com)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

[署名]

赵鑫 王静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框架,通过深入剖析人教版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抽象具体表象中的本质、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模型思想和相应的建模能力。

关键词:模型思想;数学教学;小学第二学段;渗透策略

[绪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将数学基本思想作为“四基”之一,其中“模型思想”是唯一以“思想”指称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1]可见,“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科能力和个体素质。将“模型思想”有效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又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以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为例进行文本分析,明确小学数学教材哪些内容能渗透模型思想、哪些内容可抽象为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模型思想的实践策略。

[正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模型思想及其价值

数学模型思想是指通过对问题情境进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解决类似问题的策略、意识与观念。[2]其本质是从解决一个问题迁移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学生体会数学学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中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旨在引导小学生从具体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质的数学信息,抽象出数学模型以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这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模型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性,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淀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的过程性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3]其次,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掌握对知识运用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建构出相关的数学模型,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再次,小学第二学段(4-6年级)是模型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养成了基本的数感,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小学第二学段的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既必要又可行。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模型思想分析

以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人教版教材内容为分析对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基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着重总结该学段教材中可提炼为数学模型的内容。

(一)数与代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

三、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模型思想的实践策略

模型思想作为一种数学素养,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和理念,其形成过程集中反映为数学模型的教学过程,并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目标定位缺失,建模难见踪迹;价值取向偏差,建模避重就轻;评价方式单一,建模形同虚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立足上述对小学第二学段人教版教材的分析,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师层面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渗透的实践策略。

(一)巧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二)抽象具体表象中的本质

(三)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四)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

[结论]

数学模型思想的魅力在于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对学生传授数学模型思想时,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进行抽象式、提炼式学习,更应该重视学生引导将这一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其他同类问题。如在“模型验证”环节中,应该注重问题的非本质因素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反复验证,深刻体验数学模型应用的魅力。总之,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教师不仅需要正确认识数学模型思想,还应有意识地将其引入课堂,并在教学中掌握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为其建模能力的养成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2]刘明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9):50-51.

[3]吴小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考试与评价,2014(10):29-30.

……

(来源:赵鑫,王静.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8(7):48-53.该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引用时有删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