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参与对外交流演出的从业人员规模大,国际化程度存疑从文化部对中国历年来有关对外文化交流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文艺演出是对外交流项目中主要的活动形式,其数量远高于展览及国际会议。因此,中国目前对外文化传播面临的瓶颈之一是缺乏一批支撑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的艺术管理国际化人才,提升中国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一)参与对外交流演出的从业人员规模大,国际化程度存疑

文化部对中国历年来有关对外文化交流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文艺演出是对外交流项目中主要的活动形式,其数量远高于展览及国际会议。一方面,文艺演出一直以来都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首选形式,尤其是非语言艺术作品或娱乐节目的文化门槛相对于语言类、文字类的文化作品来说更低,娱乐性更强,更容易为不同文化的受众所理解与接受;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在政府利好产业政策、行业规范和配套服务平台不断健全的影响下,依托国内演艺产业的规模性发展,对外演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无论在剧目数量、巡演场次、观演人次以及演出贸易额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需要有较多的艺术表演团体从业者具备国际化水准,目前来说,中国达到国际化水准(国际化的语言或技能)的毕业生很少。因此,参与对外交流演出的从业人员规模大,国际化程度存疑。

(二)对外演出的宣传及营销渠道尚未与国际接轨

宣传与营销渠道是全球贸易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艺术作品、文化产品走向消费者的通道,渠道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对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为例,该剧从投入市场一开始就已找准了自己的营销渠道,锁定旅游市场为营销阵地,与日本最大的旅行社JTB、韩国HANATOUR等达成了战略合作,与中国香港、澳门等地联合进行产品促销,和世界各国有关旅游机构、驻上海的一些代表处建立友好密切联系,这一系列的合作都促使该剧在国外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广阔,也为其在国外的畅销之路铺设了发展基石。

这一案例可视为宣传与演出渠道与国际接轨的杰出案例,然而从中国侨联“亲情中华”的案例还是可以看出,中国由政府或官方主办的演出交流活动中面临一项重大的问题是对外演出及宣传的渠道过于狭窄。“亲情中华”的演出主要是受政府或当地华人社团邀请,因此在观众群体上较为局限,未能扩展到当地社会的主流受众群体。而在宣传方式上,“亲情中华”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华人报纸等较为传统的媒介上,微信盛行后,他们把宣传拓展到微信上,如建立微信群开展与演出相关的知识问答等等,这种方式显然比较单薄与初级,因此收效不甚明显。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是“演出季”制度,即一场演出纳入剧院的演出季之中,由剧院做统一的宣传与推广。而能被剧院纳入演出季,恰恰说明该作品具备优质的艺术水准,也更能通过规模性的宣传及推广方式深入主流观众群中。中国对外演出集团、国家大剧院、中央民族乐团等机构的对外演出项目大都采用纳入当地剧院演出季的方式,然而中国绝大部分“走出去”的演出并未纳入剧院的演出季,而仅仅只是租借剧院的音乐厅进行演出,甚至把当地华人超市或者饭店作为主要的宣传点和代售点,不规范、不系统地宣传方式,效果可想而知。

(三)“走出去”项目遭遇市场的无序化

文化交流项目是否真正做到“走出去”?承接上一问题,不规范、不系统的宣传方式难以让主流观众群体或是潜在受众群接触到演出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演出项目“走出去”的效果。北京演艺集团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虽然并未在美国进行大范围的宣传,然而由于仅在林肯艺术中心上演一场,且参演者都是美国音乐界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家和团体,因此,这场音乐会的信息通过圈内人士口耳相传的方式也收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www.xing528.com)

以慰问侨胞为主的“亲情中华”项目虽然频频出访,但其节目安排及影响力仅限于当地中老年的华人群体,很少渗透到当地主流观众群众中。热议一时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现象更是反映出了中国对外演出项目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急于完成“走出去”的数量,却忽视“走出去”的质量。许多文艺院团急于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提升知名度,然而这些活动并没有进入在地国的文化主流,而只是浮于表面,甚至许多演出采用“送出去”的办法,即把票赠送给当地华人观看,仅为了“走出去”的虚名,这种仅仅浮于地理意义上的“走出去”项目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但没有助益,反而由于大量的低劣“走出去”行为影响了在他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看法,从而产生偏见。

另外,在文化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一些按照商业规则运行的文化项目会遭遇到市场无序化问题,即部分“走出去”项目低价倾销,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一些想依照商业及市场规则行事的文化项目受到挤压,增加了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恶性竞争与不良循环。

(四)“中国元素,国际制作”尚未形成规模化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艺术资源浩如烟海,文化成果灿若星辰。1979年率先走出国门的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展现了敦煌艺术及丝绸之路文化的独特魅力;天创演艺2004年推出的大型功夫舞台剧《功夫传奇》形神兼具地传达了中华武术之精髓;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使得中华文化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艺术家们拥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创作。

然而,“走出去”不仅意味着演出地的变更,也意味着艺术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一方面需要甄选更合适的文化资源进行演绎,另一方面也需要与不同的艺术资源甚至是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

北京演艺集团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也是采用这样的思路,以西方交响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东方意蕴并采用中外艺术家合作的方式共同演绎。除了演出内容本身的融合外,还有如组建国际化的制作团队等艺术创作、策划层面上的合作以及建立中外合资公司等运营层面上的合作。然而,由于实力欠缺、人才匮乏、没有渠道等多方面的因素,这种理念原则的践行者目前仅局限于几家国内扛鼎的演艺集团,并未实现大范围、规模化的实践。

俗话说“事在人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人才储备不足。如果参与到对外演出项目中的五万艺术从业者均具备良好的国际化水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将得到质的飞跃;如果对外演出项目的负责人或运营团队在海外拥有广泛的渠道与人际网络,熟悉海外在地国的市场情况、行业规则,项目的海外执行也将会顺畅许多。因此,中国目前对外文化传播面临的瓶颈之一是缺乏一批支撑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的艺术管理国际化人才,提升中国艺术管理人才国际化水平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