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自身的发展和工作要求决定的。这也从更深层面上说明,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敬业精神、思维方式等,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成之一。艺术专业教师应认真研读以下知识:
1.历史知识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艺术院校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要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延续人类文明成果。艺术专业教师必须了解历史知识,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以及断代史,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关注人自身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强历史意识,在历史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反思,利用祖先的智慧得到情感和精神的陶冶,不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文化经典
经典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知识、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行为,需要持久的、优秀的文化作为支撑。
艺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本学科的人文价值,就必须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大量阅读,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学会系统地、批判性地阅读,通过诵读、泛读、精读各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历史著作、哲学经典等,汲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拓展教师的精神空间,丰富教师的内心世界,消除教师生活的空虚与平庸感。同时,教师的读书人格又可以感染和影响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培养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使师生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共生共荣、双向成长。
3.美学知识(www.xing528.com)
艺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思维指向是审美,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是对自身经历的淘滤,更是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它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前提的,美本身就蕴含着真、蕴含着善。审美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好的艺术作品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心灵畅游在作品所反映的真、善、美的辨识之中,从而净化人的心灵,升华精神,并在不自觉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美育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个体从这些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使之在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智、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行动、灵魂与机体等方面达到一致、平衡与和谐,成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发达、思维敏捷、自身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院校教师,更要自觉地去创造美、欣赏美,加强艺术欣赏,提高审美能力,用美丽的心灵、美好的态度去创作艺术作品、美化生活环境、美化自身、美化教学,让学生感觉到高雅、有韵味、有情致、有活力、有价值。
(二)人文态度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和精神自主的人能同时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人文态度就是要求教师在感情、情怀、意志、德行和个性等方面都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使学生个体和学生整体都得到自由自觉的发展。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表现为教师人文知识量上的积累,而且还体现在教师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向人文精神转化的程度,最后体现在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教师的人文态度,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精神。
反思是获得观念和心灵的反观自照,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质,一方面树立自主的专业发展观,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自我反思能力,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三)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文精神就是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一个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往往具有崇高的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内心坚定,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乐于奉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