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助力艺术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助力艺术人才培养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以上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可做以下解读:第一,按照学习与工作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实践教学分为两种:工作导向型学习和工学一体化模式。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课程目标要着眼于整体性能力的提升,旨在解决学生学会如何“做”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掌握系统的学科体系的知识。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助力艺术人才培养

(一)多层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综合类大学应采用“能力层次渐进”“分类与综合实践衔接”的方式,合理配置基础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起循环有序、岗位配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层次为学生在课堂进行的实际操作性技能训练,着力强化课内实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打好实践能力基础,为后续的第二层次实践环节做好准备。

第二层次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院或专业系组织进行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日常校内演出、毕业汇报、写生、采风等形式。此层面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为学生到工作岗位实践,如到文艺演出团体、群众文化艺术馆站、企业等参加实践,包括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学生通过实习环节的锻炼,能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趋势,了解艺术生产规律,适应岗位需求,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以上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可做以下解读:

第一,按照学习与工作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实践教学分为两种:工作导向型学习和工学一体化模式。上述第一层次的课内实训与第二层次的综合实践可划入工作导向型学习,即尽量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结构来学习,学习地点与工作地点虽是分开的,但在学习地点里的学习内容却是指向工作的。第三层次的社会实践可划入工学一体化模式,即采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从事真实的职业活动,学习与工作的场所是同一的,甚至要完成企业部分的工作任务,为企业创造真正的价值。这种模式本质上讲是一种校企合作的范式

第二,实践教学课程及内容应与能力模块一一对应,以保证训练的针对性。例如,第一层次基础实践注重培养基本能力,第二层次综合实践着力培养综合能力,第三层次社会实践,旨在加强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实践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标准化、教学内容系列化、训练规范化及考核定量化。

第三,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模块式项目驱动,按照分层培养、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此外,有机整合课程体系,使其在横向上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在纵向上与理论教学交替进行,形成上下贯通、融合交叉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打破先理论指导后实习实践,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全过程始终贯穿职业能力训练,并将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从而使整个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轨迹。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特征:工作任务导向

在确定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内容基础上,再来分析其内容的共同特征:工作任务导向。工作任务导向,实质是以实践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即力求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课程目标要着眼于整体性能力的提升,旨在解决学生学会如何“做”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掌握系统的学科体系的知识。第二,课程门类划分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逻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来划分课程,要考虑具体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及组织方式。第三,课程内容以实践知识为主体,而不是系统的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在实践导向的课程建设中具有明显的核心地位,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得以发挥。第四,课程结构的展开始于实践过程而不是理论架构,学生首先要获得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实践知识,对所学专业的内容及工作环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专业理论。需阐明的是,传统观念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处于割裂状态,必须先实践后理论或者先理论后实践,使二者有分明的界限,而实践导向恰恰要求整合两种知识,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相得益彰,即实践导向的课程结构应基于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结合,而不仅仅是两类知识的简单拼凑与叠加。第五,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确立工学结合的学习观,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根据工作任务需要来组织教学。第六,课程评价主要考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传统的书面评价。评价只是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且评价内容须与实际工作任务密切相关。

构建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进行行业调研,与企业专业人员一起研究专业的定位,对所培养人才的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结构。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环节。其次对专业的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其共同点,得到典型行动领域。再次,根据“注重实践,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基于职业工作流程对课程进行排序,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综合实践四类课程的比例,得到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核心:项目课程(www.xing528.com)

在构建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项目课程的开发。有的院校在学生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再通过完成几个完整的项目,以此获得综合实践能力;有的院校则是将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相结合,这比前者明显进了一步;还有院校完全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新组合专业知识,这在前述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这里探讨的就是最后一种项目课程改革。

1.项目课程的内涵

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课程。蒋庆斌等认为,以来源于企业的项目为中心组织项目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些知识不是按其本身逻辑,而是按照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被组织的,是综合化的、着眼于复杂职业行动能力的。

2.项目课程的内容选择

(1)垂直法—课程内容的序化

所谓垂直法,是指将课程内容以等级式排列或按照一定的步骤排列。这种把课程内容由易到难或者由具体到抽象循序递进的进行安排,其实质是对课程内容作序化处理。

(2)水平法—课程内容的简化

所谓水平法,是把按照学科体系安排的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某种删减,其实质就是如何区分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关键是课程内容的取舍是否真正恰当。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可以把课程内容划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面对全体、统一的,应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难度,为就业准备的,即“必备知识”;面对部分的、特殊的,为发展准备的,即“拓展知识”。

(3)综合法—课程内容的例化

所谓综合法,就是选择真实的案例或完整的项目来达到课程内容综合化,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的项目课程内容体系。其实质是将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以解决学科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分离、实践仅为验证理论的问题。

3.项目课程的开发

找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关键是设计实践性问题。需注意四点:第一,所设计的项目结构要能够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负载这个工作领域所需的所有知识,要考虑按照什么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等。第二,对工作任务的描述要力求细致,不可过于笼统。具体可参照企业任务书的形式。第三,项目课程要求把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项目中去,并保证每个项目内容在一个教学单位内,如连续的几个课时内完成。第四,既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优化作用,更应充分发挥实践在发展理论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