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艺术离不开创造,创造力能够赋予艺术作品以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艺术家穷其一生所不懈追求的能力。离开了创作的艺术作品,注定会失去生命力。
艺术生产理论中指出,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审美价值的“生产阶段”,这个阶段体现了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与客观现实生活相互作用活动,创作出优秀且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作者,这就需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生产艺术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那么创造性的劳动就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好比一场演出,需要经过建组、分工以及演出各部门相互配合,再不断排练、磨合之后才能呈现在舞台上。(www.xing528.com)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第一就要求艺术家要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这门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第二要有极强的感受力、超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以及丰富的情感;第三还要具有表达和传达艺术作品的技巧与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艺术家需要有超强的创造力与勇敢果断的创新意识。而这些要求无一例外地需要艺术家通过创作客体,即“社会生活”来完成。社会生活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在社会中,生活离不开实践劳动,所以,艺术的创作更加离不开实践的过程,实践就是艺术创作的保障。
实践是艺术创作源泉,也是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尺。国务院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国家要求,高等艺术学院在艺术人才培养的标准上必须以此为基准,更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艺术人才培养重视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实践的环节凸显,在完成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的同时,确保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