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认识应用型人才:综合类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正确认识应用型人才:综合类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各高校都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但是,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应该侧重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准确定位,有所侧重,从而形成分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格局。应用型人才固然需要更多的从事经济社会实际工作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需要创新素质。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正确认识应用型人才:综合类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不是低层次人才

人才类型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尽管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之分,但不同的人才类型却不存在层次的差异。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而言的,他们只是类型的差异,而不是层次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说研究型人才是高层次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低层次人才,也不能说应用型人才是高层次人才,而研究型人才是低层次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不是低层次教育

人才类型并不决定教育类型,一种人才类型可以通过一种教育类型培养,也可以通过多种教育类型培养,而且某一种教育类型也可以培养多种类型人才。

我国的大学一般被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可以将研究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也可以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同样,研究型人才可以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也可以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一般而言,重点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它们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每一种类型的教育都有可能成为一流,也有可能降为末流。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专科院校设有相当比例的偏重理论性的学科专业,如文史哲、理学等,现有水平很难说是一流。相反,我国现有很多重点本科院校设有大量应用性专业,如工学农学、医学中的诸多专业,应用文科类如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等等,不仅办出了水平,而且办出了特色。历史证明,以应用为主的教育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

(三)不能以是否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区分高校类型的标准

近年来,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高职院校或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高等院校)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同时也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重点院校进行错位竞争并办出自己的特色,纷纷将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当说,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和传统本科院校、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的区别,却值得商榷。这是因为,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新建本科院校或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专利。就当前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说,除少部分研究型大学主要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其中仍然有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外,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一直以来也在强调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如果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就把新建本科院校或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定义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类型,并以示与传统本科院校或重点院校的区别,这在理论上和逻辑上都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各高校都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大学也不例外。但是,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应该侧重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准确定位,有所侧重,从而形成分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格局。(www.xing528.com)

(四)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把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还应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是两大学习要素。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重视应用技能的掌握,又不能降低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这里所要求掌握的应用技能,是指具有宽厚专业基础知识作支撑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掌握应用技能,不能排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应用技能的形成。

2.应用型人才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人才,不论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创新都应当是其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因此,严格地说,在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之外不应当再同时并列存在所谓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固然需要更多的从事经济社会实际工作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需要创新素质。恰恰相反,应用过程中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3.面向地方与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关系

面向地方是指从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发挥学校熟悉地情的优势,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高等学校,一味强调面向地方,势必会目光短浅,自我封闭,难以有大的作为。所以,我们既要坚持面向地方,又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大方向、大目标,适应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把面向地方与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有机结合起来,办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