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学理论类专业
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理论专业,主要是以艺术史论(艺术理论与音乐文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等专业人才为基础,为艺术学理论培养和输送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后备人才。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要求学生既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较丰富的艺术史知识、美学知识、音乐文学知识,又具备艺术批评或艺术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锻炼艺术分析能力、艺术策划能力。这类专业人才在毕业后可从事艺术教育、艺术研究、音乐、网络媒体、出版社、影视等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艺术学硕士、博士学位,进入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深造。
2.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
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音乐类专业,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为检验,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提高、本土音乐融入,探索音乐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等舞蹈类专业,将重大演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各种艺术实践载体,结合舞蹈专业特色和现代市场需求,进行舞蹈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
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戏剧影视类专业,将民族民间地域元素、文化遗产及表演资源引入课堂,现代影视传媒先进技术手段与影视创作、文化传播、媒介研究等相结合,探索融编导、表演、传播为一体的影视与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美术学类专业
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中国画与书法等美术学类专业,探索实行专业工作室制和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方式,根据工作室风格设置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积极探索美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5.设计学类专业
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会展艺术与技术等设计学类专业,将大量的社会项目引入课堂进行实战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设计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综合类大学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分析(www.xing528.com)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既有来自教育外部的,也有来自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内部关系规律。一方面,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遵循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
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定位,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强化地域性、民族性、创新性及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具有全校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局性和全员性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为区域服务上,这就要求学校从“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点,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这一办学特色出发。
(三)综合类大学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1.实验区培养模式
该模式旨在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综合类大学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本模式重点探索艺术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工作室制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解决了艺术设计类教学和一般教学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更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具科学性;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竞赛、课题、实践等融为一体:强化了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凸显创新精神,更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接轨,更便于交流,并模拟了设计公司的专业氛围,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更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3.特色班培养模式
综合类大学艺术教育可以采取特色班培养模式,将某一专业中较为优秀的、资质较齐整的一批学生集中到一个班里,对其进行教育。特色班的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竞争的学习环境,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且采取滚动准入原则,学生进入特色班,必须努力学习才能长久留在特色班学习,要不然就可能被除名。所以,该模式能够最大可能地开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艺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