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类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综合类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高尚又亲民的精华提炼,它具有对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普世意义。东北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当务之急是在整合社会之所需的前提下,调整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此达到满足人民审美需求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这些理念一经树立,便成就了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综合类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成果

(一)艺术人才培养的供求失衡

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影响和制约着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东北师范大学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中也存在很多急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通过上述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分析,也予以集中体现。

艺术一直是高雅、优美的代名词,是修养情操、完美人格的必修课,艺术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之付出毕生精力,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将具备艺术天分的学生送入到高等艺术学府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深造。这是应该让人欣喜的现象,是艺术人才输入输出、维持健康有机发展的保障。但反观过去十年,由于艺术类招考对考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相对放宽,也便出现了艺术考生数量逐年大幅度飘升的现象——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高考前纷纷准备转投艺术类高校的门下,这瞬间让艺术类高校成为考生顺利考入高校的一种捷径,随之五花八门的考前艺术培训班便兴盛开来。

再者,随着1999年高校大众化教育的社会普及,也使得艺考热温度持续走高。高校扩招直接踢开了“具有艺术天分和艺术追求的学生才能考进艺术院校”的大门,成倍增长的招生名额放宽和容纳了更多想轻松过关的学生,同时造就了临阵磨枪、急功近利、浮躁虚荣的艺考现状。当然,为了迎合市场和投其所好开办的艺术学校大行其道,则成就了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诟病。在经济作用的驱使下,报考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许多院校盲目加开艺术类课程,许多资质有待考察的“新高校”和“新专业”一夜而起,由于这些“增加”并非符合客观需求和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所以直接导致了教育系统内部会出现教育冲突,从而出现教育停滞甚至倒退和教育资源浪费等情况。

例如,针对专业课学习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迫于客观条件的无奈,则有可能被集体教学所取代;由于师生比例的严重不协调和硬件设施跟不上等客观原因的制约,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现象是一些院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价值取向受到侵蚀,它们会将专业设置同招生收费相挂钩,许多专业老师“身兼多能”,在新开设的专业上更能“发光发热”。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是一种适应新形势而孕育出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但实则是使艺术教育陷入了一个怪圈,甚至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当中。

用“理论指导技巧,实践检验理论”来形容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手段可能是最为准确和巧妙的,可是当生源的资质下降的时候,就好像木桶原理一般,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出现了短板,那么力求的教学质量也好,综合发展也罢,终将变成无稽之谈。如何让办学理念同培养目标相契合;如何确保外在教学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仍得以保障;如何调节“招进来”与“送出去”的关系,能够做到招生进校——培养打造——毕业入世——服务社会的有序链条,凡此种种都是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在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其实对于准人才的选拔应更加高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对艺术人才的要求,因为艺术鼓励个性的发展,而人的差异,特别是学习艺术并且将来还要担当起传授艺术的人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着未来基础教育中的发展程度。

当下的教育不是高校和一纸文凭的较量,而是人综合实力的竞争,不论你取得了什么层次的学历证明,最先经受考量的还是你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和修养。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高尚又亲民的精华提炼,它具有对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普世意义。当人们都能自发地关注和监督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时,艺术教育的源头也便得到了重视。

(二)培养对象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出入(www.xing528.com)

艺术院校的普遍扩招,一定角度而言是高等艺术教育不断迎合社会发展的结果,但非科学的发展背后必然隐藏着潜在的隐患。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和整合社会发展的进程,东北师范大学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不单单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机械作用,而是要培养同社会发展同方向理念的社会人,并在履行社会职能时发挥传递艺术之美的教育人才,担负起提升社会文化艺术整体水平和全民艺术文化素养的重任,改善全民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的发展始终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

第一,对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需求量,没有实现科学评估。通过合理的预见分析,调整招生计划,满足供需平衡。东北师范大学在培养艺术教育人才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出路问题。有学者认为,现在大谈特谈要重视艺术教育、要重视艺术人才,全社会乃至全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呼吁大批艺术人才的涌现,所以艺术人才不怕多,艺术教育人才更是来者不拒,其实不然。东北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当务之急是在整合社会之所需的前提下,调整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此达到满足人民审美需求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第二,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缺乏合理的规划性。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在社会性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承担着对经典艺术文化的传递作用,更要肩负起推动社会艺术文化事业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其实艺术类学校的办学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创建世界一流或是国内一流的“梦想”上,而更多的应该敢于带动世界潮流,引导国内艺术文化发展,争做社会文化发展的起始点。这些理念一经树立,便成就了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三)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设置比例悬殊

音乐学院在针对专业课程方面开设的专业和选修课较为全面,但在通识课程方面仅设置了英语政治体育三门课程。而且对于英语的学习也只有一个学年的要求,且考核难度低,过关率高。从课程设置比例来看,过于倾向专业课,忽视了文化课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向前进步,无论对于艺术人才还是个人成长来说,即使再全方位的专业课程武装也无法满足人的全方面发展需求,通识教育研和文化课的学习是专业培训无论怎样精细化都无法填补的空缺。而且其他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地有助于艺术人才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辅助艺术人才搭建和完善艺术理论体系,此类课程的缺失不仅只单纯出现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而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普遍缺失。

还有便是教材版本更新速度慢的问题。至21世纪初中国高校使用的艺术理论教材,例如,《外国音乐史》《音乐基础理论》等,大都还是引用译自20世纪中期苏联的艺术理论教材。2005年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在教育方面新举措的制定,艺术理论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才发生了改变。运用了50多年的艺术知识结构并为中国培育出数代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材,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更新,知识结构的新旧更替必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我们身处信息化社会,学生接受的不应该是亘古不变的理论与技法,应该得到的是与时俱进的现代科技知识的教义,这当然不是对历史全盘否定,而是对取其精华后发扬光大。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应避免出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之间的脱节和滞后,避免出现艺术人才刚脱离校园步入工作岗位,其艺术教学方法和理念已经过时的尴尬局面。

(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上存在脱节

《2000—2010年教育部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提出,要开设衔接基础教育的普通高等教育艺术课程。21世纪初中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新课改,直至2010年,艺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启用。新课标对艺术课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艺术教师必须同时具备美术、音乐等全方面教学能力,二是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综合艺术形式的艺术教育,升入高中,学生开始接受非专业性的人文艺术教育。而在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音乐教育专业培养艺术人才接受音乐技能和音乐教育方法的学习,美术教育专业培养艺术人才接受单纯的美术技能和美术教育方法的学习,二者的教学在现阶段仍未实现综合性的培养,更无法实现同戏剧舞蹈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多元培养。社会需求综合艺术能力的艺术教师,而东北师范大学培养出的仍是单一艺术技能的艺术人才,这使高师教育同基础教育在衔接上就出现了脱节的现象。高师艺术教育如何培养能够胜任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是高师艺术教育与基础艺术教育衔接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