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人类对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既包含丰富的理论又存在复杂的实践操作要求。在长长的艺术教育实践中,人们在认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艺术教育新的实践;新的实践又产生新的理论,从而又指导更新的实践。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使我们可以推导出多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高等艺术教育的感知模式;具体模式;结构认识模式;创造教育模式;传播认识模式;艺术批评培养模式;艺术鉴赏培养模式等。
(一)高等艺术教育感知模式
感知模式基本教育过程为“刺激——感知——活动——反馈”。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初,人类通过模仿自然界的事物而获得艺术形象,这是一种自发的原始的刺激——感知——活动——反馈学习过程。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早期理论里最重要的信条:艺术基本含义是“模仿”(模拟、拟态)。希腊的传奇故事中说:一个人在阳光下把一匹马的轮廓描摹下来,这便创造了绘图;某人把人头在白色壁板上的阴影用油彩填涂就创造了油画。早期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认识入手,形成简单的艺术创作培养模式,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在当前高等艺术教育中,这种最基本最早期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形象再现以纯模仿而表达艺术元素的培养模式,它是通过人的感官充分体验艺术之美与元素,达到领略艺术之文明真谛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适应认识对象、在过程中反馈调整,不断变换,去掉死板僵化非常重要。于此这种培养模式就不光局限于高等专业艺术教育,适用于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广泛的培养对象。
(二)高等艺术教育具体模式
柏拉图的艺术创作理论认为,艺术并不是纯以象征的手法进行表现,而是“摹拟的自然”。在此种思想下结合认识论提出艺术教育的具体模式。具体培养模式最早出自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其理论为通过对实际事物进行一些初步的分类、排列、对应、传递等。其模式为:直观——记忆——理解——练习——评价。[1]它是高等艺术教育中,采用形象为主,具体地学;情景交融,直观的学的具体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重视教育对象从感官上直接获取知识信息,既便于理解,又更容易表达,是普遍适用于各种层次、不同类型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等艺术教育中最早采用的最简单直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等艺术教育结构认识模式
亚里士多德强调把内在的知识与技巧与创作作品的艺术思想结合。他评论艺术家的创作为,艺术家用手把木头刻成了形,但艺术家的手要听从他的灵魂灵感使唤——艺术服务于伦理道德。结构模式相对以上模式,是更深更高层次的以分析艺术现象,从中认识艺术本质、进行艺术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于一般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之中,其层次高于单纯以模仿为主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不是单纯以再现艺术形象为目的。通过模仿,思考、期望从整体结构中去认识艺术的本质和发现艺术元素间的关系。在再现艺术的同时,力求把握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包含从感知美到认识美,最终达到表现美的认知过程。此种培养模式经常研究的不是某一种单一艺术形象,而是对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研究。结构认识培养模式对教学对象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认知的要求从获得信息,到分析信息,再到构建信息。它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发展中生长的、一种综合性很强、对学习主体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高等艺术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www.xing528.com)
在发展认识论基础上,根据艺术创造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提出创造教育模式。回顾历史,当人类对自身有了信念,对个人的聪明才智有了信心,就不那么强调自然的神力了。这也是古希腊艺术由摹拟转变为创造的重要思想演变过程。创造教育模式是通过发现或提出问题,通过发散思维然后收敛思考,最后综合分析在创造中学的综合教育模式。高等艺术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是典型的在创造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创造的过程在外界看来是无规律的随意地创造,但是纵观所有的艺术创作其实都遵循一条最基本的规律——美,不美的艺术创作难以被接受,获得生存的空间。这种在创造中学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古至今存在,同样也适用于非专业的高等艺术教育,他是一种放飞人的创意心灵,使人获得灵感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五)高等艺术教育传播认识模式
从认识论看,最高层次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能把艺术美传播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知、理解后,最后运用艺术传播艺术美,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之一。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艺术再现相关技能培养、艺术内涵修养培养、艺术传播技术培养、艺术与实践、与生活、与社会文明融入技术培养等。传播是一种广义上的传播。传播认识培养模式在信息的侧重点上,艺术观念的培养多于艺术技能的培养;在知识体系培养上,艺术现象的解读高于艺术理论的研究;在对培养对象的价值取向培养上,重视对培养对象自身是社会艺术的参与者意识,以社会人的行为传播艺术,树立社会文明的内在艺术精神培养。传播认识培养模式是高层次的对人高素质培养的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六)高等艺术教育艺术批评培养模式
艺术批评培养模式建立在艺术直觉教育培养模式、结构教育培养模式、体系教育培养模式等艺术教育之上,具有综合各方面知识的超强知识性,同时具有快速调用各类知识的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包含沟通表达技术、价值评估技术、历史研究、想象、创新能力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全面提高培养对象的艺术素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价值培养,有极高的效益。艺术批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艺术都是可以理解的;意识到自身最重要、最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东西,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学会客观、真实与清晰地评价艺术。
(七)高等艺术教育艺术鉴赏培养模式
和艺术批评培养模式相同,艺术鉴赏培养模式同样是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培养模式。他是综合运用知识学习、沟通与表达学习、哲学思辨学习的高级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美的事物的鉴赏,尤其是对优美艺术的鉴赏技能的培养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思维潜能以及种种能力或修养的开发培养模式。更是面对不同人的差异开发多种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同的社会环境、教育程度、功利性影响下,人的鉴赏往往会出现某种偏差,艺术鉴赏培养模式就是建立在健康审美意识之上,结合艺术哲学思想体系,树立从感知到自省再到慎思,最后通过明辨到成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