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综合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完整性,来改革长期以来单一的艺术院校学习、单一的技能和死板的专业教育旧有模式,在综合院校全面实施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生存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来塑造适应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艺术专业人才。”[2]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而且要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善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3]美国的艺术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具有主体性的,不同学科之间是交融的,这正是综合类大学的优势所在,这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疏通了艺术与人文、科学的有机命脉。
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着人文学科的内涵,而人文学科也赋予艺术以肥沃的成长土壤。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体现在辅德、益智、促体等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教育,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去创造美,艺术是个人心灵的外化形式,当具备美的意识后,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这有助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正因如此,西方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综合类大学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文史哲各人文专业齐全,不用另外增加师资即可为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人文学养,这可以有效地弥补艺术学生的知识自点,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专业研究领域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延伸;同时,文史哲专业学生也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获得良好的艺术熏陶,在人文各学科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不仅如此,艺术与科学之间自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古希腊,教育被称为缪斯教育,在希腊神话中,缪斯是掌管科学和艺术之神,因此教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被统称为缪斯教育。艺术与科学在历史上曾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艺术与科学间的联系渐渐被淡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文、理学科泾渭分明,艺术与科学学科更缺少交流融合。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可以激起人们的一种美感,科学家做出的命题也具有一种凝聚的逻辑美,同样令人为之惊叹。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科学与艺术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艺术培养的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科学更侧重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如果割裂开来,均不能发挥思维的最大效能,前者可以给后者带来灵感,后者可以使前者更趋理性,修正形象思维中的空想、幻想偏差。总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成一个严密的思维统一体。因此,综合类大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打通艺术与科学的壁垒,实现多种资源的优势互补,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计划于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目标的实现呼唤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综合类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目前记忆力式的教育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重视情境性因素
情境性因素是指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及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综合类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应考虑我国艺术教育的国情和高校自身的校情。(www.xing528.com)
中国艺术教育的国情: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从入学起,家长、教师都在为学生未来的高考做准备,考上大学,学习一个满意的专业,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几乎是学生、家长、老师唯一的目标,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同程度地被削弱。虽然我国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但不同区域转型的进度差异很大,接受艺术教育的程度总体看:城市好于乡村,发达地区好于欠发达地区,东部好于西部,即使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艺术基础也良莠不齐,大多数学生尚处于艺术补课、入门阶段,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各专业之间的融通。这就要求对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学生在课程安排上要有所区别,难易程度上要有梯度。
校情主要是指各综合类大学要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创办特色艺术学科。在设置专业时,要有市场观念,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开设一些有社会需求的新兴艺术专业:如利用其人文优势培养编导;利用其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培养复合型高级艺术人才。我国部分综合类大学在这方面以有所探索,如北京大学的影视编导专业;东南大学利用其工科优势开设美术学、工业艺术设计和动画等专业。西方综合类大学更是如此,加拿大约克大学,把媒体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专业相结合,走出了发挥本校优势的特色艺术教育之路。
(四)注重艺术教育与中国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相结合
综合类大学应发挥三个方面的功能:教书育人、科研和服务于社会,这三种功能都包含着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表征。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分流,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繁荣文化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我国的艺术文化丰富多彩,56个民族的艺术文化多彩纷呈,共同组成中华儿女艺术文化的巨大宝藏。面对西方艺术文化强势的局面,综合类大学应发挥自己教育受众面广、学生综合素质高的优势,担负起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任,向各专业学生,尤其是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本民族艺术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开设一些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课程,如贵州大学将侗族大歌引入高校课堂即是一个不错的尝试。综合类大学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本校的科研优势,对当地的国家非物质艺术遗产进行研究,为其保护、传承奉献力量,并将一些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研究成果由全校学生共享,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把对民族艺术宝藏的保护和发展转化为部分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专业艺术教育与艺术大众化教育双管齐下
目前综合类大学基本上走的是专业艺术教育之路,这主要受我国传统艺术学院教育模式的影响,其艺术院系几乎相当于一个微型艺术学院,在提高全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说,艺术的大众化才是综合类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第一要职,艺术教育只有超越其功利性目标才能发挥最大艺术创新潜能。因此,综合类大学艺术教育应以开放包容的思维辐射全体学生,让多数学生在人生的最后教育阶段得到艺术熏陶。
另外,专业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为艺术大众化教育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而艺术大众化又可显示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学科反哺专业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此,我国综合类大学如果能实现专业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大众化双管齐下,营造超前、立体、充满活力的多元艺术环境,就可以在艺术教育上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办学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