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恭城县绿色发展之路_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恭城县绿色发展之路_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多重困境,恭城人民不放弃、不气馁,迅速调整发展思路,根据县情因地制宜,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发展战略。随后,恭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沼气为纽带,省柴灶、太阳能并行,多能互补,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县”的长远发展计划。这种微型“猪—沼—果”生态经济模式不仅巩固了恭城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积极性。

恭城县绿色发展之路_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一个地处内陆,不沿海、不沿边、不沿铁路和公路国道的山区少数民族农业县,1981年被列为广西49个“老、少、边、山、穷”县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恭城县从现实情况出发,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历任县委书记、县长都坚持以“生态发展”为核心理念,坚持换人不换路原则开创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恭城模式”的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983—1988年,沼气开发试点阶段;1989—1994年,“三位一体”普及推广阶段;1995—2005年,“五位一体”完善提高阶段;2006年以后,人居环境和新能源建设阶段。

(一)恭城模式的探索试点阶段

1983—1988年是解决农民燃料问题而进行沼气开发并推广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恭城曾以开发工矿业为产业支柱,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但实践证明,恭城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由于当地农户人口增长速度快,对柴草需求量大,乱砍滥伐现象相当普遍,进而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县森林年砍伐量超过生长量8.2万立方米,村庄周围和附近山上的树木几乎被砍光,石漠化更加严重。[1]农民面临着粮食、饮水、燃料等多重困境。

为了解决多重困境,恭城人民不放弃、不气馁,迅速调整发展思路,根据县情因地制宜,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发展战略。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恭城人民开始思考如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解决村民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就必须改变过去以柴草为燃料的能源利用方式,恭城县开始尝试使用沼气。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曾经兴起过沼气建设的一次热潮,但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及其他原因,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大量沼气池报废现象,到80年代中期,农村的沼气建设仍处于低潮。恭城县人民并没有气馁,认真总结沼气建设的经验教训,1983年冬,把发展落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平安乡黄岭村作为沼气建设的试点村。经过三年努力,全村100%的农户建成了省柴灶,建成沼气池128座,97%的农户用上了沼气,37%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2]黄岭村的实践证明,使用沼气干净卫生,又可大量节省柴草,人们不再上山砍树当柴,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随后,恭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沼气为纽带,省柴灶、太阳能并行,多能互补,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县”的长远发展计划。恭城县兴起了大建沼气池的热潮。1987年,该县提出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县,并把沼气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沼气建设列为各级领导的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之一。1986年、1987两年时间,共建成沼气池2475座。[3]为推广村民使用沼气,恭城县还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艰苦创业的专业队伍,建立了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以及由它所领导的农村能源服务公司和农村能源专业技术承包队。1987年底,恭城县建成沼气综合效益示范点17个[4],形成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县的良好势头。恭城县沼气建设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关注,1988年4月,广西农业厅在恭城召开沼气综合利用经验交流会,上级领导充分肯定了恭城县在使用和推广沼气解决农户燃料问题,解决环境恶化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效成绩。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冲破贫困地区“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开始调整农村种植结构,通过引导示范,逐步扩大、稳扎稳打,逐步开启水果种植发展之路。

邓小平指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5]恭城县通过技术手段开展沼气建设,成功解决了农村能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恭城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这一阶段,恭城县的生态乡村建设围绕农民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温饱问题展开,恭城人民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并根据当地气候、地势等具体自然条件,大力兴建沼气池,使用沼气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二)恭城模式的普及推广阶段

1989—1994年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而全面普及推广的“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经济模式阶段。人民群众都目睹了沼气给农户带来的便利,沼气池建设更加热火朝天,全县每年以2000多座的速度发展沼气池,1987年以来,沼气池建设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沼气池数量的增加却带来了沼气原料不足的新问题。为了解决沼气原料的问题,恭城农民大力推广养猪业。一方面,政府从解决农村能源入手,制定有利于沼气池建设的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农户建设和使用沼气池的积极性,有序建设和推广沼气池,引导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沼气池建设的大力推进,促进了恭城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生猪多了、畜禽排弃物就多了,既能够充分保证沼气原料供应,产出的沼气、沼液、沼渣多了,无公害的有机肥料增多了,又激发了农民发展水果业和其他种植业的热情,使水果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互动的种养循环模式。截至1994年全县共建沼气池2.75万座,种植水果18万亩,水果总产量达6.57万吨,年末生猪存栏17.9万头,出栏28.89万头。[6]

1991年,西岭乡大岭山村的青年农民邹存亮带领村民“撬山种桃”,开创了恭城县石漠化治理的路径。经过20多年的坚持不懈,大岭山村在大岭山石缝里栽种桃树1400多亩,大岭山村的成功经验逐步被推广到其他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带动了全县水果种植业的发展。1993年,恭城水果销路不好,时任县委书记张明沛到广东、海南水果市场调研后才知水果卖不出去的原因是果品差。为了改变这种处境,恭城人创新思维,改用沼渣沼液作为水果的有机肥料,提高水果品质。后来,农户在原有“猪—沼—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了多种新的生态农业模式。例如,平安乡的农户在屋前屋后的果树蔬菜地里创造了“一池带四小”的庭院经济,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场、小果园、小菜园和小鱼塘的新模式。这种微型“猪—沼—果”生态经济模式不仅巩固了恭城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积极性。

为了推广该模式,恭城县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沼气池建设、种果造林的优惠政策。例如,1989年后建设一个沼气池补助100元,或以水泥等建池物资代替支付;建房配建沼气池的农户,优先给予办理用地手续,而且,建池用地不占住宅用地;对有条件建却长期不建的、继续砍柴烧火的农户,需交纳一定数额的薪炭林育金;对于养猪30头以上、种果1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贴息贷款买苗种或补助一定水泥用于建猪栏。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不断普及和推广。

“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形成与推广使恭城县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9年7月,广西林业厅在全自治区改燃节柴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指出,“恭城模式”对全自治区农村具有示范作用。当年9月,农业农村部派专员到恭城实地调研,充分肯定了恭城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并认为恭城的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1990年初,恭城县平安乡成为广西普及沼气第一乡,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1991年,恭城县被列为“八五”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1994年恭城县生猪存栏达179016头[7],水果总产量达6.57万吨[8],恭城县“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济模式是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再创的通过能源建设形成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发展之路。1995年,恭城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被评为全自治区扶贫先进县,县农行信用联社成为桂林地区三个存款超亿元的联社之一,农民人均储蓄达1107元,居全自治区第一。[9]同年,“恭城模式”得到了广西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组的认可,开始作为典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外推广。

“恭城模式”发展了生态消费。农户修建沼气池用沼气烹煮食物,代替燃料柴薪。这种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避免了毁林取薪,保护了林木资源和水土资源,实现了“生态利用—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如果一座沼气池按年产沼气400立方米计算,每年可节柴2.5吨,全县5.7万座,1年可节柴14.35万多吨,相当于少砍伐森林4.97万亩[10];户用沼气池还能用来发电照明,若一户农户按照每天用电2度来计算,一年可节省730度,每度电按0.6元计算,可节省电费438元。

“恭城模式”发展了生态利用。沼气池能够把大量的秸秆、草料、农作物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发酵变为沼气。这不仅解决了农户燃料问题,还减少了生态破坏,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更重要的是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变成了生产无公害的高品质果树所需要的有机肥料。由此,沼气池的作用从能源领域扩展到了有机肥的生产领域。据统计,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能为农户提供约5吨左后的农家肥[11]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沼液、沼渣中含有大量的腐殖酸类物质,施用既能增加果树抗病能力,减少农田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还能为养猪、养鱼提供饲料,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施用沼渣的果园,有机物与氮磷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还能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效改善土壤品质。

(三)“恭城模式”的巩固提高阶段

1995—2005年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而对“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经济模式进行巩固、提升的阶段。经过不断完善和总结,恭城县形成的“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有关专家和社会的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总结、推广,使“猪—沼—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从广西走向全国。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恭城人民不断创新,将种植业、养殖业提升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立了以月柿、柑橘砂糖柚、桃李为主的水果种植基地,由此,衍生了水果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恭城县制定了各乡镇种植水果的发展规划:莲花镇以种植月柿为主,平安乡、恭城镇以种植柑橙为主,西岭镇以种植桃类、蜜柑为主,嘉会镇以种植桃类、沙田柚为主,龙虎乡以种植沙田柚、夏橙为主,栗木镇以种植沙田柚、南方早熟蜜梨为主,观音乡、三江乡以种植脐橙为主。这样,水果生产逐渐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的品牌。

“恭城模式”此阶段相比前阶段,区别在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致力于建立和推广“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但第二产业发展仍很缓慢,工业产业还集中在矿产开采及粗加工方面,开采技术落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破坏性开采,还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污染。

这一时期县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审时度势,转变发展理念,于2001年提出了“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其一,充分发挥恭城盛产高质量水果的天然优势,发展水果深加工产业,特别是在鲜果保鲜储藏方面工业化生产,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其二,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先后引进北京汇源集团等柑橙、月柿深加工和包装企业,保障企业有效益、农民有收入。其三,把传统工业逐步转型为生态工业,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建立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加大对工业转型的技术与资金投入。其四,县里组织专业规划队伍,对全县811个自然村进行了新村建设规划,按照房、路、林与田的统一规划与设计,在村中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安置一些健身器材,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五,恭城县打造了桃花节、月柿节、油茶文化节、盘王节等独具恭城特色的文化节庆、会展活动。恭城县历史文化悠久,瑶族特色鲜明,拥有大量的民族民俗、古代建筑文物等旅游资源,县城有保存完好的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等明清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县内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民居莲花朗山、西岭杨溪、嘉会豸游、栗木石头等12个中国传统村落。其六,开展生态整治,实施生态村屯乡土建设。恭城县按照“尊重乡土建筑风貌,不改变乡土建筑形式,提炼民族元素符号”的建设原则,对矮寨、高桂及龙眼屯进行乡土示范村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道路、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升级。

(四)“恭城模式”的完善成熟阶段

2006年至今是解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而进行的人居环境和新能源建设新阶段。经过前期不断总结经验,“恭城模式”已初具规模,恭城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沼气、种植、养殖初步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人均储蓄、资本明显增加,基础设施状况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劳动力市场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着眼于第一产业,以家庭副业形式分散经营的养殖和种植的“恭城模式”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例如,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和趋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名优产品品种较少;缺乏科技和管理支撑,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良性循环的链接脆弱,缺乏沼气发酵原料、使用效率低下、原料未有效利用;等等。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沼气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恭城人民迅速改变思路,提出了依靠科技改变以往“猪—沼—果”比较单一的生态链,强调综合发展和全面建设,以调整养殖结构、种植结构为突破口,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工、贸产业,带动山、水、林、渠、路以及小城镇的全面发展。[12](www.xing528.com)

1.建成沼气“全托管”服务模式

恭城人开始探索和发展一种新型模式,对已建成的沼气池,通过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投入市场,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并且将沼气池的进出料、供气、检修、建设和管理服务等事项全部“托付”给沼气服务公司或者沼气服务网点运营和操作,恭城人把这种模式叫作沼气“全托管”服务模式。自2013年6月起,该县逐步推广沼气“全托管”服务,组建了桂林市新合沼气设备有限公司恭城分公司,农户与公司经过沟通协商,签订协议委托管理服务,从此,“公司+服务中心+服务网点+农户”的沼气“全托管”服务模式形成。[13]与过去传统的一户沼气池供气相比,这种模式进行区域性集中供气,节约了沼气池占地面积,降低了沼气池生产和建设成本,盘活了沼气池硬件,解决了大型种植场(基地)、养殖场的有机肥来源和排污以及后续服务难题。这种模式提高了沼气使用率、入户率和综合利用率,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沼气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农户的增产增收,实现了多方共赢和循环经济的多重效益。总之,实行大中型沼气集中进料、集中供气、集中用肥,统一运营管理,有偿服务是恭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市场化运作的一个突出表现。

恭城政府对已建成的沼气池,也加大了改造建设力度,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了沼气池构造,用顶返水水压式自动排渣沼气池取代传统的人工排渣沼气池,提高沼气综合利用率,进而沼气池总数和沼气入户率不断提高。

实践永无止境,恭城人的探索也就永无止境。目前,恭城人在能源建设上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积极探索,突破沼气能源的束缚,充分利用和发展小水电、太阳能等能源,实现多能互补;探索农村能源建设与人口控制、科技培训、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建设等同步规划,使它们互相促进、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等,这必将为将来恭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崭新的清洁模式。

2.继续完善和发展生态农业

(1)种植业方面。第一,优化水果种植业结构,提高水果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水果产业是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支柱产业,恭城抓住2001年被列入全国100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这个契机,实施“优质工程”,加快水果品种调整步伐,积极改良本地水果品种和引进符合本地气候,土壤适种的名优特新水果品种,发展了月柿、柑橙、沙田柚、桃李等优质水果产业,初步形成了“南月柿、北沙田柚、中柑橙、西红花桃”的水果种植结构。与此同时,恭城大力实行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在生产源头、过程和流通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措施,确保水果质量安全。第二,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抓好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经济由个体庭院型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转型,建成了以恭城、莲花、平安、西岭镇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以栗木、嘉会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谷生产基地;以三江乡为主的槟榔芋种植基地。第三,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通过组织科普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系统化、科学化的种植和养殖培训,普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和培育种植技术示范点,在全县宣传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植保防治技术、生态化的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质提升等清洁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第四,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组织化程度。该县加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工作;组建了恭城水果流通办公室,拓宽水果销售渠道,唱响恭城名优水果品牌。例如,水果种植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现已建立月柿、柑橙等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0多个,推广面积30多万亩,示范点优率90%以上。[14]同时,通过经纪人和服务站挖掘外部市场的供求信息,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对接,促进水果销售市场不断向外拓展,为农民开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利益保障。2014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5.8万亩,水果总产量达86.78万吨,水果产值19.8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5.15%,水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基本形成了以月柿、柑橙为主,桃李、葡萄为辅的水果产业结构。农民人均水果种植面积、产业量、收入多年保持广西区前列。

(2)养殖业方面。长期以来,养殖(主要是生猪)是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生态农业链条的起始环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模式已不适应产业链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第一,走市场化道路。现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市场为导向,对养殖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了过去只养殖“生猪”的单一化模式,现已发展为养殖“猪、牛、鸡、鹅、兔、竹鼠、豪猪、娃娃鱼”等多元化、立体化模式,发展规模逐步从规模养殖转向养殖小区再转向专业养殖村,实现了优化生态养殖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多元化。近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大力发展竹鼠养殖业,现已成为广西最大的竹鼠养殖基地。第二,走集约化道路。第二,走集约化道路。恭城通过建立完善县农村产业党群互助协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群众提供养殖技术、资金周转、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不断增强个体养殖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为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走科学化道路。恭城大力推广科学养殖,狠抓畜禽品种的改良以及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以科技来提升畜禽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经济附加值。第四,走产业化道路。产业化、规模化养殖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为下游沼气统一供气的现代能源开发和市场运作以及现代种植业的规模经营提供了充分保障,还能将养殖业向肉类加工业扩展,丰富产业组织内容。因此,恭城通过养殖专业户、养殖公司的产业化生产,进而稳定生产源头。一方面,恭城瑶族自治县培育养殖专业户,大办规模养殖,对养殖大户进行扶持、奖励;另一方面,注重加快培植和引进畜牧业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和特色养殖产业的发展。2006年以来,养殖业逐步成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优势产业,肉猪、肉牛、肉鸡等传统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竹鼠、山鸡、豪猪等特色养殖业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明显,该县先后引进河北裕丰集团、瑶香家禽养殖有限公司、春西牧业公司等企业,特别是瑶香养殖有限公司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如今已发展成为广西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周围700多户农户联营创业。[15]

3.发展生态工业

尽管传统的“恭城模式”推动了恭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1995年底就消灭了村办企业的“空壳村”,全县村办企业达246个,但是,这种模式仅局限于生态种植、养殖业,这种小而全、重复建设的低效益企业最终并没有带来工业产量和质量的突变。“恭城模式”运行到2002年,第二产业比例仍然没有超过20%,地方财政收入一直在6000万元左右徘徊。

如何摆脱这一困境?21世纪初,恭城人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实践,提出“跳出恭城看恭城”“跳出农业抓农业”的发展思路,深知要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内部结构循环的状况,就必须从单一的生态农业向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领域的生态经济迈进,朝产业化、市场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加强产业联动,实现产业间的相互促进。

一是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如发挥水果大县优势,生产果脯、果酒、饮料、罐头等果品系列产品;发挥粮油优势,通过与中粮公司合作,引进粮油加工项目。发挥畜禽资源优势,发展肉制品行业;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竹木加工业;二是通过引进汇源果汁、大连汇坤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和带动农民实现以水果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使水果种植加工成为恭城农村的主要支柱产业。现恭城水果深加工企业已有10多家,年加工水果近10万吨,产值超亿元。三是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恭城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出茶东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嘉会酒类生产基地、莲花厘竹月柿加工基地等多个新型生态工业小区,形成了标准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机制;水果榨汁、柿饼加工、农产品冷藏仓储及精品包装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莲花镇为中心的脆柿加工区、以燕兴工业新区为中心的规模月柿加工区。四是相继引进桂林恭城斯格种猪养殖项目、高科技橘桔示范园、裴氏月柿加工等项目,建立和扩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带。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恭城对大项目实行“零收费、零距离服务、低地价引入”政策,针对性地引进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项目,近10年来,共推进南方水泥、长行冶炼、振业机械厂、龙星电锌项目、汇坤农品等重点项目400多项,累计完成投资40多亿元。这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特色工业带动和辐射地区经济的模式,不仅保障了水果销售,增加了就业,带动了纸箱制造业、仓储物流、中介咨询和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还使“猪—沼—果”向“猪—沼—果—加工”的生态链延伸,改变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4.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近几年,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领域,还发展延伸到旅游业。恭城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新农村为中心,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恭城瑶族自治县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风情和乡村田园风光发展生态旅游,促使生态旅游同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共同构建起“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恭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建立了高标准的新农村示范点。恭城按照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五改”和交通便利化、村屯绿化美化、户间道路硬化、住宅舒适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养殖良种化、种植高效化“十化”的建设标准,先后建成了大岭山、红岩、黄岭、黄竹岗等20多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标准新农村示范点,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树立了标杆。

第二,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以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为例,该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万亩绿色生态月柿园,建成了集农业观光、农家别墅、休闲度假、生态民俗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2003年,该村建成了第一批农家别墅,并于当年“十一”黄金周正式推出乡村生态旅游。2004年7月成立农家生态旅游协会,红岩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效益明显提高,成为乡村旅游致富的新典范。据统计,2013年红岩新村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2983.2万元,村集体收入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0元,其中人均非农收入达7460元,转移劳动力350人。红岩村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中国村庄名片”“中国十大魅力乡村”“桂林市首批生态文明新农村”等荣誉称号。

第三,开发了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态旅游项目。其一,开发了以乡村农舍、生态果林、溪流河岸、田园徒步、养殖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观光游。其二,开发了以农家旅馆、农事劳作、农家饮食、农艺学习、果饮品尝、乡村民俗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体验式乡村游。其三,借助万亩无公害月柿果园、十里桃花长廊,组织举办“桃花节”“月柿节”“瑶族盘王节”及“关公文化节”等文化旅游项目。早在2003年,政府就组织了首届桃花节和首届月柿节,吸引游客43万人,全年实现社会旅游收入2800万元。[16]2016年,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举行第十三届桂林恭城月柿节暨瑶族盘王节,共接待各地游客25.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2.2亿元,比第十二届节庆分别增长79.77%和87.31%[17]。其四,发展民族风情游。自古以来,恭城就是瑶族群众聚居地,境内有西岭新合瑶、观音平川瑶、嘉会唐黄瑶、势江五姓瑶、栗木平地瑶和三江伸家瑶六大瑶区,民风淳朴、瑶族民俗风情与众不同。恭城在生态旅游的旅游接待、风情表演、器物陈设上做好做足了“瑶”字文化:通过抢修和维护瑶家民居,建设了一批古老的、独具特色的瑶家村寨;通过挖掘和传承瑶族吹笙挞鼓舞、羊角舞、长鼓舞、师公舞和瑶族“三对半”口头艺术表演以及当地的“翻云合”“咬碗”“上刀山”“下火海”等瑶族绝技,展示当地瑶族文化;通过推介恭城油茶、排散、柚叶粑、芋头糕等特色美食展现瑶乡饮食魅力;通过恭城关帝庙会、瑶族盘王节、婆王节、花炮节等地方特色民俗、民族庆典活动,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其五,发展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游。恭城拥有大量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方面,恭城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以洞景、山景、水景为特色,境内山清水秀,洞奇石美。银殿山是全县最高的山,境内的翠峰山、卧虎山、罗汉山各具特色;潮水岩、观音仙姑岩、乐湾古樟林和大岭山桃花源景区是当地著名的景点。人文景观方面,县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四大古建筑群,分别形成“文”“武”“官”“商”“情”等浓郁的文化旅游氛围,为恭城赢得了“华南小曲阜”的美誉。“华南小曲阜”恭城孔庙是广西迄今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我国杰出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庙宇,已上《国家旅游景区辞典》大型词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山南麓,距桂林市108公里,是桂林旅游区域著名的明代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恭城孔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总面积3600平方米,是国内保存非常完整的孔庙之一,因此有“华南小曲埠”之称。巨塘、莲花一带的古墓群扑朔迷离;境内的红岩朱氏祠堂、朗山古民居、杨溪古民居尽显明清时期岭南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这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良好组合为恭城县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015年,恭城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收入14亿多元,服务业增加值达20.56亿元,增长8.8%,税收2.77亿元。[18]2018年,恭城高铁站上下旅客总量达183万人次,全年旅游人数增长50.2%,旅游消费总额增长47.7%[19],旅游业实现量质双提升。

实践永无止境。“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恭城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也会永无止境。恭城继续探索健康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将加快推进高铁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健康文化村、互联网影视旅游基地、瑶汉养寿城、瑶族文化村建设;将加速推进油茶特色小镇、瑶韵水寨、忠孝园、“三庙两馆”及三条古街改造提升;将继续抓好红岩生态农业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乡村健康休闲骑行道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完善全域旅游示范带;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