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费方式的实现,需要有健全强有力的环境法、消费法等方面的法律做保障。因此,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政府还需加快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性消费行为的法律惩戒力度,加强生态消费市场法律体系的建设。
(一)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政府不仅是生态消费理念的引导者,更是社会的管理者。仅靠教育、宣传来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消费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做保障。第一,整合法律条文。整合散见于各个法律规章中的法律条文,使环境法中相关法律法规更加系统化、详尽化。第二,设置资源税,对有害于生态环境的生产和消费,以重税限制非生态消费品的生产及消费行为。例如,在公司注册的时候协议污染物排放与垃圾回收等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强制义务劳动、收费和罚款等强制性措施,有力地推动生态消费的普及。第三,政府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产品生态生产标准,提高排污收费标准,规范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第四,以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清理各种不合理消费和法律评定不允许的非法产品,要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非生态消费需要承担的生态责任和法律责任,严格监管企业回收和处理破坏环境的产品,不能因在政策执行中的漏洞而导致二次污染。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生态消费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制定生态消费的激励政策
制度建设需要具备强制与激励两种手段,建立生态消费模式,不仅需要法律保障,还需要扶持和激励政策。第一,建立价格补贴制度,政府对消费者的生态行为进行价格补贴。目前,我国政府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节能家电价格补贴政策等。第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生态企业适当减免相关税收,降低生态产品的成本,既保障了生态企业的效益,又以较低的价格优势激发了消费者生态消费的热情。第三,设立政府专项基金,扶持生态产业的发展,同时,表彰和奖励在推动生态消费发展过程中行动卓越的个人或组织。第四,鼓励、支持破坏环境的生产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政府要出台鼓励绿色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如加大资金政策支持,提供法律支援力度,支持、鼓励研发、生产新型的生态产品,并明确告知企业自主研发应遵循的流程、监管、责任,使用生态环保的产品包装材料,减少生态产品的流通环节,促使生态产品真正进入消费者市场。第五,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消费者可以通过向政府进行生态消费建言献策,购买有环保标志和安全质量认证的产品,支持并监督企业、工厂发展生态消费,对那些不利于发展生态消费的制度、法规、政策,消费者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监督其修改,对那些已对生态造成危害的生产,以及有害产品,消费者有义务、有责任揭发、证明,进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总之,消费者是推动全社会成员实行生态消费的基础力量。
(三)建立健全生态消费政策体制机制
各级政府应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建立健全生态消费政策体制机制。第一,宏观调控社会分工,严格限制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利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劳动分工所产生的收入、税收、金融等内容,优化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第二,政府应当加强管制市场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行为,通过制定生态消费实施细则,赋予行政人员行使生态消费的监管权力,保证生态消费的策略实施与惩罚措施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第三,中央政府专门成立的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中央一级行政执法部门应统一调配政策的执行人员,贯彻执行生态消费政策常态化、标准化。第四,基层政府应展开实地调研,上级政府应多方面听取生态消费政策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核实调研内容的真实性,并参与到经济运行的生态消费当中,各级政府应统一出台相关的生态消费政策。政府要根据稳定统一的生态消费政策,引导企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打造节能环保型产品,倡导生态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第五,实行绿色采购制度,采购类型、产品、数量公开透明,充分使用已采购产品,能够以保护生态和修复生态为目的,形成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一体化、系统化的发展模式。
(四)培养和发挥生态消费的理性思维
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助于消费合理化、生态化,协调区域消费发展需要国家、市场和个人从客观实际出发统筹各领域的经济发展因素。
首先,国家要优化顶层设计,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财政支持。政府要利用行政手段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继续深化改革,彻底解决经济发展需求的短板问题。政府要将生态消费相关法律政策融入生产的各环节,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技术,使企业使用无污染的环保材料,走绿色发展道路。国家要出台政策协调各级地方政府的对口支援,充分调动资源与技术的市场活力;减轻环保型企业的财政税收,协助企业宣传,指导企业实施绿色环保产品发展战略。
其次,企业需谨守生态消费的责任。目前,我国企业由于技术与财力的限制,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困难重重。我国政府要求企业以低碳经济理念、绿色经济理念为前提,以提升环境和健康效益为目标,积极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通过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管理优先等手段开发生态产品。[29]其一,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主体的企业,是整个人类社会消费产生的基础,因此,企业要责无旁贷地承担社会生态责任,必须使用清洁能源,研发生态产品,更新生态生产技艺,改进生态废弃处理方式,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二,企业要增强生态产品的创新责任,加大对生态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推进生态消费产品的研发,深化生态化企业制度的改革,把环保要求和标准贯彻到生产和研发过程中,实现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其三,企业要学习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将生态消费理念注入企业文化中,培养企业全体职工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多渠道推广生态产品,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做好产品的售后咨询和服务工作,由此,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机制。其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企业要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推广先进的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资源消耗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物产生和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过程控制,合理延长产业链,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类废物和各种废旧资源,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最后,协调区域消费发展,科学引导理性消费。一是国家、社会和学校通过借助关于生态危机历史事件的图片、数据、视频等媒介帮助个体认识到非生态消费对自然生态环境、个人身心健康甚至社会稳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积极宣传个别地区树立和推广生态消费的典型案例,用事实证明生态消费的先进性、可取性。二是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生产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秉持生态原则;引导消费者客观理性地看待奢侈品,克服炫耀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尽可能选择可再生资源、生态环保产品,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性。三是树立中国传统节约型消费观念。要注重我国传统节约消费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深度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消费文化,抵制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从自身做起,引导社会形成理性消费观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1.
[2]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
[3]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2.
[4]于光远.经济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5-166.
[6][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M].刘东,谢维和,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www.xing528.com)
[10]刘汉太.消费的福祉:通向均富的第三条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38-39.
[11]朱庆芳.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指标体系[J].中国经济导刊,2001(13):10。
[12]周长城.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
[13]连明玉.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NO.1[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36.
[14]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2.
[15]周道华.生态伦理视角中的我国消费问题[J].消费导刊,2007(11):7.
[16]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3.
[17]刘汉太.消费的福祉:通向均富的第三条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8.
[18]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72.
[19]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9.
[20]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
[21]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J].中国商人,2005(12):74-75.
[22]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7.
[23]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330.
[24]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
[2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0年第二季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违法行为处理处罚情况表[EB/OL].(2020-09-08)http://www.mee.gov.cn/ywgz/sthjzf/zfzdyxzcf/202009/t20200908_797306.shtml.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2020-05-18).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006/P020200602509464172096.pdf.
[27]徐长山.论消费方式的转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90-95,128.
[28]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3.
[29]顾国维,何澄.绿色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