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无污染的原材料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环境的损害,推动农村产业的生态化。学者刘则渊在《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

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面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无污染的原材料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环境的损害,推动农村产业的生态化。

(一)发展生态农业

20世纪90年代,生态产业在我国萌芽。学者刘则渊在《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产业的生态化要构建一个不断循环的闭合的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有组织的生产系统中,产生的废气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生产的产品尽量实现绿色化,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少,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的缘起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由美国土壤学者提出,后经英国学者进一步阐述,将其定义为“具备经济生命力,生态上能自我维持,在环境、伦理道德和审美方面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小型农业”。20世纪80年代初,生态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崭露头角,其基本内涵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结合农业体系的新型发展模式。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从生态学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其内涵。我国生态学的创始者马世俊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态农业是结合社会、经济和生态三种效益,遵循生态规律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益的农业。部分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生态农业是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科技技术管理以期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种效益的平衡。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时代。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等八部委印发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明确了农业发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从过去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轨道上来。可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把农产品的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民的丰产增收有机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平衡。一方面,生态农业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农业与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机整合,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生态农业倡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注重绿色质量要求,强调生产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净化、保护和恢复,控制化肥农药、色素、添加剂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使用量,着力生产和加工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产品,既能满足人们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又能促进农业增效,确保农民增收。生态农业既重视发展的过程,考虑环境、资源的约束力,又考虑到发展的结果是绿色,其中,产品的安全性是重要结果之一。由此可见,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开发利用乡村生态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安全、健康、优质的绿色生态产品,以及生态服务要素,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生态农业要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产业标准化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农产品的优质、安全、绿色的发展方向,健全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坚持产业布局优化,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统筹调整粮经饲作物的种植结构。

3.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能源、资源的占有量,减少产品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量;倡导综合利用有机肥,实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控制化学肥料施用量,严格控制一般农业的施用量,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性农药,生产和应用环保的绿色农药、化肥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水资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降低农业生产的能耗、物耗;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塑料污染,降低农业生产和产品服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坚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现土地的永续利用。

二是坚持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习近平提出,要“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做长产业链条,推进传统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延伸,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做强第二产业,发展以农作物、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做大第三产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开展村庄绿化,保护传统村落,弘扬农村特色传统文化,发掘当地农村的独特美食,从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增强农村魅力,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生态游、文化游、养生游,吸引城市居民来观光体验,实现乡村产业的生态化、乡村生态的产业化。

(二)发展生态工业(www.xing528.com)

1.发展生态工业的缘起

1985年,学者马传栋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生态工业》一文,成为国内早期较为系统研究生态工业的文章。此后,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工业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工业研究逐步形成体系与规模。

2.发展生态工业的内涵

生态工业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把生态学原理应用于资源管理、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系统的规划与运行,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工业发展模式。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生态经济学原理是其基本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其基本依托;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是其基本内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其基本目标。生态工业是从工业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在结构、功能和规划上与传统工业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业生产部门的网络式结构。在生态工业体系中,为达到多层循环利用物料的目的,各个工业生产部门会构建起连锁状的生产资源网络连通管道,通过物料的相互供应形成长期、稳定的工业生产链条,即便生产部门在地域上不相连,也会本着充分利用的原则通过贸易往来和生产环节的工业共生等方式来实现能量、资源的最优利用。二是工业生产资料的开放式闭合循环。在生产链条中,各个生产单位在工艺流程上是环环相扣,首尾相连的,每个节点都发挥着能量及物质转化、利用的功能,这就需要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实现开放式闭合循环,才能达到多层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的浪费与消耗。三是以区位整治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生态工业要求统筹规划,科学预测区位容量,开展综合治理,及时调整工业布局,以保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1.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组织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广泛研究生态旅游。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态旅游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相关领域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绿色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不难想象,凭借带动产业多、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提升地方美誉度快等诸多优点,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产业必将取代大众旅游和传统旅游产业,成为我国未来旅游业新的发展模式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2.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内涵

旅游业是目前发展非常快的产业之一,由于它涉及游览、餐饮、住宿、交通、邮电、文娱、购物等多个环节,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资源消耗小、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因此,它能够间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是指在生态学原理、原则和环境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保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和周边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产业则是指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生态旅游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满足和帮助实现生态旅游活动的完整过程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大众旅游正逐步被生态旅游所取代,生态旅游产业被视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越来越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向。和传统大众旅游产业相比,生态旅游产业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内容上的专业性、利用上的保护性和发展上的可持续等突出特点。它不仅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还能够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更能通过保持旅游区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实现代际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