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为和谐共生建设贡献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经济:为和谐共生建设贡献环境保护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循环经济运行要遵循三大原则。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经济形态,强调人们在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过程中应遵循“3R”行为准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种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为和谐共生建设贡献环境保护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文中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太空船经济理论”等,他认为,生态经济是运用市场机制调配人口和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符合后代的利益需求,生态经济代表经济的发展趋势。此后,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生态经济下了定义。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全球生态系统的高度,分析了经济发展对能量、能源的依存状况。莱斯特·布朗在2001年出版的《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认为,自然资本正在迅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而人力资本却越来越雄厚,从破坏生态的经济转入持续发展经济,有助于我们的经济思想进行“哥白尼式改变”。

(一)发展循环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为我国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11]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已经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论和物质能量循环论基础之上,把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条明确指出: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在倡导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关注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强调人的劳动效率和自然的生态效率协同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其核心内容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生态化,其目标是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物质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循环经济运行要遵循三大原则。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经济形态,强调人们在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过程中应遵循“3R”行为准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在产业链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和能源量,它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具体做法: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通过技术改进减少资源耗费,通过产品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加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重,注重产品质量体积的轻型化和小型化以及产品包装朴实化,以最少的物质消耗达到最大的生产和消费目的;在消费环节,提倡消费者有意识地选购包装简易、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减少对物品的需求依赖程度,提高环境的同化能力。

再利用原则主要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和过程性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尽可能延长资源和物品的使用和服务周期,增加产品使用的场合、方式和次数,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以节约生产这些产品及其包装材料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缩小和减缓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资源能量交换的规模与速度。再利用原则抵制了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产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多次使用;通过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多次重复使用和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另外,在生活中,再利用原则倡导人们持久使用产品,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和将修复、翻新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

再循环原则,主要以产业链的输出端为加工对象,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和排放最小化为目标,要求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尽可能通过对“废物”进行集中有效的再加工处理,将其直接作为原料加入新的生产循环或者进行再生、再造,再次应用于新产品制造,在多次反复利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废弃物的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简言之,就是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新产品的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生产同种类型的新产品,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总之,循环经济的现实运行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展开,三个层次相互促进、相互衔接,形成一个企业内部、工业园区、社会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由低到高依次递进的有机整体。循环经济的“3R”原则可以保证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最高效率地使用和最小化的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的统一。

(二)发展低碳经济

1.发展低碳经济的缘起

第一,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生产等许多方面,其中,负面影响占绝大多数。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线性上升0.74℃,从1906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几乎处于直线上升趋势中。[12]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量有很大关系。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呼吸、动植物尸体的腐烂分解等现象都是自然界在排放温室气体,但同时,自然界也会对温室气体起分解作用。如果排除人类的人为影响,仅仅依靠自然自身调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将是一种循环且缓慢的增长过程。然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机器的发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碳排放量迅速增加,最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正在变暖带来的诸多灾难性的气候事件已成为人们不能逃避的事实。中国南方暴风雨台风变得频繁,洪涝灾害变得更加严重,农林病虫害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滑坡泥石流呈现家具趋势。[13]第二,能源消耗多。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各个国家关心,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决定性作用。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受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人类对能源需求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再到石油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能源消耗带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能源储存总量的快速减少。中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大约在3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低了约10%[14],而中国的单位GDP能源消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整整高了2.2倍,与日本相比高了8倍,与欧盟相比高了4.6倍,与美国相比高了2.4倍,与印度相比高了0.3倍。[15]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利刃,其是在应对环境、能源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2.低碳经济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在1999年出版的《生态经济革命》一书中最早提出“低碳经济”一词。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率先从政策角度阐释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和2010年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都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由此,“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命题。在我国,2007年9月,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强调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的发展。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核心是资源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强调对碳的排放进行计量,引入碳排放的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带动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低碳经济不仅是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旧经济发展模式的纠偏,更是一场涉及国家权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全球性革命。(www.xing528.com)

3.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一是时代性。一定的社会文明总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如农业文明是建立在碳水化合物利用之上的农业经济,工业文明是建立在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工业经济的规模越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越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文明形式逐渐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必然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二是全球性。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气候无国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减少高碳能源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与累积,控制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全球范围内每个国家共同携手努力、共同采取行动,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责任与任务。三是全面性。低碳经济涵盖广泛,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资源能源的开发、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还包括消费过程的低碳服务、低碳金融。低碳经济不仅涉及技术领域和经济领域的问题,还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等层面的问题。四是实践性。低碳经济不仅涉及对现代经济运行的深刻反思以及生活理念、环境价值观的转变,还注重通过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促进有关减少碳排放和能源利用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发展绿色经济

1.发展绿色经济的缘起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最早提出“绿色经济”一词,他主张从社会和生态条件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进入21世纪,绿色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旨在推动世界各国经济转向新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的“绿色经济倡议”,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的报告。报告指出,绿色经济就是“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需要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持续发展大会(里约峰会),会议集中讨论了两个主题:一是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二是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可见,绿色经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认同。中国政府也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张。2010年5月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的开幕式上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提出“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还在多个场合提到“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要突出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的发展思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的概念比较宽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认识不同。目前,学者们主要围绕资源能源消耗、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形成统一认可的定义,但学界和业界对绿色经济核心内容的理解还是比较统一的。“绿色经济”是在统筹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在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生存、绿色技术、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绿色贸易保护等是绿色经济的基本内容。绿色经济的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为落脚点,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依归,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相兼得的一种良性发展模式。

3.绿色经济的特征

绿色经济作为一种前沿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先进性。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界相互依赖关系认识的深化,绿色发展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为前提,以服务于人的需要发展为主旨,以绿色投资为核心,以绿色产业为新的增长点,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促进经济,突显“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公平性。绿色经济以实现人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自然资源,把经济规模控制在资源再生和环境可承受的界限之内,既考虑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生存发展造成危害;既考虑当前人们的开发利用,又考虑长期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经济社会一代又一代永续发展。另外,绿色经济将自然资本纳入社会体系,突出了自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约束作用,也降低了环境风险,促进了社会公平,改善了人类福祉。

(3)变革性。绿色经济在观念上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克服过去短期利益、过度消费的思想。绿色经济体现在实践中,不仅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还要在绿色化技术的支撑和带动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改造。另外,绿色经济扬弃了传统经济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强调要用“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指标。可见,绿色经济不仅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评价方式的变革,也是对传统经济活动的变革、改进与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