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治理至关重要,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其他各项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保障。
(一)运用制度思维改善生态环境
习近平指出,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就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22]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高质量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描绘好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规划保障和科学指引。例如,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5月22日组织召开“十四五”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启动会,科学谋划“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修订草案中,首次提请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将是中国第一部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修订草案完善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和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信用记录制度,依法实施联合惩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现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生态考核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保持生态良好[23];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对生态责任进行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这说明我国在责任追究制度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方面有了很大创新。我国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取得了进展,201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千米,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00多条,实施河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等[24]。历代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的生态制度观凸显了他从管理制度入手解决现实生态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扎实的制度保障。(www.xing528.com)
(二)生态制度是体现我党执行能力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已建立,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还需看制度的执行力如何。制度执行是制度目标和制度效果之间的桥梁,缺少这个桥梁,制度就形同虚设。提升制度执行力,只有狠抓落实,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真见实效。当前,某些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或者说没有道德自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在他们思想上沉渣泛起,要让生态文化意识扎根,就要想办法让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各细节,让公民要有适度的物质要求,追求经济利益要懂得“知止”。制度的执行力还取决于制度的细化度。当前的生态机制基本健全,但仍存在一些领域还处于荒芜地,出现问题要么找不到依据,要么内容太陈旧不适合新情况,还未来得及对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还可以考虑制度和规则的程序化、系统化、电子化,减少制度主观性,凸显制度的客观性。我们还要加大违反制度后的惩治力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特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