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思维既可以指某种思维以“生态”或“生态环境”为自己的思维对象,也可以赋予“生态”这个词以“和谐的、整体的、健康的、有机的”等多重含义。当然,人们也可以对“生态思维”做专门的概念界定:以自然生态为思维对象,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自觉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维类型。
(一)对生态思维方式的广义理解
人类思维一般分为生态思维和反生态思维两大类型。人们常常对生态思维方式做广义、宽泛的理解,广义上讲,把所有思维方式以和谐的、有机的、整体的、健康的等思维对象的思维统称为生态思维,把不和谐的、局部的、机械的、病态的等思维对象的思维统称为反生态思维。例如,将生态思维运用到媒体发展中,它将媒体发展看作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7]生态思维强调用系统整体动态的眼光看问题,这种系统的、动态的、整体的认知倾向于一种辩证的、有机的系统整体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有机体和各种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二)对生态思维方式的狭义理解(www.xing528.com)
狭义的生态思维方式专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性的生态理念,改造工业文明、粗放型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反生态思维,这种思维是逐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过程中展开的生态思维[8]。首先,生态思维方式是由反生态思维方式向生态化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型,这种转型表明:第一,自然生态环境在人们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普遍认可。第二,人们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乃至整个生活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思维的对象。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自然生态系统是人们生存永恒的、任何时候都不可废弃的前提,在他们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早已和自然环境接触,早已天然地生活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但是,人们却不会时刻在自己生活的各方面都始终以自然生态为思维对象。例如,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生产的生产者、管理者或许会因工作原因不得不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系统进行认识和思考,但是,他们未必会在生活的消费行为、日常交往和娱乐休闲等其他方面时刻想到自然生态系统。人们在自己温暖的家庭中使用冰箱、电视等各种物质产品,在超市购买洗面奶、洗发液、洗浴液、鞋袜、休闲服、床单、被罩等日常生活用品,在公共场所聚会和休闲娱乐,在公路上开着私家车上下班……在从事诸如此类的活动时,人们很难把这些活动同自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做整体思考,就更不用说去思考这些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了。因此,只有转向生态思维方式,人们才会把这些表面上同自然生态环境“无关”,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活动,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思考。转向生态思维方式,需要强化生态意识、增长生态知识,人们才会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将眼光转向人类始终不能离开的自然界,转向当前亟待世界各国共同加以保护和建设的生态系统。
其次,生态思维方式是由反生态思维方式向生态化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型,这种转型表明:人们已逐步学会用生态方式来对待自然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换句话说,人们开始用生态思维去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第一,有关自然生态环境的概念、知识在生态学、生态环境学等新兴交叉学科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按照生态学这一概念,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展开自己的思维,促使自己更好地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第二,从思维的出发点看,生态思维要求人们在各类日常活动中始终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始终立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第三,从思维活动遵循的“程序”看,推行生态思维就意味着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自然生态环境时,要自觉而严格地遵守支配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规律。第四,从思维展开的具体路径看,推行生态思维方式,人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是有机整体的理念,双向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不是采纳外部生态环境简单地服从于人的眼前需要的单向路径。第五,从思维的方法看,生态思维方式要求人们越来越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分化和对立中把握两者之间的统一。
最后,生态思维方式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思维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实践,去考察整个人类世界尤其是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当今,仍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强调实践主体性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马克思的实践思维业已过时。这种观点错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简单等同于片面的主体性思维,实际上,马克思在强调实践主体性的同时,始终强调实践活动对外部自然界的依赖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