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之道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之道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全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和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

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之道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全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和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等理论。

(一)构建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

一是进一步建章立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农业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绿色革命”的重要论断,说坚持绿色革命最难解决的不是工业问题而是农业问题[47]。这一时期,我党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的构建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先后颁布了诸多政策、法规。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度修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版)第二十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同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中指出应该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48]。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新中国首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得以确立。此后,我国陆续颁布了涉及生态保护某一领域法律法规

二是“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加强能源开发、节约能源消耗、控制人口增长”等生态文明观点。邓小平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反对过度砍伐森林,禁止盲目开荒”“提倡搞好农田水利工程,提高灌溉效率”,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同年,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来北京参加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他时,曾谈到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生态环境会向好的方向发展。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开启了全国人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新征程。这一运动深受群众广泛认可,在全国城乡开展并延续至今。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成功召开,会议把“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1982年成立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1984年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独立出来。1983年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党和政府明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订,“新五项制度”确立,逐步构建了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

三是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态环境。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论点。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改革科技体制。1988年9月,邓小平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与胡耀邦等人谈话时指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并且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依靠科技发展绿色农业。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代化”,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了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二)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成功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发展为行动战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

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形成。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上重点阐述了经济、人口和资源的关系,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49]。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印发并实施,这一重要文件标志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形成。《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颁布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和实施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中国政府郑重表示:中国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力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贯彻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www.xing528.com)

二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这一阶段明确指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等主张,这是我国党和政府第一次明确指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海南省考察工作时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的路子,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8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江泽民又提出,要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和农业生产的稳步提升。

三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2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强调,要扎扎实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不断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是党对多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在此之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增加了“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罪”,这些内容丰富和完善了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了生态环境建设法治化思想,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制度化和规范化阶段。不过,当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还在城市,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足。

总之,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新型发展观,其核心是发展,谋求在社会、经济、人口、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0]其目标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气、森林、淡水、海洋等自然资源,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永续发展。

(三)提出“科学发展观”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科学规划和指导21世纪中国该如何发展。一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3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已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党的思想体系,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004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进一步论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问题。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促进社会和谐。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51]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新农村建设推向了战略新高度,提出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等主张,提高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层次。[52]2008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53]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