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动离不开思想的指导。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新行动的开始。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如何对待环境,如何与环境相处,一直是深刻的思想观念问题。人类曾经敬畏自然,电闪雷鸣让人们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全面征服自然的大门。从此,自然界成为取之不尽的材料库,地球空间成为硕大无比的垃圾桶。炼钢吨位和铁路里程在不断增加,环境危机危害人类生存的程度相应地也在不断加深。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几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征服自然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必将达到无所不及的程度。人类最终一定能摆脱自然界的束缚,用技术、智慧代替生物圈,甚至创造生物圈。人工构筑物可以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人类会靠自身的力量,在各种环境下生存并得以发展。
倒退原始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今天人类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破坏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及所能承受的限度。生物圈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参数变得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观念主张退向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绝对平等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抛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主张所有自然体的价值应该和人类同等重要,各有尊严,即人类与自然有同等的价值和权利。
环境和合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的环境,同时,自然法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还是文化的人。人不仅能改变自己的生理性状,消极地适应环境,还要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地发展自己。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环境和合的观念。
一般认为,环境和合的过程是环境调和环境利用一环境保护的过程。人类既不要征服自然,也不要屈服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要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有一个“度”。人对自然的态度不是巧取豪夺,而是要利用其自然规律,适度地发展自己。
因为,那种征服大自然的思想是危险的。我们不能忘记,人是一种动物,生于大自然,成长于大自然。人类的每一个行为无不受大自然的规律所左右,自然环境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又因为,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一切消极地顺从自然的观点,都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样,强调人与自然的绝对平等也是不可行的。人应该是主体,应在此基础上寻求一条使人类自身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相一致的道路。
人对环境的和谐需求决定了人的环境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观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对于实现需求所要发生的费用和代价的评估取向,观念的改变影响到需求定位的改变。
当今,人类要解决气候变化、资源不足及城市环境问题,就必须在环境价值观念方面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甚至反思,从中找出有益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并付诸行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环境观念不同,导致地球的颜色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万年以前,人类处于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力,适者生存。饥饿、疾病、猛兽是限制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时,供养一个人平均需要约2平方千米的土地。在很大程度上,人类依赖于环境资源的恩赐,而其本身对环境的作用微乎其微。
原始文明社会
原始文明社会,地球是自然植物的“绿色”。人与自然处于低级和谐状态。
几千年来,农业革命逐步建立了丰衣足食的农业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业文明社会早期,人类在生产中无法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生活上也无法防止疾病和祸害。迫于自然界的强大压力,人类只能顺应自然。
后来,人类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慢慢地,人类已经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部分生存环境。建屋造田、纺纱织布、饲养家畜、以马代步,荒芜之地渐渐变成了繁荣市井。(www.xing528.com)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有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砍伐森林、破坏草原、无度开荒,引起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盲目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及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例如,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早期是水源丰富、植被茂盛之地。由于后来的大规模毁林垦荒,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气候变迁,今天的黄土高原已很难再恢复到昔日的环境。
所幸当时地球上的原始资源丰富,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人类的生产活动虽在局部地域造成自然破坏,但总体上并未构成生态环境危机。同样,在古代城市,由于手工业作坊规模小,也没有什么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在农业文明阶段,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往往依靠人口的变化来调节。局部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导致大饥荒、社会动荡、人口急剧下降,当人口数量跌入低谷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低,生态开始恢复活力,农业生产开始增产。
农业文明社会的地球是农作物的“黄色”。人与自然处于比较和谐状态。
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实现了高度物质享受的工业文明社会。
在工业革命前,人类几乎把生产力的全部投入到粮食生产中,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在工业革命后,化石能源取代了畜力,社会化大生产替代了手工生产,人类无须花费过多的力量就能获取食物,过丰衣足食的生活。
此后,化石能源成为工业和交通的命脉。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成为现代化的象征。人类以特有的暴发户心理,极力改变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严重扰乱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现代的环境问题出现了。
在一些城市,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成了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严重的污染事件引起民众的恐惧和愤怒,引发了西方的环境运动。
后来,全球性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以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故等,把地球局部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1世纪初,人们又发现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这一发现证实,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出现了问题。于是,气候变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天气异常等闻所未闻的时髦词汇铺天盖地,正在改写世界大词典的编撰进程。这都是工业革命的后遗症。
农业革命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方式的变革,它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可以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这些废弃物可以被净化,进而重复利用,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没有大的危害。
工业革命是把深埋地下的矿产资源开采出来,加以利用。矿产资源的一部分作为无用的“垃圾”进入地球的生态系统。这些“垃圾”对生态系统来讲是陌生的、不能分解的。由此,现存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也就是说,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粗放性、功利性、掠夺性和征服性利用的基础上,人们没有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上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能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
同时,工业革命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人类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享受,过分依赖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
工业文明社会,地球的局部是石油和矿产的“黑色”,人与自然处于不和谐状态。
近年来,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发展史上又一次发生了社会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人类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逐步实现人类的高级文明阶段——生态文明社会。
工业文明的象征——火车
生态文明社会,地球将再次返回“绿色”,人与自然将处于高级的和谐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