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场所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孤立空间,而是通过因缘整体性获得自身统一的处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我们把这个使用具各属其所的‘何所往’称为场所。”[42]在海氏看来,场所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孤立空间,而是通过因缘整体性而获得自身统一的处所,这种处所正是诗意栖居得以实现的途径。美国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从审美经验现象学的角度对“场所”进行了阐释,他说:“这是我们熟悉的地方,这是与我们自己有关的场所,这里的街道和建筑通过习惯性的联想统一起来,它们很容易被识别,能带给人愉悦的体验,人们对它的记忆中充满了情感。”[43]从这里可以看出,阿诺德·伯林特所说的“场所”不仅具有空间维度,而且具有时间维度和情感维度。
近年来,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积获得了摊饼式扩展,城市内部空间却呈现碎片化趋势。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场所意识”的缺失。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城市场所不是城市区域的随意组合,而是城市街道、城市节点与城市区域的生态组合。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赖以组织的有效手段,良好的城市街道一般具有可识别性与可渗透性特征。现代都市在房地产市场的刺激下,城市街道愈来愈少且取直走向较多,街道愈益拥挤,街道的可识别性特征也消失了。陌生人走在此街道上常常发出“我在哪里?”的疑问。而另一些城市街道则以城市功能为主导,所有街道均以职能部门为中心而向四面辐射,这种分布状况虽然增强了城市街道的可识别性,但产生了等级化的尽端路格局,街道的可渗透性大打折扣。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认为,城市街道的可识别性不一定非要傍依名胜景点或某个职能部门,城市街道的拐角与弧度、人行道上的色彩或纹理、街道两面的建筑样式等均可加深其可识别性。而街道的可渗透性则主要表现在道路系统的网络化与连续性上,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指街道网络的密度比较高,也就是单位区域面积内街道数量比较多。第二则是指街道网络的连通性比较好,每一条街道都通向另一条街道,也就是应尽量避免尽端路的存在。第三则是指街道网络的结构是扁平化,而非等级化。”[44]因此,良好的城市街道布局,既要发挥其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核心纽带作用,将不同城市区域的街道连接起来,还应考虑街道建筑物的风格样式、体型关系与疏密错落等。
城市节点如同城市“穴位”,是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点,它具有汇聚人流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城市节点从概念上看好像是一个道路连接点,但实际上它可以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或区域,当然这个广场或区域具有点状的空间特征,即它是整体城市景观的“点睛之笔”。如果说城市街道是平面坐标系的纵横数轴的话,那么城市节点就是数轴的交点。“当明确的路途经一个清晰的节点时,道路与节点就形成了联系。任何一种情况下,观察者都能感受到周围城市结构的存在,他知道如何选择方向前往目的地,目的地的特殊性也会因为和整体意象的对比而得到加强。”[45]城市节点一般通过城市标志物来强化。一个充满活力的标志物一般会与其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比如低矮屋面映衬着醒目的高塔,苍翠的林荫道点缀着土褐色的教堂等。要使城市标志物引人注目,周围建筑物的高度、色彩、布局非常重要。标志物不一定要体量巨大,但位置与特征非常重要。在通常情况下,城市标志物一般会通过顺序的排列、连串熟识的细部特征来突出其意象性。譬如外地人去威尼斯旅游,去过一两次就记忆犹新,来去自如,不会迷路,原因就在于威尼斯的街道有许多个性化的细节,被有序地组织在了一起,给这个城市打上了特有的标记。(www.xing528.com)
如果说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筋脉,城市节点是城市的穴位,那么城市区域则是城市空间的血肉之躯。城市区域从表面上看是一块相近相连的空间,但从功能与风格上看,它又是具有相似性特征的空间。这种相似性既可以表现在空间布局上,亦可以表现在建筑风格上,还可以表现在建筑群的连续特征上,比如建筑的色彩、比例、立面细部、照明布光与建筑轮廓等相似性特征的累加与重叠,可以起到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的效果,从而大大增强城市区域的意象性。一般而言,迷人的城市区域由不同的主题单元所组成。比如厦门市鼓浪屿的城市意象,就包括各具风格的中外建筑以及建筑间古老而又铺满卵石的人行道,盈盈亮亮、沁人肺腑的钢琴声,热烈奔放、姹紫嫣红的三角梅等。一个区域如果存在一些特别的符号,还不足以形成充分的主题单元,只有当鲜明的主题单元能统领其他区域元素时,城市区域的意象才具有可识别性。比如波士顿的城西和城北区域的结构非常复杂,但由于相似的立面和相似的开窗方式相当醒目,城西与城北区域的意象才清晰可辨。又如美国波士顿的贝肯山,街道纵横交错,让人难以识别,但优雅的街角小店成了该区域的主题元素,让造访者心中形成一个强烈的休闲城市意象。
城市空间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说:“一个市镇是会生长的,它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体。……它的细胞是每个建筑单位,每个建筑单位有它的特征或个性,特征或个性过于不同者,便不能组合为一体。若勉强组合,亦不能得妥善的秩序,则市镇之组织体必无秩序,不健全。所以市镇之形成程序中,必须时时刻刻顾虑到每个建筑单位之特征或个性;顾虑到每个建筑单位与其他单位间之相互关系,务使市镇成为一个有机的秩序组织体。”[46]这就意味着,城市场所的设计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必须考虑到各个建筑单位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整体景观的影响。当前,在中国都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城市中涌现了一些体量巨大的建筑,但这些建筑之间由于缺乏整体的连续性,致使城市界面极为模糊紊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与意象。此外,城市场所的设计还应考虑到空间序列的意义蕴涵和节奏感。“意义蕴涵体现在空间能满足人的体验性质,它可以为人提供一定的环境主题,从而加强人们对于空间序列的理解和印象。”[47]诸如,现代都市在街道路口或城市节点上标立雕塑来明示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文脉,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不仅给人提供一种认知城市形象的符号,而且创造了城市的意境与氛围,唤醒了人们对城市经验的反思。城市场所的节奏感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序列的动、静、虚、实等不同要素的组合上。诸如坚实的建筑实体配以明镜般的水面、密集的宅院间以空旷的公园,这样不仅使城市景观富于变幻,而且便于人们停留观赏或静坐休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