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农业基本原理与生态审美教育研究

生态农业基本原理与生态审美教育研究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必须指出的是,人类的干预调控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这些原理包括整体效应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种群的相生相克原理以及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如果用农药将农田食物链的一环消灭得干干净净,必然会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与持续。在生态系统中,任何物种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物种总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相生相克”。

生态农业基本原理与生态审美教育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是经人类驯化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化的自然”,它一方面仍保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系统性,另一方面由于系统内部物种种类少、食物链简化以及层次减少等原因,系统的自我稳定性较弱,需要人类的辅助调节。但必须指出的是,人类的干预调控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这些原理包括整体效应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种群的相生相克原理以及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

整体效应原理。农业生态系统是由人工生物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人工控制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网络,每个亚系统又由许多更小的次生系统所组成,这些大小系统之间要高效稳定地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流,就必须有适当的分工、交替与转运。要使这一大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就必须克服系统内部的功能抵消与冲突现象。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能产生“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即农业生产力不是体现在某一农作物的单产提高上,而是体现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包括农、林、牧、副、渔等若干亚系统总体生产力的提高上,这就是整体效应原理。因而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建构必须从整体效应着眼,利用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反馈机制进行调控,合理安排结构,既使各子系统的生态效益提高,又使系统总体功能得到最好发挥。比如在农田病虫防治方面,利用农田系统各组分(即农作物、病虫、天敌、人工灭虫手段以及生产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来共同完成病虫的防治工程,避免从单一数量或指标方面来防治病虫的危害,因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任何单一的组分都不能独立完成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效益,任何一个环节或组分的失衡会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紊乱,因而在病虫防治上,不能将问题仅仅归结于某一病虫的危害,而要树立病虫危害相对论,农作物受病是绝对的整体观念: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病虫与天敌的生长过程,病虫是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某一病虫对农作物有危害,但可能又是另一病虫的天敌,正因此,生态农业中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等生物防治技术。如果用农药将农田食物链的一环消灭得干干净净,必然会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与持续。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又称生态灶,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表示每个生物在环境中所占的阈值大小。”[32]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区别于另一个物种的主要特征,它可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等。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生态位差异越小,物种竞争越激烈,反之,竞争则趋于缓和。在实际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生态位空白,如果人为地利用生态位原理去填补这些空白,则既能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繁荣与稳定,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在稻田中养鱼,实际上是利用鱼占据了稻田的生态位空白,鱼在稻田里既除草又除螟虫,既促进了稻谷的高产又生成了鲜美的鱼产品。当前的立体农业其实就是生态位原理的一种应用,即把不同的物种安排在不同的时空序列中生长,让彼此之间相居而安而又互惠共生,将自然资源、生物资源以及人类智能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湖北省阳新县是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当地人民利用梯级地形地貌发展立体农业模式,所谓“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国粮”,即在地势低洼地区发展鱼塘养鱼业,鱼塘周边平坦地带种植水稻莲藕,缓坡地带种植红薯或花生,丘陵顶部种植经济林木毛竹。这种农业模式将各种农作物科学地安排在适合其生长的地段,充分发挥了丘陵地区的土地生产力,同时又把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了林、渔副业中去,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本地的生态环境。(www.xing528.com)

生物种群的相生相克原理。在生态系统中,任何物种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物种总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相生相克”。相生相克关系在自然界最为普遍的现象是“植物化感”作用。“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从而对邻近其他植物(含微生物及其自身)生长发育产生有益和有害的影响。”[33]比如将芥菜蓖麻在一起,蓖麻叶片长不大,蓖麻籽也长不饱满;将苦麦菜与玉米高粱种在一起,玉米、高粱都长不高,且不会抽穗;黄瓜与番茄种在同一温室中,两者的生长情况都欠佳。这是因为这些植物体内会释放或分泌出某种气体或汁液,抑制着对方的生长,即“相克”。当然,自然界也有植物“相生”的现象,比如在同一块地里轮种大豆与玉米,大豆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元素固定在土壤里,供玉米生长之需;而将大蒜棉花间种,大蒜挥发出来的杀菌素,能有效地驱除棉蚜虫,促进棉花的生长。由上可知,正确认识生物种群间的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农业生产中予以应用,对病虫防治、土壤改良庄稼收成的提高以及植被保护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任一生态系统都有自我适应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即遇到外界压力受损后在一定范围内能逐渐自我恢复。”[34]其机制是通过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与能量流动转化:一方面,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自然界摄取能量并合成新的物质,另一方面又再生出原来的简单物质,被植物所吸收利用,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中国古代的“无废弃农业”就是遵循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充分调动农作物自身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通过植物根茎、落叶与残体腐解来培肥土壤,维持植物生命所需的养分,它既不像现代农业那样依赖外界农药与化肥的投入,也不生产废弃物,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我国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也是对“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的应用,该模式从种桑树开始,桑叶养蚕,蚕沙、蚕蛹废水流入鱼塘喂鱼,鱼粪回归桑树土壤增肥,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系统。当然在循环过程中,能量会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而有所递减,但人类由此收获了蚕丝与鲜鱼等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