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审美教育研究:顺应自然的生境保护方式

生态审美教育研究:顺应自然的生境保护方式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对自然生境之所以要“顺应”,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适功能,它能在稳定而又充满偶然性的自然环境中主动寻求优化组合,并使自己朝着有利于蓬勃或稳定的方向演化。顺应自然并不是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不“乱为”。[6]因而,“顺应自然”的管理模式并非不“科学”,也许比人为的管理更科学。

生态审美教育研究:顺应自然的生境保护方式

“生境”(habitat)一词由美国Grinnell(1917)首先提出,是指未经开发或受人类干扰最小的生物或种群的栖息地。它是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完成其生命循环与进化的场所,是特定区域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既包括阳光、空气、水、无机盐等非生物因子,也包括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生境是地球环境的特定区域,它不同于生态位,更多地强调生态因子的分布情况。比如原始森林与草原作为生境种类之一,其繁茂与退化决定着野生物种与药用植物物种的多寡。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表明,自然界的每一物种都有自身的目的,都在追求自身的善,追求自身的完满显现。正是在这种“善”的碰撞与互动中,物种间相互适应,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来。然而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起初总是最大限度地掠夺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而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力求达到对复杂生物量结构的最大支持,完全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陈望衡先生认为,这个世界是人创造的,更是自然创造的,他把自然的这种创造能力称为“自然创化”。“自然创化不仅是自然人化的基础,而且自然创化在诸多方面制约着、规范着、指导着自然人化,自然创化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人化之师。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是一个美的世界,究其根本是自然人化与自然创化共同的产物。”[3]

对自然生境之所以要“顺应”,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适功能,它能在稳定而又充满偶然性的自然环境中主动寻求优化组合,并使自己朝着有利于蓬勃或稳定的方向演化。“大自然在她那充满生机的创造物内以某种自动的、天然的或某种残留的认知(rudimentarily cognitive)方式在活动着。”[4]比如,吉林长白山“天池”一千多年前发生过一场大火,烧毁了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森林,但今天“天池”附近的植被依然完好,经技术鉴定,目前森林植被分布与火山爆发前并无二致。顺应自然并不是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不“乱为”。专家曾对1987年发生在大兴安岭火灾旧地进行考察,结果令人忧心:从塔河到北极村数百公里沿线没有一棵大树,几乎全是幼苗。古语说“十年树木”,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森林大树还未长成,且地表腐质层日益稀薄,探其原因,是因林业部门过于热衷清理“过火木”所致。(www.xing528.com)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优胜劣汰功能,适应环境的物种会延续下去,不适应环境的物种会自然地灭绝,如果人为地保护某一物种往往会适得其反,破坏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自然系统是动态波动着的,且有时这种波动会很剧烈;但同时自然系统中又有着一种固有的恢复力。然而,人为的干扰,可能会把自然系统推到其恢复能力的极限而导致其崩溃。”[5]比如,黄石公园的灰熊是驼鹿的天敌,公园管理部门为保护灰熊,用围墙和铁丝网将之圈养起来,结果导致了驼鹿数量的大增,驼鹿因食物不足而大量饿死,并将地中海热(布鲁氏菌病)传染给了奶牛,致使奶牛流产。[6]因而,“顺应自然”的管理模式并非不“科学”,也许比人为的管理更科学。生境自然而然地、自在地存在,自然地诞生新生命,又自然地淘汰劣质生命,自然地发育与开花,又自然地枯败与死亡,生物与生物群落之间既有适应也有改造,既有协同又有斗争,它不需要人类保护,若非要说“保护”,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保护生境的本性与野性。正如罗尔斯顿所说:“自然中存在着斗争,但它同时而且更多地存在着适应,存在着对生命的阻碍,也存在着对生命的传承……我们的行为应适应自然生命的这一品性。”[7]自然生态系统局部的斗争性与协同性有值得人类学习的生态智慧,生境野性本身蕴含或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行为规范,指导着人类遵循自然规律。

自1998年长江、松花江的特大洪水之后,人们才认识到了荒野的意义。2000年后,我国重点林区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即便如此,当下我国对生境的保护还存在误区,存在分类管理、条块分割方面的弊端,没有将生境实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管理,导致了生境的碎片化。比如,对哈拉海原始湿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江河濒危鱼类的保护,归口对应着水利部、林业局和农业农村部,缺乏一个总体的协调机构。要知道,生境的生成是物种多样性与共生性的统一,“停留在部分层面的森林、湿地、草原和江河的管理,不能等于那些部分之和的整体荒野的管理”[8]。因而,我们对生境的保护需要尊重其自然性与系统性特点,为生境生命物质的互渗与互补提供生态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