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审美教育实践与案例解析

生态审美教育实践与案例解析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灌输式艺术教育以教师为中心,重在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使学生的心理生态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园丁式艺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师变得形同虚设,教师的能力和潜力得不到发挥。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既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和园丁式教育中吸取养分,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要求。需要指出的是,项目教学法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涵盖职业能力的方方面面。

生态审美教育实践与案例解析

一种符合生态的教学方式既要顾及学生的自然本性和能力,又要有教师的适当干预和指导。传统的灌输式艺术教育以教师为中心,重在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使学生的心理生态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园丁式艺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师变得形同虚设,教师的能力和潜力得不到发挥。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既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和园丁式教育中吸取养分,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要求。具体说来,以下四种方法具有普遍而长久的价值。

(一)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指以师生、生生对话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单位,以“自主发挥、共同讨论”为教学原则,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智能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起着引导与激励的作用,使用各种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深度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步:收集信息。教师要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了如指掌。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是有条件的,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该用,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不该用,教师需要认真考虑。一般而言,简单的合作学习在一堂课中操作,复杂的合作学习在单元教学中操作,不同程度的合作学习,其操作方法与模式是不一样的。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爱好等。

第二步:设计任务与目标。根据所收集的各类信息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书本知识对合作学习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要发挥教学目标的指示作用,“要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就必须有两个因素存在:小组目标和个人责任”[27]。当然,合作学习的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来定。

第三步:合理分组。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而要为每个小组成员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这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心理素质等,组内成员的分配应该坚持“异质”性原则,因为“异质”才能互补、优化组合。另一方面要保持群组之间水平的相当性,组群原则应该坚持“同质”性,只有各组的能力水平一致,才能保证群组间竞争的平等。

第四步:多元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应对其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与奖励。这里不单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学习应将个体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淡化分数与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与情感。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评价过程中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爱心,以鼓励性评价方式为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需求,注重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发展与变化过程。

(二)学科互涉法

学科互涉“是指整合不同学科的原理、概念与方法等,使接受者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有综合性的理解,包括学科互涉知识、学科互涉研究、学科互涉教育和学科互涉理论等”[28]。“学科互涉”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现象追问法”“项目教学法”和“实地考察法”等。

现象追问法。这种教学方法先由教师陈述某种问题与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学科背景来解释现象成因,然后由教师从学生的探究视角出发,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场域,促动学生思考探索,在无限的追问与反思判断中,学生加深了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也会以“异质”学科知识背景为视角,对某一知识点或现象进行交互审视,从而把相关学科的知识理顺,编织成网。在现象追问过程中,教师的精心设计至关重要,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学生咨询的知识容器,而是一名知识导游或顾问,而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在现象的追问与反思中,其学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知识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项目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为了让学生将各种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跨学科的“项目教学法”采取模拟企业职员的角色扮演、职业体验、真实案例解析等情景化手段,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导、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指出的是,项目教学法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涵盖职业能力的方方面面。学生对项目的了解过程也是学生通览与重构各种学科知识的过程,项目的论证过程是训练学生整体思维的过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的过程。比如“碱性白酒外包装及礼品袋的设计”这个项目让学生来做,学生首先要懂公共关系学,能与客户接洽项目,并能从生化、医学的视角介绍产品的性能与营养价值;其次,学生要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知识来考究商品市场定位与包装设计定位;其三,学生得运用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做好包装设计方案、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以及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思;其四,学生必须具备PSD、AI、CDR图形文件格式的处理能力;其五,学生还得熟悉包装项目设计实际制作流程,掌握包装设计制作技巧,熟练操作包装常用的软件、模切板与平面展开图的制作等。

实地考察法。这种方法是指组织学生到校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工艺作坊等场所考察,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文历史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诸方面的丰富养料,这既让学生感知了艺术现象的复杂性与多学科性,也能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活动提供直接的数据和资料。诸如通过对达·芬奇作品的参观,学生就会感受到美术“跨界”的重要性;通过对奥运“吉祥物”的鉴赏,学生就会感受到美术与体育文化经济领域的交叉。在“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精选一个能体现多元文化或多学科交互的考察对象,并在考察前组织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考察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现场解析,这样有备而来的考察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经验和艺术文化思想的碰撞,并能切身感受书本的知识信息与实际考察对象的异同与距离。

(三)学业游戏法

艺术与游戏具有相通性,它们都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只有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艺术。席勒认为,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冲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只有游戏冲动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即“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29]。游戏教学法的要义是将“游戏”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以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个性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30]。在游戏教学法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二者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教学法看似散漫自由,但在客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众所周知,长期的思维定式会制约人的创造力,而在游戏状态中,人可以跳出既定思维模式,让思维发散开来。发散思维能让学生把身边可利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在大脑中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图,这种立体的知识结构图能让多种知识互相碰撞与对话,产生创新意识。比如在美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以游戏法来扮演《最后的晚餐》中的角色,十二个学生在长长的条凳上“一”字排开,做出各种各样的神态,奇怪的是,老师未做任何暗示,中间那几个学生不自觉地拥挤起来,空出了背叛耶稣犹大的位置,由此看出,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他们都不愿意扮演坏人。这堂美术课未向学生们灌输任何道德意识与观念,却在不经意间促发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产生了育德功能。而且,这个小小的游戏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情感与肢体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们对世界名画的理解。又如拼图法,老师将世界名画分解为拼图,隐去其中的色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调色,确定笔墨的粗细和勾线等,待学生完成作品后,再将原画展示给他们看,让学生比较异同。这种游戏教学法,既让孩子们产生了审美愉悦,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深刻地理解大师的绘画意图与艺术底蕴。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绘画游戏法有添画游戏法、涂鸦游戏法、剪贴游戏法以及泥塑、雕刻、沙画游戏法等。具体采取何种游戏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艺术教学目标而定。

(四)自由探究法

自由探究法的核心是指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偶有发现,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积极引导与发挥,共同探究学术问题。这种探究是无方向的,只是自由地训练学术思维,培养问题意识。自由探究法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内容的封闭性,重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强化了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同时,也从传统静态单一的教学模式转换到动态多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在自由探究法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知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们走,而是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向上攀登。”[31]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积极引导他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并给他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其次,自由探究法围绕学生发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必然是综合的、跨专业的,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弥补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自由探究法教学主张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双向交流互动能让师生发现自己的优长与不足,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问题的深入挖掘与研究。由此可见,自由探究法对学生的培养不限于智力,而是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包括知识、智力、能力与情感品质的和谐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探究法是以感性形象的触发为起点的,学生的感性体验与审美反刍是内驱力,问题的发现与追问是过程,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是核心。试以亨利·卢梭的《梦》的鉴赏为例。

图5-1 亨利·卢梭的《梦》

师:“同学们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生1:“躺在椅子上的白皙裸体女人,花、草、树木。”

生2:“有一个吹笛子的黑人,一只黑色的小鸟。”

生3:“还有一只白色的小鸟、狮子、大象。”

(在以上的讨论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同时放映此作品的局部。)

师:“是啊,画面上有许多动植物,这些动植物在自然界能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吗?”(www.xing528.com)

生1:“不会,狮子会袭击人,白人与黑人的神情不会那么安详。”

(生2站起来)

生2:“老师,请问画家将这些自然界不能和谐共存的物象并放在一起的意图何在?”

师:“还有没有违背常理的并置?”

(提示学生观察绘画的要素,考查学生对要素的分辨能力。)

生1:“白皙的裸体女人与吹笛的黑人、白鸟与黑鸟,画家好像有意将此进行对比。”

生2:“从花的叶子看应该是莲花,莲花怎么可能长在森林里呢?”

师:“该画是巴黎画派亨利·卢梭的作品《梦》,从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梦’,‘梦’是无意识的显现,之所以不合逻辑,是因为无意识通常以化妆的形式出现。画中的白人女性可解析为卢梭的初恋情人,吹笛的黑人是卢梭本人的象征,因为卢梭早年是军乐队队员,黑人腿边的狮子则是卢梭本能的性冲动;莲花是卢梭君子人格的象征,而黑鸟、白鸟则是卢梭思想情绪的象征。”

生1:“大象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2:“大象是最古老的物种,应该是在暗示,这里是原始森林,与卢梭本人的原始冲动相关吧?”

师:“生2说得非常对。”

(画面整体格调的分析是难点,画家的创作意图的探究是难点,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可能比较片面、孤立和静止,需要老师启发。)

师:“同学们想想,整幅画给我们怎样的审美感觉?”

生1:“从静止的小鸟可以看出,比较和谐。”

生2:“从狮子的样态可以看出,画面的氛围比较恬静祥和。”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很对,画为心声,由此可见,亨利·卢梭作画时,内心是平静的。同学们再想想,由这幅画你们联想到了中国哪篇文章的意境?”

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师:“说得太好了,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是因不满现实,用桃花源的理想作为一种‘替代性满足’。亨利·卢梭亦是如此,他在巴黎画坛处于边缘化地位,生活比较清苦,穷愁潦倒,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不做白日梦是没法生活下去的,故而,他以‘梦’的画意来寻求生活的满足。”

(由点带面,让学生展开对中西艺术异同的比较。)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梦》与《桃花源记》的创作意图相似,画面意境和谐,那么这两种‘和谐美’的形式是一样的吗?”

生1:“不一样,《梦》的不同意象是矛盾的对立,《桃花源记》的物象是自然的统一。”

生2:“我虽说不出所以然,但凭常识,不同哲学背景下的‘和谐美’应该是不一样的。”

生3:“西方‘和谐美’建立在‘天人相分’的哲学基础上,而中国的‘和谐美’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

师:“西方的‘和谐美’是杂多形式的整一,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秩序和匀称上,侧重于美与真的统一;而中国的‘和谐美’着眼于人的美好生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融相洽,侧重于美与善的统一。当然中西方‘和谐美’内涵的差异远不止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慢慢深入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