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场所意识在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场所意识在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场所意识”的论述。从《周易》来看,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空间意识”是三维的,即“天地人三才”之说。如此的“空间意识”也道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场所意识”的真谛,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安定的适合人生存的“场所”是天人、阴阳、乾坤相和的产物,它是动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场所意识在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场所意识”的论述。从《周易》来看,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空间意识”是三维的,即“天地人三才”之说。所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系辞》下),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文言传》),阐述了“人”处“天地”之中,与天地相和的意思,这就是著名的“保合太和乃利贞”的思想。另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空间意识”还是动态的,即所谓“天地交泰”。如此的“空间意识”也道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场所意识”的真谛,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安定的适合人生存的“场所”是天人、阴阳、乾坤相和的产物,它是动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中国古代的“堪舆术”实际上是一种以“天地观”为基础的择居之术,尽管笼罩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古代“择居观念”和“场所意识”。比如说在对阳宅的选择上,就有“住宅西南有水池,西北地势交相宜,良地有岗多富贵,子孙天赐有罗衣”的说法。尽管这里的“富贵”“天赐”等都属于迷信的无稽之谈,但住宅坐北朝南,后山前水,的确是一种有利于人的健康的自然环境,值得倡导。又如清代光绪秀才手抄珍本《阳宅撮要》所言:“星形端肃,气象豪雄,护沙整齐,俨然不可犯,贵宅也;墙垣周密,四壁光明,天井明洁,规矩翕聚,富贵宅也。”这里对所谓贵宅的表述尽管多有封建意识,但房舍的高大、明亮与洁净,建筑的坚固、结实与稳定,确是有利于人的栖身生存的。清代的《阳宅十书》也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厅堂门庑先立位。东厢西塾及庖厨,庭院楼台园圃地,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右有路亦如然,但遇返跳必须忌。”在此特别强调了房舍所处的自然环境,认为“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并且“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并要求居处地势宽平,堂前开阔,从山而居,有水环抱,左右有路,交通便捷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居室部》中也用相当的篇幅讲到人居环境的问题,如“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并且还体察了房舍的朝向问题,所谓“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犹是也。如东、西、北皆无余地,则开窗借天以补之”。论及“途径”时,他说:“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论及“出檐深浅”时,他指出:“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论及甃地(房内之地)时,他指出:“且土不覆砖,尝苦其湿,又易生尘。有用板作地者,又病其步履有声,喧而不寂。以三和土甃地,筑之极坚,使完好如石,最为丰俭得宜。”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借鉴参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