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参与:身体感官的直接介入

审美参与:身体感官的直接介入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具体涉及自然或建筑的生态审美中,参与美学强调所有感觉的联合,以更具包容性的感知的联觉作为基础。可见,在涉及自然、环境景观或建筑的审美情境中,参与美学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具有多元维度的语境,而积极的审美参与有助于形成一种包含更为广泛的多元性体验。这里所体现的是一种主动性的审美参与,能够促成环境审美的文化影响与文化参与,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态美学观。

审美参与:身体感官的直接介入

在反思传统无利害的静观美学的同时,参与美学希望将审美价值从旧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其看来,审美价值本来就是弥漫性的,是一种自始至终的在场,包括审美价值在不同层次或不同角度的弥漫性在场。20世纪以来,随着艺术的多样性发展,美学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建设性拓展,需要对艺术展开崭新的批评。为此,参与美学需要发掘超越传统理论束缚的多种途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涉及审美感知的完全综合。换言之,就是将身体的全部感知统摄于审美经验的领域内。从其自身发展来看,美学学科始终都不能脱离经验世界,“美学”这个名称就体现出美学学科与感官感知的关联。众所周知,希腊语的美学一词“aisthetikos”本身就是感官感知之意。但在美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将自身关注点集中于问题的理论化,专注于诸如艺术的本质或审美判断的标准等概念性问题。在参与美学看来,如果仅仅关注这些理论问题而完全忽视审美理论与其经验基础的联系,这些问题就会显得较为空泛,就像一种“空洞的逻辑蛛网”[53]。当代美学的发展需要对审美理论加以拓展,使之更具开放性与灵活性。面对20世纪纷繁复杂的艺术,人们需要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审美理论。当代艺术种类丰富、灵活多变,欣赏者要达成审美目的,首先必须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成审美感知的完全综合。以环境审美为例,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城市设计并非静观的对象,它要求人的感知活动全方位参与其中。

在具体涉及自然或建筑的生态审美中,参与美学强调所有感觉的联合,以更具包容性的感知的联觉作为基础。在参与性审美中,我们与场所共处,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在有关建筑的审美情境中,人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具有感觉意识的身体参与到这个整体当中,进而实现对这一整体的综合感知。审美对象所涉及的位置、建筑物、材料、空间与审美感知紧密相连,形成一种审美感知的完全综合。建筑的审美并不仅限于建筑的外观与形式,人与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一种人与建筑的交感式相互关系。与此相似,在“天人合一哲学思维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也强调人与建筑的交互融合,将人、建筑与自然视为同命共生的有机整体。可见,在涉及自然、环境景观或建筑的审美情境中,参与美学将审美对象视为一种具有多元维度的语境,而积极的审美参与有助于形成一种包含更为广泛的多元性体验。这种审美情景是一种由审美对象与审美体验构成的综合性整体。

参与美学尝试重新界定环境的含义,强调人与环境的结合、自然与人的不可分离,这是其重要美学内涵。环境美学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个人的生活背景对其生活内容及其性质有着重大影响。自然并非在人类世界之外,环境也不只是一块外围的土地。随着这种观念的强化,参与美学形成一种自我推动力,即尝试重新界定环境,确认其美学内涵。这种美学思考能帮助人们体悟人与环境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伯林特用“互惠”这个核心词表达这种关联,并认为其性质属于一种终极力量,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参与美学从建筑审美入手阐述这种美学观点。在其看来,建筑融合了实用和美,二者处于一种不可分割的综合体之中。建筑物及其使用者共同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相互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建筑物的相互呼应随处可见,建筑与人不可分离。遵循现象学的方法,一种关于建筑体验的现象学应该从场所分析开始,从人与建筑物交感式的相互关系开始。按照这种参与美学的理解,场所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动态参与:人住进建筑里,人与建筑空间是不可剥离的;建筑之所以是建筑,也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住进建筑不是静态的呈现,而是一个动态的参与过程。这明显不同于笛卡尔哲学中的主客二分,这里的人与场所呈现出相互渗透与动态关联的关系。

在参与美学看来,如果我们力求最佳的环境审美体验,我们自然而然地会选择这种审美参与模式,而非孤立的无利害的静观审美模式。对环境审美与绘画、音乐戏剧雕塑艺术审美而言,无利害的美学观往往会使人们陷于传统的束缚,并阻碍其艺术力量的充分发扬。而通过参与美学的模式,这些艺术就会向一种全面性敞开,超越了通常的主客体之分,促使人们进入一种审美的情境,建立一种参与关系。这种关系使得艺术品和观赏者在一个整体中联合起来。在这种审美情境中,欣赏者进入描绘的景观中,进入雕塑充满魅力的氛围或者戏剧与电影所构筑的世界之中。通过审美参与,这些艺术形式得以充分展现其特性和力量。(www.xing528.com)

在参与美学看来,审美参与模式强调自然语境的多元维度,以及我们的多元感性体验。由于将环境看成诸多生物体、感官以及空间构成的一个没有缝隙的整体,这种参与模式召唤我们完全沉浸到自然环境之中,努力消除主体和客体的分立,从而尽可能地缩短我们自身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就像环境哲学家利奥波德所说,人在思考自然时要努力使自己做到“像山一样思考”[54],只有将自身融入大山的自然生态中,才能恰如其分地领会自然。只有设身处地融入自然,才能懂得自然界声音的内涵。

参与美学的理论话语较为关注建筑的审美鉴赏,因其最能体现人与环境的结合、共存与连续性体验。随着当代审美视域的拓展,建筑被视为建筑美学的实现,环境也常常被视为建筑美学的实现。由此,对建筑与景观的审美鉴赏会影响到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与构建。这里所体现的是一种主动性的审美参与,能够促成环境审美的文化影响与文化参与,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态美学观。与此同时,生态美学所蕴含的生态责任意识也会促成参与美学的这种积极参与性。在这种主动性的审美参与中,其文化传导作用会将自身审美思考传导到社会文化层面,从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活动与审美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