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设计历经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及装饰艺术运动的酝酿与准备,至德意志制造联盟时期臻于成熟。包豪斯[192]贯彻德意志制造联盟以“教育和宣传”来提高德国设计水平的方针。在艺术设计中,它注重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设计宗旨与目标上,它倡导功能主义,使现代设计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格罗皮乌斯在《德绍的包豪斯——包豪斯的生产原理》一文中对“技术与艺术统一”思想做了完整的表述:“只有不断地接触先进的技术,接触多种多样的新材料,接触新的建筑方法,个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才有可能在物品与历史之间建立起真实的联系,并且从中形成对待设计的一种全新的态度,……遵循物品的自身法则,遵循时代的特质,进行有机的设计,避免罗曼蒂克的美化与技巧,为一切日常用品创造出标准类型,这是社会的必要需求。”[193]比如,现代工业产品简洁流畅的风格无不得益于化工提供的聚酯材料和模压技术,但仅凭科技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工业产品还须具有恰当的审美趣味与较高的艺术品位。为了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包豪斯将建筑作为实践的切入点,因为建筑作为一门实用艺术能整合不同学科与艺术门类,体现技术与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建筑不仅需要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还需要把建筑与历史、时代、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正是包豪斯注重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明证。“设计一座大型建筑或设计一把简单椅子的过程,其区别只是在程度上,而不是在原则上。”[194]由此可见,在包豪斯主将们看来,“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不仅是方法,而且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工业革命后,尽管人们对机械生产的态度褒贬不一,但在设计领域,功能原则仍然不断地为人们所强调。“功能主义”作为设计概念最先由意大利建筑师A.萨托里斯提出,后在路易斯·萨利文的阐发下延伸出功能主义原则。“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形式都遵循功能——规律就是这样。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任何一种理智活动、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基本规律在于,生命在其表现中被认知,形式永远遵循功能。”[195]功能主义者认为,产品形式来源于功能结构,形式必须服从功能。这正如同作为饮具的玻璃杯,其在形式上必须保证底部没有洞,杯口光滑,不伤及嘴唇等。又如建筑,不仅需要拥有典雅华贵的外表,满足人们审美上的愉悦,而且更应具有完备的结构功能,满足居住的实际需要。
为了将形式与功能、审美与实用统一起来,格罗皮乌斯对“功能”做了广义的阐释,囊括了设计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即效用、审美、精神与经济等考量指标。“我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就一直把功能主义思想作为唯一的直接的小路,它能把我们引向未来。但是在头脑简单的人看来,这条道路的确又直又窄,直接通向死胡同。功能主义真实的多重含义和它的心理方面概念(像我们在包豪斯创新的那样)已被人们遗忘。它被误认为是纯功利主义的态度,缺乏给予生活第一刺激和美的任何想象力。……按包豪斯的概念,功能主义还包括了对生理和人体的考虑使其发挥功能。”[196]那么“功能”与“形式”孰轻孰重?格罗皮乌斯指出,功能第一,形式第二。他说:“物体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它的形象适合于它的功能,人们就能一目了然地认识它的本质。一件物体的所有方面都应当同它的目的形象配合。”[197]也就是说,在现代设计中,“形式因素”(装饰成分)必须与功能及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并以功能因素为基础。
最能体现包豪斯功能主义的是包豪斯校舍,它是一个综合性建筑群,整个校区按照各部分的功能需要和相互关系确定彼此的位置与体型。主要功能分区包括教学房、生活房以及职业学校(与包豪斯学校公用的一个建筑)用房。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豪斯建筑用房采用联通与可调节性设计方案。剧场和食堂作为连接宿舍和车间的部分,既分割又联通,需要的时候可以合成一个大空间,供学生排练与表演之用。学生宿舍外墙设置悬臂梁阳台,阳台并列对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情的场所。包豪斯校舍的底部架空,可供人车通行。
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密斯说:“在今天的建筑中使用以往时代的形式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的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形式绝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它只是结果。……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198]包豪斯倡导的“功能主义”顺应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纠正了传统艺术设计重形式而忽视产品内在功能的偏向,使设计界对“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理性认识,以此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功能主义”符合现代世界对产品形式、产品性能以及产品造价等的要求。
西方美学多次提到“简洁”,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以“高贵的单纯”评价古希腊艺术成就;法国古典主义以“简洁”反拨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繁缛,倡导庄重典雅、单纯理智的艺术风格;在现代设计风格的探索道路上,简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工艺美术运动时期,莫里斯强调“师法自然”,其工艺品的纹样大多是具象的自然花草;新艺术运动时期,自然花草的纹样被抽象为简单的线条;在德意志制造联盟中,线条进一步抽象为规则的几何形。概而言之,“装饰”在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中是一步一步地被简约化的。“少就是多”是对现代设计理念最经典的表述,它由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密斯提出。这里的“少”,一是指简化构件,减少屏障,最大限度地扩大容积或空间,二是指净化形式,减少没必要的附加装饰。由此可见,“少”是指装饰精简,“多”是指“功能”多或审美享受多。在密斯看来,首先,装饰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一种虚伪的造作,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东西;其次,装饰浪费金钱和材料,损害人的健康。“现代装饰就是不装饰”,只有那些“垃圾”,那些花里胡哨的小玩意才会被肆无忌惮地装饰,而高级的装饰品则被设计得干净简洁、漂亮精致。
体现密斯简洁设计风格的作品有家具和建筑系列作品。家具如“巴塞罗那椅”,它由弧形交叉状的不锈钢构架和真皮皮垫构合而成,双X型的椅腿,镀铬的钢管与柔软皮革的对比,明晰的色调,简洁而又不失细节。密斯设计的建筑单体大多是矩形方盒子,立面简约光洁,各个建筑单体之间高低错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美。建筑的细部在密斯的设计中往往精简到不可再简的地步。如巴塞罗那德国馆,在形式处理上,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立面的光洁平直,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在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充分体现了密斯设计的结构逻辑性、空间自由分割与连通,并与建筑造型密切相关的特点;室内房间并不全然隔绝于室外,而是相互衔接与交错,产生一种封闭又开敞,或半封闭半开敞的“流通空间”。馆内小水池中的少女塑像是馆内的唯一装饰,吸引着观者的眼球,成为德国馆的视觉中心。巴塞罗那德国馆完美地表达了精炼、简洁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印证了密斯“少就是多”的名言。
法古斯工厂厂房由格罗皮乌斯与迈耶共同设计,充分体现了功能主义美学的应用。厂房分为三层楼,以钢筋混凝土为支撑构架,外墙与支柱脱开,形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幕墙与混凝土之间有规律地交替,形成一种虚与实、光与影的对比。厂房在设计上摒弃了一切样式化的因素,尽可能将简洁和纯粹做到极致,建筑的整体构图以烟囱为中心,其余的任何体量都力求安静、平和。在平面布局上,厂房依据鞋楦工作车间的需要,从内向外设计,先确定各车间的生产功能,再确定车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确定厂房的整体外观,由此形成的不对称构图体现了非对称的美感。厂房的四角没有角柱,支撑用的立柱减缩为狭长的钢带,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整栋建筑表面光洁简单、清新紧凑,体现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简约风格与理性主义设计原则。
简洁、明确、流畅的形式特征在包豪斯成员看来,是一种民主精神的表达,它为工业社会的杂乱环境提供一种良好的抑制和平衡杂乱的效果,也有利于他们在物品中重建“真理”和“诚实”,反叛传统艺术理论把物品当“理式”或“现象”的观念。密斯“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是平民主义设计立场的反映,它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功能主义,而是“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观念的深化或落实。
【注释】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第297页。
[2]〔芬〕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张谊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58页。
[3]〔加〕卡尔松:《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2页。
[4]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第89页。
[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35页。
[6]曾繁仁主编,刘彦顺、祁海文著《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先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第274页。
[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第527页。
[8]同上书,第542页。
[9]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第378页。
[10]〔英〕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卢晓华等译,工人出版社,1988,第144—145页。
[11]刘锋杰:《重建人的自然感性》,载曾繁仁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84页。
[12]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85页。
[13]李长泰:《论先秦儒家自然生态观对德性论的构建》,《管子学刊》2014年第1期。
[14]卢政:《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第138页。
[15]黄念然:《味象·观气·悟道——中国古代审美体验心路历程描述》,《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6]黄念然:《味象·观气·悟道——中国古代审美体验心路历程描述》,《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7]曾永成:《营构审美教育的生态学化新境界》,载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第466页。
[1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68页。
[19]曾繁仁主编,卢政著《中国美育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第323—324页。
[20]程相占:《文心三角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心论的现代转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第203页。
[21]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第27页。
[2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第80页。
[23]董逌:《广川画跋》,何立民点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第49页。
[24]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第419页。
[25]王原祁:《雨窗漫笔》,张素琪校注,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第19—21页。
[2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第58页。
[27]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第419页。
[28]潘运告编《清人论画》,潘运告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第49—50页。
[29]石涛:《石涛画语录》,俞剑华注释,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第72页。
[30]潘运告编《宋人画论》,熊志庭、刘城淮、金五德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第75—76页。
[31]季伟林:《中国山水画与五行艺术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第66页。
[32]潘运告编《宋人画论》,熊志庭、刘城淮、金五德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第22页。
[33]同上书,第25页。
[34]季伟林:《中国山水画与五行艺术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第68页。
[35]季伟林:《中国山水画与五行艺术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第73—74页。
[36]伏胜:《尚书大传》,中华书局,1985,第87页。
[37]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第268页。
[38]香水:《书画艺术与养生》,《安全与健康》2004年第21期。
[39]《黄帝内经·素问》,姚春鹏译注,中华书局,2010,第25页。
[40]培根:《论养生》,载《培根论说文集》,高健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第117页。
[41]蒋力生、马烈光主编《中医养生保健研究(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第111页。
[42]〔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76页。
[4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第178页。
[44]白家祥、郭仓主编《老年与抗衰老医学》,学苑出版社,1989,第114页。
[45]俞剑华注释《中国画论选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第207页。
[46]钱超尘主编《东坡养生集》,王如锡辑,中华书局,2011,第129页。
[47]蒋力生、马烈光主编《中医养生保健研究(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第213页。
[48]黄宫绣:《本草求真》,王淑民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第293页。
[49]寇宗奭:《本草衍义》,张丽君、丁侃校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第60页。
[50]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刘丹彤、陈子杰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第66—67页。
[5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第55页。
[52]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276页。
[53]施咏、刘绵绵:《中国民间音乐旋法规律的文化发生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4]王光祈:《王光祈文集》,巴蜀书社,1992,第295页。
[55]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第165页。
[5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67—69页。
[57]胡伟、朱兮:《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55页。
[58]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第26页。
[59]胡伟、朱兮:《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81页。
[60]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第55—56页。
[61]苏祖谦:《戏曲舞蹈形体动作美的一般规律》,载《舞蹈艺术(第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0,第77页。
[62]胡伟、朱兮:《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82页。
[63]〔美〕邓肯:《邓肯自传》,朱立仁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第78页。
[64]〔法〕莱维森:《古典舞蹈精粹》,《舞蹈摘译》1984年第2期。
[65]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第48页。
[66]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第196—197页。
[67]徐怡涛:《中国建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105页。
[68]Joseph Needham,Science& Civilization i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p.15.
[69]佚名:《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bf935e235901020207409c54.html,访问日期:2021年2月1日。
[70]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第173页。
[71]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第4页。
[7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第239页。
[73]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7,第22页。
[74]Gin Djih Su,Chinese Architecture:Past and Contemporary(Hong Kong:Sin poh Amalgamated,1964),p.47.
[75]梁思成:《梁思成文集(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第11页。
[76]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第40页。
[77]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32页。
[79]刘心恬:《论明清园林设计理念的生态节制观》,《大众文艺》2012年第20期。
[80]陈望衡:《〈园冶〉的环境美学思想》,《中国园林》2013年第2期。
[8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第636—637页。
[82]同上。
[83]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生态本体论视域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第40页。
[8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506页。
[85]〔美〕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第34页。
[86]同上。
[87]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24—25页。
[88]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第228页。
[89]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第56页。
[90]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25—26页。
[91]韩林德:《境生象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第113—114页。
[9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97页。
[93]同上书,第98页。
[94]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27页。(www.xing528.com)
[95]〔美〕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第204页。
[96]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28页。
[97]同上书,第72页。
[98]叶朗:《柳宗元的三个美学命题》,《民主与科学》1992年第4期。
[99]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注解,中华书局,2012,第55页。
[10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597页。
[101]紫柏真可:《紫柏老人集·〈石门文字禅〉序》,曹越主编,北京图书出版社,2005,第318页。
[102]王树海:《禅魄诗魂——佛禅与唐宋诗风的变迁》,知识出版社,2000,引言部分第3页。
[103]李渔:《闲情偶寄》,杜书瀛评注,中华书局,2012,第206页。
[104]胡家祥:《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231页。
[105]〔美〕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12页。
[106]同上书,第28页。
[107]〔美〕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29页。
[108]〔美〕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9页。
[109]〔美〕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19页。
[110]〔加〕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第77页。
[111]柳宗元:《柳宗元集(第29卷)》,吴文治等点校,中华书局,1979,第762页。
[112]〔美〕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16页。
[113]同上书,第27页。
[114]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51页。
[115]〔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4页。
[116]〔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11页。
[117]〔加〕卡尔松:《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34页。
[118]〔加〕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第73页。
[119]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第79页。
[120]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第182页。
[121]柳宗元:《柳宗元集(第29卷)》,吴文治等点校,中华书局,1979,第771页。
[122]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校注》,朱惠荣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826页。
[123]〔美〕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55页。
[124]〔加〕卡尔松:《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2页。
[125]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54页。
[126]〔美〕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106页。
[127]〔芬〕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张宜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58页。
[128]〔芬〕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张宜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58页。
[129]〔挪威〕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上)》,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第101页。
[13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第34页。
[131]同上书,第38页。
[132]〔德〕库恩:《美学史(上卷)》,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19页。
[13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第36页。
[134]〔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22页。
[135]同上书,第62页。
[136]李立国:《古代希腊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第218页。
[13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405页。
[138]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49页。
[139]〔美〕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12页。
[140]同上书,第229—230页。
[141]〔法〕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庄晨燕、邱寅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106—107页。
[14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第93页。
[143]〔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第271页。
[144]同上书,第272页。
[14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第71页。
[14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版)》,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46页。
[147]〔法〕卢梭:《爱弥儿(下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456页。
[148]任钟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116页。
[149]〔法〕卢梭:《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82页。
[150]同上书,第94—95页。
[151]同上书,第239页。
[152]〔法〕卢梭:《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6页。
[153]同上书,第236页。
[154]同上书,第392页。
[155]〔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46页。
[156]同上书,第18页。
[157]〔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12—113页。
[158]同上书,第43页。
[159]同上书,第163页。
[160]同上书,第60页。
[161]伍蠡甫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第225页。
[162]伍蠡甫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第226页。
[163]〔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5页。
[164]〔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46页。
[165]同上书,第364页。
[166]〔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第90页。
[167]〔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25页。
[168]〔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136页。
[169]〔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184—185页。
[170]同上书,第154页。
[171]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111页。
[172]韩济生:《神经科学管理》,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第938页。
[173]John Ruskin,“A joy forever”and the Two Paths(London:George Allon&Sons,1907),p.306.
[174]〔英〕拉斯金:《拉斯金读书随笔》,王青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238页。
[175]同上书,第99页。
[176]河西编著《艺术的故事——莫里斯和他的顶尖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56页。
[177]同上书,第86页。
[178]〔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331页。
[179]迟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344页。
[180]〔英〕拉斯金:《拉斯金读书随笔》,王青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79页。
[18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第228页。
[182]〔法〕于斯曼:《美学》,栾栋等译,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9,第86页。
[183]Elizabeth Cumming and Wendy Kaplan,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London:Thames&Hudson Ltd,1991),p.7.
[184]〔美〕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遗产(下)》,东方出版社,1999,第898页。
[185]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第36页。
[186]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89页。
[187]〔法〕葛赛尔:《罗丹艺术论》,傅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97页。
[188]〔爱尔兰〕王尔德:《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选》,汪剑钊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第279页。
[189]高兵强:《新艺术运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124页。
[190]郭西萌:《伊斯兰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第168页。
[191]〔美〕菲茨杰拉德:《浮想联翩:新艺术运动风格》,赵立丹译,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第273页。
[192]德国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其创始人为德国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也指包豪斯学派。
[193]〔英〕卡梅尔-亚瑟:《包豪斯》,颜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第215页。
[194]〔英〕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英若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268页。
[195]范圣玺、陈健:《中外艺术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54页。
[196]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增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241页。
[197]〔英〕卡梅尔-亚瑟:《包豪斯》,颜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第236页。
[198]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增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1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