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杜威与艺术的联结

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杜威与艺术的联结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威认为,人的审美感性与动物感性是有必然联系的,他说:“为了把握审美经验的源泉,有必要求助于处于人的水平之下的动物的生活。”杜威认为,艺术是一个完美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就是“活的生物”在某种能量的推动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杜威关于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延续关系的探讨,打破了文化艺术的精英性和神秘性,将艺术推向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普通大众。[163]杜威特别强调了艺术的生态审美教育功能。

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杜威与艺术的联结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其著作《艺术即经验》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方法,将经验界定为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合一的存在状态,全面论述了经验与自然、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教育的关系。

在传统的哲学中,经验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性认识,与“理性”相对,被视为一种心理上或主观上的事件,它是人们认识真理过程中的障碍。在这种二元论哲学中,“经验”与“自然”两个概念是对立的。而在杜威那里,经验是自然的产物,“每一个经验都是一个活的生物与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某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155]即经验不是割裂人与自然的帷幕,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纽带,通过经验,人们能介入自然、深入认识自然。杜威认为,人的审美感性与动物感性是有必然联系的,他说:“为了把握审美经验的源泉,有必要求助于处于人的水平之下的动物的生活。”[156]杜威还认为,经验具有交互性特点,经验不能自发地获得,而只能在人与自然的交往实践中获得。按照杜威对经验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员,会不可避免地与自然发生关系或作用,正是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人和环境都变化和进步了:人性越来越丰富,环境越来越新奇。因而,对人来说,保护自然环境是天职。

在杜威看来,掌控自然的要求是极其危险的,他建议人类对自然持平和中庸的态度,既不要屈服于自然,也不要傲慢地对待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说,人“通过与世界交流中形成的习惯(habit),我们住进(in-habit)世界。它成了一个家园,而家园又是我们每一个经验的一部分”[157]。在自然审美方式上,杜威批判了传统的视听感官的静态审美,将触觉、味觉与嗅觉等带有直接性的感觉包容在审美的感觉之内。他说:“感觉素质,触觉、味觉也和视觉、听觉的素质一样,都具有审美素质。但它们不是在孤立中而是在彼此联系中才具有审美素质的;它们是彼此作用,而不是单独的、分离的素质。”[158]这直接启发了环境美学阿诺德·伯林特“参与美学”思想的创构。

杜威认为,艺术是一个完美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就是“活的生物”在某种能量的推动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说:“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所有经验的直接或间接的源泉,从环境中形成阻碍、抵抗、促进、均衡,当这些以合适的方式与有机体的能量相遇时,就形成了形式。”[159]而艺术的任务就是恢复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联系。杜威关于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延续关系的探讨,打破了文化艺术的精英性和神秘性,将艺术推向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普通大众。

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虽具有延续性,但审美经验又具有内在的完整性。所谓“完整性”既包括连续性,也包含统一性,杜威将这种完整性的经验称为“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他说:“在每一个完整的经验中,由于有动态的组织,所以有形式。我将这种组织称之为动态的,是因为它要花时间来完成,是因为它是一个生长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完成。”[160]艺术是“活生生的人”的“完整的经验”,是杜威对于“艺术即经验”的中心界说。在他看来,审美经验的完整组织性与艺术结构的内在统一性是极为相似的,因为从时间的向度上看,这个完整的经验以现在为核心,将过去与将来交融在一起,也使人与自然的进化史恰当地融合在一起。正因为杜威把经验界定为人作为有机体生命的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存状态,所以不断的变动和完结终止不会产生美的经验,而只有变动与终止、分与合、发展与和谐的结合才能产生美的经验。所谓“需要—阻力—平衡”才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模式。他说:“我们所实际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与达到顶峰、分与合等相结合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人的经验可以具有美。”[161]这种分与合的结合,实际上隐含了人与周围环境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转换过程。他说:“生命不断失去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又不断重新建立平衡,如此反复不已,从失调转向协调的一刹那,正是生命最剧烈的一刹那”[162]。这也就是美的一刹那。由此可见,杜威的美论是一种主体与环境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同时也是完整的审美经验,即生命的体验。(www.xing528.com)

完整的经验是各部分有机统一的整体,而艺术是一个融合各种审美形式、统一各种事物的“完美”经验。在杜威看来,艺术还是动态经验的统一,它既包含着规则、确切的和一致的东西,也包含着动荡的、新奇的与不规则的东西。杜威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艺术的生成是复杂的,它有赖于综合式经验与体验,而自然作为艺术的本源,融合着规律与新颖、秩序与偶然、历史与生活,因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在艺术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运行在经验里面达到了最完备,因而是最高度的结合……当自然过程的结局、它的最后终点,愈占有主导的地位和愈显著地被享受着的时候,艺术的‘美’的程度就愈高。”[163]

杜威特别强调了艺术的生态审美教育功能。他认为艺术的教育作用是达到经验的圆满状态,具体说来,艺术可以寓教于乐,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艺术教育过程不仅包含着圆满经验的形成,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艺术激发的想象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可以帮助人确立生态价值观念。前已论述,艺术作品本身是“内容与形式的直接混合”,而这种混合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的审美要求。“由于形式与质料在经验中结合的最终原因是一个活的生物与自然和人的世界在受和做中的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区分质料与形式的理论的最终根源就在于忽视这种关系。”[164]这里的“受”(undergo)是指环境给予人的刺激与影响,而“做”(do)则指人对环境的作用,而这些都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使人与自然割裂,最终影响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杜威看来,艺术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协调作用远比科学大,因为艺术将生活、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结合为完满的审美形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者。“这些公共活动方式中的每一个都将实践、社会和教育因素结合为一个具有审美形态的综合整体。它们以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将一些社会价值引入到经验之中。”[165]也就是说,艺术作为一种经验来自自然,但能起到润滑社会、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

正是从艺术即经验的基本界说出发,杜威对科技革命以来的僵化教育模式(如将学生课桌固定、使学生座位整齐排列、上课死记硬背等)提出了挑战,在他看来,教育是一种有意义经验的获得,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获得经验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创造。因为经验是一个动态的融合过程,不是静态的。作为经验的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不可能通过静态的复制获得知识。再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向度上看,学生将来面对的不是一个静止的社会,学习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而从艺术教学的课程体系上来看,教师应该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创造一种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课程融会贯通,将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杜威倡导的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虽从艺术教育开始生发,但也适用于学校其他学科的教育,可看作“生态式教育模式”的理论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