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构建者:卢梭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构建者:卢梭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卢梭看来,自由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尊重人的本性,让人返璞归真,恢复人本然的自由状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哲学依据是自然宗教。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儿童的天性以及每个阶段的身心特点为依据的,遵循了循序渐进原则。《爱弥儿》是卢梭系统论述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巨著,卢梭以爱弥儿为假想的教育对象,通过其受教育的过程来诠释他的审美理念与教育思想。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构建者: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历经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萌芽,夸美纽斯对自然主义的客观化引证与类比,到法国启蒙主义时期,卢梭对自然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培养目标、教育原则与教育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建立在他的自然主义哲学基础上。在卢梭看来,自由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尊重人的本性,让人返璞归真,恢复人本然的自由状态。而在文明社会,由于制度的束缚,人处于一种被奴役的状态。那么什么才能让人摆脱奴役桎梏,实现自由呢?卢梭认为是社会契约论,“社会条约以保全缔约者为目的”[146],在社会契约下,人人让渡一点权利给国家或社会,同时他也就获得了自由的空间。卢梭认为,良心是人天生的自然情感,它是一种比理智等因素更加原始、古老的存在。“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道德的原则;……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147]良心是对事物做出客观、恰当的善恶评判的标准,在良心的感召与指引下,人才能抵制住世俗的欲念与诱惑,获得道德上的完善与幸福。自然主义教育正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其教育原则是确保人的善良本性,为人性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使其免遭摧残与破坏。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哲学依据是自然宗教。他认为,自然宗教与传统宗教的区别在于它的自由性,自然宗教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自由意志,人按照自由意志行事是执行上帝的旨意,也是对自然原则的遵守。因为上帝的旨意是符合大自然原则的,上帝之美与大自然之美同辉同耀。那么作为上帝之子的人,其真实、自然的情感与朴素、天真的大自然最具有亲和关系,因为美的典型存在于大自然中。在卢梭看来,对大自然之美的鉴赏,审美主体的鉴赏力与审美感受能力也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只是在文明社会中,人的自然本性受人类所谓“社会性”的压制,人的审美本性被遮蔽了。自然审美教育的功用就在于激发受教者被文明社会所蒙蔽的自然审美本性,让他以原初性审美本能审视大自然。

卢梭根据教育施动者的不同,将教育分成三种类型: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48]在这三种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能被控制,如果它与其他两种教育相统一,则有利于人的发展,反之,就不是成功的教育。不过在卢梭看来,这三种教育都应该以自然教育为旨归。自然教育不是以自然为手段,而是以自然为类比,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和善良本性,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实施教育。“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49],而不能将孩子培养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的自然主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与青年期。在婴儿期(0至2岁左右),卢梭侧重于孩童的身体健康,为了强健孩子未来的体格,卢梭从睡眠、洗澡、饮食等方面对婴儿的哺育进行了科学指导,强调四个准则:让孩子自然生长;必要时给予适当帮助;不依从孩子的胡乱想法;仔细辨别儿童欲望的真伪。这四个准则的要义在于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让他们养成控制欲望的习惯。鉴于儿童期(2至12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应力戒刺激孩子的欲望,让他养成傲慢的习性,“你为了不让他们受到大自然给予他们的一些痛苦,结果反而给他们制造了许多它不让他们遭遇的灾难”[150];在教学上切忌抽象的理论输灌,而应训练学生的感性思维,让他们积累感觉经验,因为这一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空洞的观念解析与枯燥的语言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少年期(12至15岁),孩子的体能与智能快速发展,则应加强智能和劳动教育。智能的教育要从好奇心的培养开始,“不过,为了培养他的好奇心,就不能那么急急忙忙地去满足他的好奇心”[151],而应该培养他独立发现、独立思考的能力,必要时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卢梭认为,在人类所有谋生的职业中,手工劳动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它不仅可让学生活动筋骨,还能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青年期至成年,在卢梭看来最主要的任务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是意志教育、想象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旨归,道德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良心,因为良心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人天生性善,天生具有秉持正义与道德的原则;其次,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与怜悯心,防止他的情感变得麻木不仁;再次,要引导孩子学习历史,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以形成勇敢正直的品行。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儿童的天性以及每个阶段的身心特点为依据的,遵循了循序渐进原则。(www.xing528.com)

《爱弥儿》是卢梭系统论述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巨著,卢梭以爱弥儿为假想的教育对象,通过其受教育的过程来诠释他的审美理念与教育思想。在《爱弥儿》的开篇,他就用尖刻的语言指责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152]在这里,卢梭对资本主义社会体制所带来的社会习俗、文化偏见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了控诉,认为它们都是戕害人性的枷锁。卢梭对儿童的教育尤为关注,认为儿童的天真和纯洁应当受到保护,让儿童过适合儿童天性的生活是教育的要义。教育要培养“自然人”,这种“自然人”不是野蛮人,而是内在自然与社会需求合一、自由意志与内心欲望相和谐的人,是脱离了文化的桎梏而自由地发展的完人。在《爱弥儿》中,卢梭将爱弥儿带到离大自然最近的农村中,培养他对自然的直观感受能力,爱弥儿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将知识和智力训练、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蕴含自然审美教育的智慧,这种教育方式建立在自然主义哲学基础上,既体现了自然教育的自由性原则,也体现了美育的实践性原则。

卢梭不仅以自然主义观念培养儿童的意志力与想象力,让他们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而且以自然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力与审美观。在卢梭看来,自然是天地美的典型,以之为审美对象可以激发人天真朴素的自然情感,使人对事物做出客观、恰当的善恶评判,将人类导向善的境界。在美育方法上,卢梭以感觉经验论为理论基础,主张“直观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大自然与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恢复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能力,从而发展审美想象力。更为独到的是,卢梭的自然美育手段渗入了幸福知识的教育与博爱的道德教育,“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153]。卢梭所说的博爱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律,它建立在内心情感的善良本性上,而且博爱还是一种正义,“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底的。……爱人类,在我们看来就是爱正义”[154]。在卢梭看来,作为个体的人只有超越狭隘的自我,才能将个人利益扩充到人类利益共同体,世界才美好。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培养一个心智健全、勤于劳动、博爱人类的人,但因其以自然为手段,在客观上达到了生态审美教育的效果,即致力于培养内心和谐的生态人。

与亚里士多德的主观唯心论育人观和夸美纽斯客观自然论教育思想相比,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虽带有人性先验论的不足,但其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功利性和审美超越性的理想融合。从功利性的角度看,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既重视学生体质的锻炼,又关注学生实用知识和基本生存技能的培养;从审美的角度看,卢梭的自然教育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审美情感的培养上,主张以自然之美来丰富人性、改造社会。总之,卢梭的“自然人”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对突破西方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对今天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