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后,随着西方科技革命和宗教运动的兴起,机械论自然观成了时代精神的体现,朴素唯物主义和有机论自然观慢慢被瓦解和边缘化了。机械论自然观在美国生态女性主义者麦茜特看来是“自然之死”的根由。她说:“关于宇宙的万物有灵论和有机论观念的废除,构成了自然的死亡——这是‘科学革命’最深刻的影响。因为自然现在被看成是死气沉沉、毫无主动精神的粒子组成的,全由外力而不是内在力量推动的系统,故此,机械论的框架本身也使对自然的操纵合法化。”[139]机械论自然观将自然科学方法上升到哲学方法论高度诚然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将人与社会机械化了。人心机械化了,人的完整性就被割裂了;社会被机械化了,社会就变成了可从外部操纵的、惰性的存在。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政治实体由平等的原子式的存在所组成,它根据由共同的担忧而成的契约而统一到一起,并被来自上面的有力的君主所控制。”[140]自此,自然不再是往昔充满生机活力与神秘之美的生命有机体,而成为与科学、技艺或物理相对应的概念,沦为自然物的集合体。社会也变得越来越荒谬,“全控社会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具有各种形式,完成因生活而出现的各种功能,从食品到娱乐,从性爱到友谊,从出生到死亡,表现出无可比拟的统计精度和扼杀一切反叛的狂热。许多为我们所用并令我们骄傲的美好事物,在全控社会中都归入陋习和怪形的范畴”[141]。但是,在自然被简化、自然美被遮蔽的时代,仍有少数美学家和教育家将自然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
“近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中构建了自然主义教育体系,其基本思想是“自然适应性原理”,即从自然中寻找教育规律,从自然的和谐中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他的“自然类比”法虽有点牵强附会,但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闪耀着自然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风。夸美纽斯认为,“教导的确切的规则只能从自然借取”[142],这正如同船的运动需模仿鱼的游姿,管乐器的制造需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一样。夸美纽斯倡导直观的教学法,他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识的解析应该以实际事物或模型、图画的形式呈现在认识主体面前。为此,他编写了《世界图解》这本书,详尽描画了神、宇宙、天空、大地、岩石、蔬菜等几百种有形事物。在教育理论上,夸美纽斯推崇“泛智论”教育,他认为,各种学科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去探求各种隐藏在知识内部的普遍原理。夸美纽斯勾画了泛智学校的轮廓,并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具体分为门前班、入门班、内厅班、哲学班、逻辑班、政治班和神学班,班内又分学习小组。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精神,开启了现代教育的民主之风。如果说“自然适应性原理”是在效法内在自然的话,那么他号召人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就含有自然审美教育的意味了。(www.xing528.com)
在德国狂飙突进的启蒙主义运动中,歌德将自然分成可接近的和不可接近的两个部分。不可接近的自然对歌德来说是指超自然,他主张默默地尊敬它;而可接近的自然是我们可视的实体自然,它是艺术创作的源头与基础。歌德主张艺术创作应到可接近的自然中去寻找灵感,并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进行操作,用唐代画家张璪的话说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歌德的美学中,“自然”是最核心的词汇,他热爱自然,并在创作中模仿自然,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他曾这样感慨:“我深深了解,自然往往展示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魅力。”[143]歌德对德国当时的教育状况颇为不满,批评它总是“要把可爱的青年人训练得过早地驯良起来,把一切自然,一切独创性,一切野蛮劲都驱散掉,结果只剩下一派庸俗市民气味”[144]。在他看来,应当把对自然生命的审美感受融入教育过程,自然之美如生命之光,它使人的存在更加本真、明朗,充满朝气和生意,欣赏自然便是对爱与生命的召唤。他渴望自然与生命同体:“当他纵身于宇宙生命的大海时,他的小我扩张而为大我,他自己就是自然,就是世界,与物为一体。”[145]不难见出,歌德的审美教育思想虽然未曾出现“生态”之类的表述,但无疑是与生态本体相暗合的,尤其是审美教育对自然本性的重塑作用,自然审美教育对生态人格的培养作用等,对我们今天深入探讨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开拓审美教育的视野、更新审美教育观念、提升审美教育水平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