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研究:影响教学策略设计的因素

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研究:影响教学策略设计的因素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教师的自身特征是制约有效教学策略设计或选择、运用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自身特征是影响教学策略制定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教师若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领会较深的话,就会挖掘教材内涵,探究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几个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采用“主体体验”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深化技能学习,学生在运动中虽累有乐,虽难有趣,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当

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研究:影响教学策略设计的因素

体育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也修课程。学生直接参与各种身体练习,进行运动技能的体验、学习与活动性游戏,是一种体力活动。它和智力、情感、意志活动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同时,学生身体还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上述的学习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操作层面来说,体育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形式的过程)及符合课程目标的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特殊生物性规律的思考(人体适应性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性等),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随之带来教学策略的复杂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是影响和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性因素

体育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既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要增强体能与发展身体,还要关注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意味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做什么,如何做等等一系列策略活动部围绕目标的达成去设计与选择,教学目标不同,所需设计与选择的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单元教学,单元起始性教学与单元过程中及单元教学的结束前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

例如,水平四的发展体能提出:通过多种跑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教学起始的目标和应解决的教学问题是学生了解什么是有氧耐力,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何作用?哪些练习方法对体验与发展有氧耐力最有效,如何学会这些练习?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能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也应随之提高。学生应能理解发展有氧耐久练习的特点,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发展有氧耐力练习,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前者教学策略应着力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树立不畏困难的精神,并以实例分析坚持不懈地参与有氧健身跑的练习者呼吸系统心血管功能与一般人的比较情况。同时采用走跑交替、运球游戏跑、结伴跑、匀速跑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达到提高和保持学生进行耐久跑练习的积极性和目标。随着水平层次的逐渐提高,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耐久跑与快速跑的不同形式与特点做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形式跑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促进作用,了解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规律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主观情感态度的变化等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或选用相应有效的教学策略。由此说明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是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关键条件。

(二)学生的主体状态是制定教学策略的重要条件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发展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体性两个方面。从发展的角度讲,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体育学习的效果(或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的行为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从学习过程来讲,每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必须以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为主要手段,才能使体育学习正常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保证达到体育学习目标的基础。因此,我们发现,体育教学中的学生起始状态下,无论是发展的主体性,还是学习的过程性,都涉及教师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

体育教学中的学生起始状态,主要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身体与心理发展水平及其与同伴间合作互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体育学习的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必须从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无视或缺乏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初始状态,那么所设计的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败。(www.xing528.com)

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一是采取与学生兴趣浓、偏爱的运动项目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生兴趣低、不爱好,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强促进作用的运动项目(如体操),加以改造,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简化规则,采用教材化、趣味化的诱导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化,情境的改变,身心发展与知识技能掌握,适应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初始状态”与“最近发展区”也在变化。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论教,为学而教”,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基础,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和创造性学习。

(三)教师的自身特征是制约有效教学策略设计或选择、运用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自身特征是影响教学策略制定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教师自身特征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思想、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教学态度、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调控、实施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的主体,一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相一致的教学策略,师生双向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教学行为必然是该教学策略思想的反映。

例如,对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思想理解较深的教师,会采用与其相适宜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注重对运动技能动作的分解与组合,以“小步子、台阶式”循序渐进的学习,同时还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上的差异性,对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每名学生在技能学习上都有所收获。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是影响教学策略设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他们能够根据教学环境及学生的需求,“一根绳”可以设计出多种花样的跳,不同形式组合跳,不同方式投掷类游戏,且学生兴趣盎然。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例如,擅长球类运动教学的教师,常会安排学习球类的内容,采用游戏性与合作性教学策略,注重技术动作的组合与简单战术的结合,多种形式的协作配合。教师若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领会较深的话,就会挖掘教材内涵,探究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几个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采用“主体体验”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深化技能学习,学生在运动中虽累有乐,虽难有趣,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当变换形式及技能动作重新组合时,学生设计出更好的组合时,大家享受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时,不仅应重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起始状态,教师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因素在设计与选择有效教学策略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及对教学策略的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