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始终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的。身心健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因此,人类的健康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增进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面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健康体魄是青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2.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学生既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又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直接制约与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我们只有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锻炼的具体条件,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可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学生的身心特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个性差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构建应以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依据。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内部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制定的目标除受社会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制约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人们的认知可以分为三种:概念认知—主要是通过语言等形成的认知;感觉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系统形成的认知;运动认知—主要是通过人体本体感觉形成的认知。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第三种认知。体育课程主要是进行运动活动与身体练习,并通过这些运动活动与身体练习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第二,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体育课程主要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直接提供认知基础,而是为了学生现在与将来能够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旺盛生命力,体验丰富的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体育课程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生活的重要准备。
第三,体育课程是情意性课程。情意性课程是指通过课程体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课程。体育课程对人的情感与意志力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运动性认知的过程中大量地涉及情感、情绪、态度、价值观等,学生的主观世界主要是通过活动的体验,在一系列的情感与意志冲突中不断升华。这些过程对人格的发展、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四,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体育课程是一门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环境、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因此具有鲜明的综合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以人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的认识为基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只有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为依据,才有可能实现。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能否正确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课程目标能否充分发挥指引、导向作用的关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对于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引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应十分明确,应让不同的人从课程目标中对所期望的结果获得相同的理解,这样,目标才能发挥作用”(D.Pratt)。高校体育课程标准中对体会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表述,改变了以往模糊、含混、笼统的表述方式,将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所谓行为目标一般是可以观察、可以测量或可以示范的,它清楚地阐明了学生应该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行为目标通常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所谓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习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学生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学生将要处理的问题、学生将要从事的任务,但并不指定学生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J.A.Beane,1986)。如“描述经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健康状况的变化”。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结合运用,有利于引导教师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学生将显性的学习与隐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统一。(www.xing528.com)
1.课程的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共包括五个方面: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目标,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的。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期望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根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构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
2.课程的具体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良好的体能可以保证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不易感到疲劳,并且有余力享有休闲和应付所遇到的压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增强体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
(3)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的目标。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即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体育锻炼实践和生活实践。
(4)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学生只有真正形成了锻炼习惯,才能自觉地坚持锻炼,才能切实地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才能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6)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本身的心理特性和社会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7)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8)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作用。虽然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受到学校教育多门课程的综合影响,仅靠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不够的,但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来努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应使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个人的健康不仅是个人幸福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还要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要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目标必须结合体育的特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来实现,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重视对人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