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写作视觉论文:标准、问题意识和学术态度

如何写作视觉论文:标准、问题意识和学术态度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去“写作”视觉论文?视觉论文不是传统专题片的升级版。视觉论文不是新闻深度报道。其二,视觉论文应有自身的创作标准。其三,视觉论文更强调清晰的问题意识。其四,视觉论文未必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结构来进行创作,但是要求以做学术的严谨态度来搞创作。相反,文字的创作报告或应该是为视觉论文服务,主要起到信息的补充和说明作用。

如何写作视觉论文:标准、问题意识和学术态度

“视觉论文”是一个新概念,所以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视觉论文?第二个问题是视觉论文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去“写作”视觉论文?

以往的学术论文都是运用语言文字(含符号)写作,语言文字最大的优点是清晰、准确、逻辑性强、信息容量大,所以才成为人类千百年来从事学术研究、演绎思考过程和储存历史记忆的主要媒体方式。但是我们发现,视觉化的多媒体产品在传递信息和保存信息时也有其自身优势,因为有“现场感”,所以感受更直观,状态更真实,信息更立体。

然后,某些具有视觉化特点的主题,例如民俗建筑、工艺等和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关系密切的研究,也适合运用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研究和表达,因为影像显然会比纯文字更让人感同身受,提供的信息也更全面立体。再比如某些涉及历史内容的选题,无论是整合历史影像资料还是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过程,或者采集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历史素材,显然都具有和文字书写不一样的史料价值。

事实上,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机构一直有将学术研究视觉化、感官化、立体化的探索,那么运用综合的媒体手段进行学术表达完全有可能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今天的我们,运用镜头来记录、存留和书写某些带有学术价值的选题,传递研究者的思想成果,为历史保存珍贵的影像文献,这就是视觉论文存在的意义。

所谓视觉论文,就是学术研究和视觉创作相结合的一种论文写作,目的仍然是研究学术问题,关注、研究和表达的内容具有学术价值,但是采取了视觉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

视觉论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许多纪录片当然也具有学术价值(至少具有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价值),但是从创作方式来讲,纪录片仍是一种由一定时间周期的拍摄累积而成的影像艺术作品。好的视觉论文固然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却更加注重一种学术角度的“问题意识”。

视觉论文不是传统专题片的升级版。视觉论文会和专题片一样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自身的影像内容,并具有超越“线性时间顺序”的叙事自由,但大部分专题片是主题先行的,会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所以和专题片相比,视觉论文最忌讳的恰恰是主题先行、观点先行,更追求科学理性、客观真实的学术表达,并且要以可信的影像为科学的实证和论述的基础。

视觉论文不是新闻深度报道。某种意义上来说,视觉论文和新闻节目一样是要还原事实的真相,解决真正的问题。但深度报道是要追求新闻时效性的,会对突发性的社会事件本身保持着更强烈的关注兴趣;而视觉论文则会去思考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概括、总结、分析和探索在规律或理论层面的结论。新闻节目往往主要依赖于对新闻事件当事人或见证者的采访。视觉论文也会使用采访的方式来获取研究素材,但研究的素材却不完全来自采访;采访的内容也不完全是围绕着新闻事实,而是针对自身研究的问题方向。

视觉论文不是剧情片故事片。创作者会使用自己拍摄和采访获取的素材,有时也会使用虚构类的素材和影像图片资料,但无论使用什么样的素材都是出于一种学术研究的需要,是秉持着求真求实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学术精神,所以我们将视觉论文仍然纳入非虚构的创作范畴,并且更强调其学术性的旨归。

那么,如何“写作”视觉论文呢?从拍摄和采访手段上来说,视觉论文和本书所论述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并没有根本区别,或许区别还是在于基于学术性目的所做出的要求和限定。

其一,视觉论文虽然最终呈现为一部影视作品,但仍然是要以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民俗学等相关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论文“写作”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其二,视觉论文应有自身的创作标准。如果说纪录片等影像形式的创作会突出“艺术性”,那么视觉论文就更强调“学术性”,所以对镜头和叙事的“审美”要求未必很高,但是对影像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求就会更加严格。从视觉内容上来说,对信息、关系、逻辑、现象等方面的内容更加关注。

其三,视觉论文更强调清晰的问题意识。一部视觉论文作品未必能够解决问题,也要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些视觉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描述性和说明性的,那就要把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类文化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和表达明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具有启发性观点和重要的影像素材。(www.xing528.com)

其四,视觉论文未必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结构来进行创作,但是要求以做学术的严谨态度来搞创作。围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问题或者一类现象,必须要尽可能采访到每一位具有话题相关性的人物,搜集到一切重要的文字、图片、影像等文献资料,并且进行有逻辑性的整合。

其五,视觉论文不用像论文那样搞文献综述,但除创作者自己拍摄的影像素材外,所涉及的影像和文字素材应该在影片中的合适位置、片尾字幕,或辅助的文字创作报告中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其六,视觉论文是具有独立学术研究价值的影视产品,而不应该是文字的创作报告或论文的辅助。相反,文字的创作报告或应该是为视觉论文服务,主要起到信息的补充和说明作用。当然,视觉论文可以为其他论文的写作提供学术依据。事实上,把学术研究的信息储存和表达“可视化”和“多媒体化”是完全能够展望的未来趋势,我们不妨从视觉论文的角度开启“写作”的探索。

如果我们将一部纪录片拍成了论文,那也许将是一场学术思维阉割艺术创作的灾难,但是仍然会有许多导演希望自己的纪录片作品兼具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学术价值,而这是一件很难平衡的事情。

本书以介绍纪录短片的创作为主,同时拓展到纪录片和专题片,在最后则简单介绍了“真理电影”“第一人称电影”“影像诗”和“视觉论文”等创作形式,主要目的就是给热爱非虚构影像艺术的创作者们更多元的选择。

笔者没有像其他纪录片教材或研究专著那样,面面俱到地介绍纪录片的所有流派和创作方式,是因为希望我们回归到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纪录片创作本身是一条窄路,仅凭一时的兴趣和热情很难走下去;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纪录片创作,这里有现实条件的制约,也因为个人才性的不同。因此,我们学习纪录片和体验影像创作的价值,或许是参与了一种有意思的视觉艺术教育

让我们把自己从流程化和格式化的影视生产流水线上解放出来,回归更自由开放的创作,借助我们的镜头去重新认识和触摸这个世界,这也许比生产出一部高度专业化的、没有任何缺憾的影视产品都更重要。在这个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时代,也许最迫切需要的是重新拾起对外部世界和我们自己内心的关注兴趣,并学会深度观察、体验与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录片的镜头是给了我们打开世界的另外一只眼睛。

【注释】

[1]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44-50.

[2]劳拉·拉斯卡罗利.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M].洪家春,吴丹,马然,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211.

[3]郭熙志:中国当代纪录片导演,主要作品有《典型》《喉舌》《工厂青年》《渡口编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