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选取专题片《楚风吹唱无尽时》和纪录片《深圳速度》完整的文本作为写作示例,这两部作品是本书作者青年时期的作品,仍然有诸多瑕疵,但是也许会带给青年创作者一定的启发。其中,《楚风吹唱无尽时》曾于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深圳速度》于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见证》栏目播出。
范例一:专题片《楚风吹唱无尽时》文本
【同期声】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父子两代铁匠在熔炉里烧出一个“楚”字。
出片名《楚风吹唱无尽时》
【同期声】老者吟咏《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解说词】诗人屈原在《离骚》的开篇中自述家史,并写道自己是火神高阳氏的后裔。沿着长江西去,有一座叫荆州的城市,曾经是楚人的都城。两千多年前,屈原的祖先们便是在这里,喊着号子,披荆斩棘,建立了他们的城市,他们的文明。与黄河文明不同的是,这个长江边上的人类群落,世世代代以凤凰作为自己的图腾,他们在凤凰的指引下,开始了在历史与文化领域的繁衍生息。
【字幕】虎座鸟架鼓
【同期声】博物馆解说员:“站在凤凰之上的人,地位肯定很高的,因为我们楚人是比较崇凤的,在我们中国是崇龙。”
【字幕】羽人(战国)
【字幕】漆盘(西汉)
【解说词】在神话盛行的时代,凤凰曾代表着权力、荣耀、贵族生活的装饰和万民膜拜的特权;但当楚王朝从历史退位之后,凤凰的造型是在民间艺术中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字幕】龙凤虎纹绣罗(战国)
【解说词】今天,当楚国的子民依旧平静而安详地为衣食忙碌之时,凤凰也不声不响地装点着荆州人的日常生活。
【同期声】民间艺人陈秀英:“每个线都要绣均匀,手拿好,再回过头用手拉,这个线条勾的时候不要粗的粗,细的细,要一样的均匀。”
【采访】民间艺人陈秀英:“现在这种东西(绣品)有很多,比如说我们现在绣的鞋垫,再就是鞋帮,特别是老年人穿的那种鞋帮,鞋帮边缘的花纹,再就是窗帘、门帘,有很多凤,再就是小孩的肚兜。”
【解说词】对于今天的楚人来说,凤凰也许只是一个完美的符号,任何对祖先的回忆,都只能埋在地下,或散落在四处的诗歌与传说里。
【字幕】凤,火之精也,生丹穴,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群鸟征之——《春秋演孔图》
【字幕】荆州 郢城镇 黄山村
【同期声】考古人员:“我们现在挖掘的是近代晚期的墓葬遗址,还没进入早期,这个遗址是战国的,下面的是东周的东西。”
【字幕】从东周初年到汉朝开国,在楚地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楚人也曾有问鼎中原的梦想。
【同期声】老者吟咏《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同期声】下象棋的老者:“楚河就是代表楚国,楚国就是现在的荆州。刘邦、项羽在争夺楚国的时候,就是汉朝的时候,有了象棋。”
【解说词】公元前278年和223年,秦兵两次攻破楚国的都城,楚人被迫舍弃自己的故乡,向长江下游迁徙,曾经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的楚国都城,在一片战火狼烟里,灰飞烟灭。
【字幕】楚故都 纪南城
【采访】考古学家院文清:“气势还是有的,整个纪南城气势很大,是现在荆州城的三倍大,整个城墙的周长是十五公里。”
记者:“我们现在在什么位置?”
考古学家院文清:“现在是纪南城南城墙的一个烽火台。”
【古编钟表演】
【解说词】在楚国强盛的时候,纪南城的繁荣是令人惊叹的,曾经热闹到车碰车、人挤人的地步。但对于时间来说,一座城市的生命却显得如此脆弱,只有青草生生不息地,还盘踞着自己脚下的土地。
【采访】考古学家院文清:“楚文化从考古学来说,是一个地域性文化,东周时期南方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它总的来说,应该归纳为中原文化,它主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当然也有地方蛮夷文化的因素。我们可以说楚文化有它的本源和祖源,本源是中原的华夏文化,祖源是南方的蛮夷文化,这两种文化的融合,构成了楚文化。”
【解说词】故乡沿着长江远去,诗人在流亡中诞生,屈原的诗里写满了思念故土的忧愁,家国破败的伤痛,一种叫乡愁的情绪伴随着诗人的出走,在中国文学中弥漫开来。也许,城市的毁弃,宫殿的坍塌,已经不重要了,楚国给华夏文明留下了最有价值的东西。
【同期声】老者吟咏《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解说词】国家兴亡,是统治者们思考的问题;饮食男女,才是普通百姓的头等大事。
【字幕】漆盘(秦)
【字幕】鸳鸯豆(战国)
【解说词】但往往是那些质朴的动机可以抗拒时间的选择,留住文化中珍贵的东西……比如说,楚人制造漆木器的工艺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
【采访】漆木器老工匠:“这是我们的加工车间,复制工厂,复制文物,制造漆木器。这个是我儿子。”
记者:“你儿子也在这个工厂?是你让他学的,还是他要学的?”
漆木器老工匠:“自愿学的。”
记者:“儿子还是愿意学这样的手艺?”
漆木器老工匠:“是的。我是跟师傅学的,一代传一代传下来。”
老工匠儿子:“反正自己喜欢就干这个吧。”
记者:“漆木器工艺流程一直延续过去的制作手法吗?”
漆木器老工匠:“是的,延续过去的手法做的。”
记者:“中间没有断过吗?”
漆木器老工匠:“它是不会断的,它只是造型会改变,工艺的流程还是那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记者:“靠的是什么?”
漆木器老工匠:“师傅带徒弟,家族式的传承。”
【解说词】长江还是和几千年前一样流着,带给荆州城里的人们悲伤、欢乐、生存的依靠、美丽的传说,虽然有时候也会从遥远的地方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偷偷改变着老城。不过这里的居民仍将以自己的方式,去追忆历史。
【字幕】荆河戏是源于荆沙一带的古老剧种,原称“楚调”,与汉剧同源同流,融高腔、昆曲、弹腔及荆楚民间音乐于一体,至今约五百余年历史。
【锣鼓声】
【荆河戏表演《刘备娶亲》】
【同期声】荆河戏演员演唱:“……人逢喜事精神爽。刘备呀今年五旬上……”
【一系列城市镜头的快闪,现代都市感的画面与传统文化感画面的交叠】
【演出结束的掌声】
【同期声】老者吟咏《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演职人员名单
撰稿:汪洋
编导:何军 汪洋
摄像:何军
制作:丁德发
解说:李军
剧务:刘耀发
监制:刘强 禹成明
深圳电视台 2001年10月
范例二:纪录片《深圳速度》文本
【解说词】2004年,深圳,传说中的“一夜城”。从20世纪开始,这里就以神话般的速度,缔造着奇迹与景观,城市的版图,一直朝着大海的方向迅速拓展。此刻,一个叫罗君东的中年人,即将把高楼建在城市尽头的大海边。
【采访】罗君东(深业集团副总经理):“这是深业最新开发的项目,叫深业新岸线,整个占地是十八万平方米,是一块填海的地,淤泥深度达到十几米厚,整个深圳二十年来,都是由东往西在发展,现在这个是城市发展的最西端,宝安这里是最西端。”
【解说词】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为国贸,是深圳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二十年前,位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起点。这张照片是国贸大厦建设者的合影,其中最年轻的就是当年的罗君东。在特区人的记忆里,国贸大厦的建设者们,曾经以三天盖一层楼的方式,创造了深圳速度,照片里的四个人就被称为缔造深圳速度的四顶红帽子。
出片名《深圳速度》
【解说词】二十年过去了,四顶红帽子中有三个人已经退休,只有四十九岁的罗君东,还在地王大厦对面的深业集团担任副总经理。深业集团是深圳著名的房地产企业,2004年面临改制,遵照抓大放小的改制精神,罗君东准备将其下属的一个监理公司推向市场。
【同期声】
罗君东:“所以大家,首先要把改制这件事情要想通,这件事一想通了,我们就来讨论怎么改制,我想这样倒过来想这个事情,可能就会顺一点。”
员工:“这是关系到我们饭碗的问题,我们怎么能不考虑呢?你说我们怎么能不考虑?”
老总:“你考虑是对的,大家都要回到这个现实。”
罗君东:“你这个老是绕来绕去,绕到最后,我们是没法给你谈的。”(www.xing528.com)
老总:“人多,哪个公司、国企人不多?都多,现在还在等着呢,等到最后改革大势形势来了,统一考虑了,该下岗下岗,该减员减员,该定编定编。”
【解说词】湖北荆门,中国建设总局第三局所在地。1980年来深圳之前,四顶红帽子就在这里工作,而这张照片中的两个人,就是四顶红帽子当年的领导,中建三局局长张恩沛和副局长李传芳。时光倒流二十年,改革开放之初的国企领导者,也正在思考着企业前途的问题。
【采访】张恩沛(时任中建三局局长):“需要社会上解决的,我们自己都得有。比如说职工看病,我们自己要设医院,子女从托儿所、幼儿园到中学统统都是我们自己办,一直上大学那才离开这个单位,那个时候吃菜吃粮,都不是很充分,我们自己又办农场。总而言之,就是机构很庞大,那么开支当然就很高,可是我们的收入又非常困难。”
【解说词】为摆脱国企的窘迫现状,那些年张恩沛不得不通过四处拉项目的方式找米下锅。就在这个时候,南方传来了建设经济特区的消息,来不及等到上级领导的批准,张恩沛就挤上了南下的列车。而此时的南国,一场城市建设的狂欢已经开始了。
(资料: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解说词】面对着这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张恩沛做出了中建三局将在深圳发展的决定。在尾随他到来的第一批先遣队里,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刚刚大学毕业的罗君东,另一个就是后来担任国贸工程工地负责人的王毓刚。
【采访】王毓刚(时任国贸工程工地负责人):“整个深圳的建设速度,应该说都很快,我是搞了几十年建筑的人,但是以前以我在内地建设同样类型项目的时间周期来讲,我觉得深圳要快得很多。它的原因,除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咱们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装备、先进技术之外,再一个就是人的思想解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我们来深圳看见的第一个,很振聋发聩的这样一个口号,过去怎么敢提这种口号,但是在深圳大张旗鼓地,就在大街上张扬出来了。”
【采访】李传芳(时任中建三局副局长,国贸工程总指挥):“从这种提法来讲,过去从来没接触过,也没感受到过,觉得是一种清新,一种新奇。另外它这里一些做法,对工程、招投标的管理、竞争,一些手段,感到一种生机。”
【解说词】引入公平竞争,用招投标的机制承揽建设项目,是特区的一个创举,国贸工程就采取了公开招标,今天罗君东所在的企业,也在继续沿用这个方式。
【同期声】
客户:“铝合金这一块您这儿定的,本来想亚铝不超过三万块钱,他就是给您,亚铝说给罗总三万,关键是您的名气大,我一提罗总,深业,人说行,我们给他这个价。”
罗君东:“我们游戏规则已经是这样的了,你报这个价,除非是我设计做修改,我设计做修改,其他的你就得按照设计做,没有达到要求的,补上!投标也是这样,都比较公平公正地这样去做,所以他们很多人还是愿意在我们这里,参加我们的投标。”
【解说词】竹苑宾馆,1982年就是在这里,深圳市领导宣布,对神州第一楼国贸大厦的建设进行公开招标。而此时,跃跃欲试的中建三局一公司,刚刚承揽了另外一座高楼金城大厦的建设任务。
【采访】张恩沛:“正在这个时候,市里头基建办公室,正式告诉我们,就说金城大厦和国贸大厦你只能选一个,你要是参加国贸的投标,金城大厦就得放弃,你要干金城的话,国贸你就不要投标。”
【解说词】按照当时市里的规定,金城与国贸,张恩沛只能选其一,但即使是舍弃了金城,中建三局未必就能在国贸中标,最重要的是,有好几个实力雄厚的对手,已经加入了投标的队伍。
【采访】张恩沛:“当时投标的单位我知道,大多数我知道,有三四个、四五个,后来才知道有七八个。这怎么办呢,大家的意见又不一致,但是大多数人,说是咱们应该是(选金城),又是外汇工程,地下基础地下室又搞完了,咱们为什么不干呢?”
【解说词】国贸只是一个有可能辉煌的希望,金城却是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张恩沛反反复复拿不定主意,而投标的日期已经临近了。
【采访】张恩沛:“最后就决定要投标了,放弃了金城,那时候说是果断,那是后来说的,对外说果断。我那个时候在没决定之前才不果断,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内部讨论,分歧意见那么多,做了许多工作,最后是下定了决心。晚上通宵做方案。什么方案,就是速度最快的方案,那么就是用滑模。滑模我是没搞过,但是听说国外的话,滑模很先进。我就想能不能搞滑模,要创造高速度,今后肯定是个竞争的局面,要搞滑模,只有国贸才能够搞滑模。”
【解说词】滑模就是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这种盖楼的方式虽然快,但是如此大面积的滑模施工,国内尚无先例。对于张恩沛来说,滑模是一个有分量的筹码,也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1983年1月22日,张恩沛的冒险终于有了结果,中建三局,中标了!
【采访】张恩沛:“我那个时候,那个通知书摆在那个桌子上,我就觉得是不是真的,因为全国最高最大,十万平方米,在中国没有的,而且我是那么艰苦,冒着那么大的风险,真的是中标了。当时真是老泪横流,感动的那个样子。那天晚上,还叫食堂给我们改善了伙食,多炒两个鸡蛋,喝了一瓶啤酒。”
【解说词】国贸工程启动了,三十出头的王毓刚,成为工地负责人,赴深圳第一小分队的队长——厉复兴成为工地党支部书记,刚刚从上海归来的同济大学研究生俞飞熊,被委任为技术负责人。但是负责技术核心的滑模小组组长由谁担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张恩沛又做出了一个决定,滑模设计小组的组长,将通过考试的方式产生。
【采访】罗君东(时任国贸工程滑模小组组长):“年龄不受限制,职称不受限制,级别不受限制,只要你能拿得出好的方案来,你能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拿出你科学的计算数据也好,你的方案也好,只要能把这个事情在专家论证会上答辩通过。我们是以方案选人,不是以人选方案。”
【解说词】凭借着自己的滑模施工方案,罗君东戴上了第四个红色安全帽,跻身于国贸工地的最高领导层。所谓四顶红帽子,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旅程。戴上红帽子的这一天,罗君东刚满二十七岁,此前他的从业资格,仅仅是一个助理工程师。
字幕:2004年 深圳人才大厦
【解说词】二十年后,罗君东又一次要用考试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2004年4月15日,深圳的四家大型国有企业公开招聘总经理,在全国的国企改制进程中,这是首次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已经在企业担任副总经理多年的罗君东,似乎看到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机。
【同期声】
考官:“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保持考场安静,独立答题,不要交头接耳,左顾右盼,随意走动。”
【采访】罗君东:“我们因为在国企做这么多年以后,感觉到也是非常困惑。很多东西就是,国有企业这种体制,和市场上的这种运营机制,矛盾是越来越大,它没有办法协同这个运作,好比说产权这块,我们这个产权,国有资产产权,谁也不能动,不能动,好也好,坏也好,亏损也好,反正就是烂也烂在这里了。”
【解说词】这是即将被拆掉的雅园宾馆。二十年前,在国贸的三次滑模失败后,据说有境外媒体的记者躲进这里,等着撰写中国第一高楼坍塌的报道,四顶红帽子,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采访】厉复兴(时任国贸工程工地党支部书记):“第一次滑模,滑出来,我们到现场一看,我们自己都感到心寒,因为什么,滑出来的柱子,里面都是洞。我们形容的猫洞、狗洞,狗都可以钻得进去的,很大的一个洞,一些墙也都是拉得裂开来了。”
王毓刚(时任国贸工程工地负责人):“如果滑模再不成功,作为我王毓刚,在我们中建三局一公司,当时在施工界,我那比较好的名声,这肯定是彻底完蛋,那么我自己的前途,肯定也没有了。但是我们想,既然我们已经走了滑模这条路,还没有最后宣布它要被枪毙之前,有一线希望,我们尽量争取。”
厉复兴:“那么第二次,第二次再来滑,在滑的时候,还没提升模板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工人,都在关心等着这个事情。一听,又失败了,大家情绪就,整个现场很沉闷了。”
【解说词】从弃金城、选国贸开始,张恩沛就始终在承受着外界的各种指责。这个时候,所有一直心怀不满的人们,似乎又找到了可以对他进行批评的理由。
【采访】张恩沛:“开始失败的时候,风言风语我就听说了,最后这个批评、谩骂是铺天盖地。特别是我们这个甲方,当时那个负责人李总,是个吉林人,骂得,就当我们面,那么多人:‘你要包赔我的损失,你们赶早给我滚蛋!’那个压力,今天说起来,那已经是一天就吃一顿饭,晚上不睡觉,眼睛红的,药水都买不到,因为我主张的滑模,我拍的板嘛!”
【解说词】三次滑模的失败,四顶红帽子从未停止过总结教训的努力与行动,但是滑模失败的根本原因,却是直到最后才被放到桌面上。
【采访】罗君东:“领导定的东西那个原因是不能找的,就找滑模技术上有什么原因,就一直是找。我说不对,这个没有问题,这样也没问题,那样也没问题,一直到最后第三次,我最后憋不住了,我说就这个问题,就是你的设备能力跟不上,我用了个先进的技术,结果你后面料供上,那我怎么做啊?”
厉复兴(时任国贸工地党支部书记):“所以这样,最后得出结论了以后,我们的张(恩沛)局长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你们要什么,我给你提供什么。”
【解说词】在四顶红帽子面前,张恩沛做出了承诺,但是等真正拿到设备清单一算账,张恩沛一筹莫展了。
【采访】张恩沛(时任中建三局局长):“那么我要是用外汇,我那时候算了一下,起码一开始这些,没有八十万是不行的。八十万,怎么去解决?另外我有权利去搞八十万吗?可是没有八十万,罗(昌仁)市长同意批准这么不容易,这一生可能就这个机会,很可能就没了。”
【解说词】按照当时的国家规定,要购买五万元以上的设备,必须给北京打报告,而且批不批准,都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但是国贸工程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采访】张恩沛(时任中建三局局长):“以后我就来了一个只斩不奏,我就是说这边这么解决,那边我不管,豁上他了。反正我不为自己,你法办我,我也心安理得,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因为过去当兵牺牲都不怕,这个为了国家,我怕什么,但是这个怎么解决?”
【解说词】没有经过任何批准,张恩沛几乎是以个人名义做担保贷款购买了国外的十几台先进设备。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就是因为在国贸施工期间的这个举措,使他在1989年受到了有关部门的经济审查。
【解说词】深业集团的工地,罗君东的国企改制方案被搁置,为稳定员工情绪,罗君东不得不暂时停止了改革方案的施行。
【采访】罗君东(深业集团副总经理):“整个监理公司的改制随着深圳整个国企的改制,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基本上正处在一个等待的阶段。反正上次那个方案暂时也就搁置下来了,这批员工,现在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他的安抚,情绪不要波动太大,因为这个工程这么大,工地上也需要人。上星期我都在这儿办公,我在楼上。”(风声)
【解说词】国贸工地,人们在焦虑的情绪中等待了两个多月,虽然设备已经买来了,方案也做好了,但是建设单位不允许张恩沛他们做最后一次试滑了。工程就这样在讨论声中无限期拖延。
【采访】张恩沛(时任中建三局局长):“那么建设单位下定决心不要我们干了。说拉完磨该杀驴的杀驴,不但是你拉了磨没有功,还得要吃它驴肉。后来就是那个俞飞熊,他是当时的技术负责人,他当时就拍胸脯,如果说再不成功,坐牢都可以。”
俞飞熊(时任国贸工程技术负责人):“投入了进去了以后,就一定要想把这个事情搞好,就别的都不顾的。急了,不让我搞,反正也急了,怎么坐牢我也愿意。你先写好,我如果再失败了,不给我试这次不行;给我试,试错了,试坏了,那我坐牢。”
罗君东(时任国贸工程滑模小组组长):“当时不要说什么我们香港地区、日本这些记者或者同行这些都想看笑话,市里面压力也很大,所以最后这个项目成功,我觉得还要归功于当时市里面市领导罗昌仁副市长,他也是顶着多大的压力。”
王毓刚(时任国贸工程工地负责人):“罗昌仁同志是这样说的,我们都是马列主义者,讲辩证唯物主义,任何事情不能够说都是绝对成功的,如果最后这个滑模确实不成功,责任首先是我们市政府。”
【解说词】几乎是以一种接受审判的心情,张恩沛召开了最后一次动员会。最后一次试滑在一种沉郁的气氛里开始了。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第二天上午,喇叭里忽然传出了工程总指挥李传芳的声音: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采访】李传芳(时任中建三局副局长,国贸工程总指挥):“成功了,混凝土墙面,又平又光,我们成功了。张局长确实当时也非常激动。我记忆中,同时一霎间,整个工地应该这样讲,哭声、笑声、欢呼声,应该是交织一片。”
张恩沛(时任中建三局局长):“那个时候那个职工高兴得都拥抱,我看真是不亚于现在这奥运会得金牌那个样。高兴得抱着跳,有不少人就出去买了鞭炮回来放。”
【资料】纪录片《历史的抉择》国贸工地片段:“深圳人用幽默的语言概括说: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奖金一封顶,大楼封不了顶。一石激起千层浪,发轫于建筑行业,革除现行僵化管理体制,运用经济规律支配建筑市场的改革,一发而不可收。”
【采访】王毓刚(时任国贸工程工地负责人):“原来我们刚开始滑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口号就叫一切为了优质高速。这就是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我们并没有提出其他的。然后到后来中国女排拿了世界冠军,所以那时候我们在工地上又挂了一个大幅标语,是叫什么呢,‘发扬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优质高速完成国贸工程施工’,是这样两个口号。”
罗君东(时任国贸工程滑模小组组长):“积压了多年的这种积极性也好,或者是这种创造性也好,都想在这个一时间都爆发出来,用现在话讲,可以是井喷。”
【解说词】滑模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国贸工程开始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上进行各种大胆尝试,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工资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工人的积极性。
【采访】罗君东(时任国贸工程滑模小组组长):“工人比我们拿的多得多,因为他是计件的,他是按照你混凝土工就按照混凝土的方料来算,钢筋工就按照钢筋的吨位来算,木工就按他支撑模板的量来算。”
厉复兴(时任国贸工地党支部书记):“当时最高工资六百多块,当时就引起一些轰动,当时说一个月拿六百多块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也甚至有人来问过这个事,但是我们就说,这是多劳多得。”
【解说词】金钱带来了效率,荣誉也激发了速度,雄心勃勃的建设者们;力图要把这种速度推进到极致,国贸大厦开始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攀升。1984年春天,在国贸滑升到一半的时候,第一次南方视察的邓小平,站在旁边的国商大厦楼顶,亲眼观看了国贸工地,在特区草创的那个时代,国贸工程成为改革开放政策的鲜活例证。
【专题片资料】《日新月异的深圳特区》
厉复兴:“我们五层到十层平均是七天一层,十层到二十层是平均五天一层,二十层到三十层平均是四天一层,三十层到五十层平均连续的三天一层。”
【采访】罗君东(时任国贸工程滑模小组组长):“我们讲的三天一层的速度,没有人要求我们,是我自己想干出来,干这个速度。政府也没说一定要三天一层,可能后来包括建设部总公司还说你不能太快了。”
【解说词】1984年4月30日,国贸主楼封顶,比预先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半年以后国贸大厦整体竣工。1992年春天,就是在国贸顶楼的旋转餐厅,八十八岁的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成为深圳速度的代名词,成为经济特区的一个历史象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时候起,速度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一个市场化的时代,不可逆转地到来了。
【解说词】国贸大厦竣工后不久,罗君东就离开了中建三局,而王毓刚和厉复兴则一直在中建系统待到退休。四顶红帽子里年龄最大的俞飞熊,曾经到澳大利亚工作,并且在1994年回国参与了深圳第二代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的建设。当时对地王工程进行设计和管理的是已经担任深圳市副市长的李传芳。因为在国贸施工期间贷款购买设备,张恩沛在1989年受到有关部门的经济审查,审查的结果只有八个字:功大于过,下不为例。2004年秋,在四大国企的公开招聘中,罗君东未能通过最后的面试,深业集团的国企改制方案仍然被搁置。
【演职人员名单】
编导:汪洋
摄像:王兴 王大勇 刘涛
解说:权巍
图片制作:王文玮
录音:陈晓思 刘林英
技术支持:吴向业 赵刚 祝志刚
资料提供:王长龄 刘伟
制片人:郭熙志
监制:刘强 禹成明 孟远
特别鸣谢:深圳电视台《邓小平与深圳》剧组、深圳市档案馆
鸣谢:罗皓江先生 张天回先生 黄俊琳先生 汪周礼先生 甘强先生 刘甜先生 高旭先生 潘俐女士
深圳电视台纪实频道 2004年摄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