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并非是今天才有的一种影视表达形式,其实它兼具纪实性和叙事性,在历史上一度被人们默认为就是纪录片本身。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国的电影工作者,生产了大量的新闻纪录片和政治宣传片,它们无论是隶属于同盟国阵营还是轴心国阵营,是持左翼立场还是右翼立场,往往都有较为强烈的政治性表达诉求。还有一个技术性的背景就是同步录音技术在那个时候尚未完全普及,所以许多影像作品的录制都存在声画分离的情况,人们也没有“同期声”的概念。这一切因素就导致了那个时代的作品,往往是现场的纪实性画面,配上鼓舞人心的旁白,再辅以宏大震撼的音乐。从呈现形态和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说,可以视为今天这些专题片的前身。
同步录音技术的普及和十六毫米摄影机这种轻型设备的出现,孵育了“直接电影”的诞生,人类开始拥有了更接近于今天这种形态的纪录片,但是专题片这种影视艺术形式并未消亡,尤其是在美苏“冷战”期间,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媒体都需要花钱制作新闻纪录片和政治宣传片来传递重要的政治信息和传播自身的政策主张。随后不久,电视技术的进步让电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进入千家万户,无论有政府背景的电视机构还是民营资本的电视台都遍地开花,为各种新闻专题片、政治宣传片和商业纪录片提供了更广阔、更多元的创作机遇和播出平台。大众媒体的进步与竞争,让各个影视机构的分工更细,制作水平也更专业化;电视广告市场的蓬勃发展更影响了电视的产业形态,开始出现为不同受众和不同时段定制的电视节目,于是又催生了时间长度精确到秒的“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被严格地生产化和格式化的视觉产品,它们倒未必再服务于某个政治宣传或商品销售的主题,但是不得不考虑媒体的规则、受众的需求和市场的反应,因而在价值立场和艺术主张上做出妥协。(www.xing528.com)
我们的电视机构播出的许多政论片、新闻片和文化节目虽然自称是纪录片,仍然具有鲜明的专题片特征;而美国著名的纪录片频道《国家地理》和《探索发现》播出的电视节目虽然也叫纪录片,在叙事上却同样会采取专题片的方式。事实上,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去询问一个普通人都看过哪些纪录片,他给你的回答十有八九仍然是一部专题片,例如《动物世界》《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在商业化氛围浓郁的今天,我们的确应该尊重和呵护记者、导演、艺术家们对某种纯粹纪录片理想的坚持;但如果社会对于纪录片的普遍性认知都是如此,仅仅从专业精英的角度出发来判断作品的形态标准并没有太多实质性价值,所以本书才要专门花一个小节来介绍专题片的叙事特点,然后再用一个小节来讨论如何撰写解说词。当我们许多时候都要以专题片的形式来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更有价值的话题或许应该是“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要避免做的?”“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创作会更好?”而不是纠结于表达形式本身的概念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