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是叙事框架范畴中最核心的概念,选定了以什么结构来叙事,才能进一步安排不同段落和场景的素材。
(1)时间线性结构。按照事件本身发展的时间顺序,或者是按照故事本身的情节逻辑来剪辑素材。这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剪辑方式,但需要你的故事已具备足够的完整性。时间线性结构往往是“直接电影”会主要采纳的结构,以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素材,尤其是影片中只有一个主要人物的作品,例如杜海滨导演的《少年小赵》,就是从主人公“小赵”的高中生活拍起,一直到他念完大学。正是在这个时间过程里,主人公的人生成长和日常遭遇给他带来的价值冲击,导致了他的某些立场变化。近年来,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不太爱使用单一线索来叙事,更喜欢复杂一些的叙事结构,但是一些纪录短片恰恰因为篇幅因素,仍然会采取时间线性结构这样一种最基础的叙事结构。
(2)平行穿插结构。平行穿插结构还是建构于时间逻辑之上的一种段落结构,它大体上仍然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但围绕一件事情有两条以上发展线索,或两个(组)以上的人物线。所谓“平行”就是两侧时空的“故事发展”和“人物行动”齐头并进,所谓“穿插”就是两侧的故事和人物在整体叙事中不断交替穿插。平行穿插结构并非是将没什么关系的内容机械地交替罗列在一起,首先几条叙事线索还是要服务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其次每段并列的内容之间要能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可参考的案例就是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作品《归途列车》,该片讲述的是两代人之间的故事,一边拍摄在广东沿海打工的父亲母亲,一边拍摄在家乡上学的留守儿童,两边的人物命运平行发展又互有关联。前文提到的纪录片《深圳速度》采取了一种自由穿越的结构,但并不是现实时空里的平行穿插,而是历史和现实、过去和今天,两个不同时空、两组不同人物命运之间的一种来回穿插。这种穿插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在每一段之间找到对应点,内容上有彼此的呼应或对比,有相似、相反、相同或矛盾的关系。
(3)辐射块状结构。“辐射”是指影片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也许是某个主题、某个问题、某个人物),朝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展开。但总体而言,纪录片仍然是一种线性叙事,还是要用一根线把所有内容串起来,就像糖葫芦一样,所以就有了人为的安排,在一条主线下的不同结构层次和不同段落场景。很多专题片和访谈式纪录片也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比如说围绕一个主题采访不同的人,或者是从不同侧面表现同一个人,但在叙事上基本不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导演自身设定的逻辑来叙事。在一个大主题之下把内容又规划为多元而丰富的小问题,然后一块儿(段)一块儿(part)地讲故事。比如一个常规的人物纪录短片,也许是先呈现人物在当下的工作状态,然后是回头去追述人物的历史,随后继续呈现人物当下的生活状态,最后是展现他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从不同侧面丰富立体地展示人物,由远及近、由外向内提炼或升华出道理来。再比如文化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每一季会有大的主题,每一集也会有一个小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会往不同的内容辐射,而在叙事上则是不断地进行时空跳跃。这一块儿讲北方某省山里的食物,下一块儿就是南方某地海里的食物,不同的块状段落之间仍然有内在的逻辑勾连。
(4)访谈逻辑结构。单独介绍“访谈逻辑结构”,是因为有不少创作者要借助一个或多个人物采访的素材来完成影片的叙事。有一种访谈逻辑结构严格来说仍然是时间线性结构,那就是让镜头跟随记者,记录下调查采访的整个过程,以寻访的时间过程为主线来安排叙事结构,化调查者为亲历者,让创作者成为主人公,前文所举的短纪录片《天梯上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另一种访谈逻辑结构,其实也可以视为平行穿插结构或者辐射块状结构。当影片中有不止一个主要人物的时候,有时可以深度挖掘不同人物之间在谈话观点上的相互印证或者矛盾冲突,然后运用剪辑手段制作出戏剧性的效果。例如德国导演赫尔佐格的纪录片《凝望深渊》,就采用了一种访谈逻辑结构,作者围绕“死刑”问题采访了所有和死刑相关的人物,虽然大体上也有一个时间的顺序,但总体上又像篇严谨论文一样,一段一段、由浅入深地讨论是否应该保留死刑的问题。
在本书第三章中有较多纪录片采访经验和办法的分享,目的就是为了给运用访谈内容搭建逻辑结构和进行叙事的影片准备丰富的素材。(www.xing528.com)
以上主要介绍了四种叙事结构方式,供纪录片的初学者参考。其实具体到叙事结构本身,前人从不同角度和创作特点出发还总结了倒叙结构、循环结构、复调结构、散文结构等多种风格迥异的结构方式,创作者们可在以后的创作中进行更复杂和更自由的探索。某些经验老到又富创新精神的导演会因为一开始就想清楚了后面的叙事结构,而反过来有意识地调度和设计前期的拍摄方式,以往我们说是“前期决定后期”,但某些时候又是“后期决定前期”。
当叙事者、叙事方式、叙事线索和叙事结构明确了之后,就是对段落场景的进一步统筹和对于影片整体情绪节奏的设计安排。下一章节细化到剪辑层面,我们还会继续讨论“段落感”“节奏感”“情绪点”“注意力”等关键问题。
不过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纪录片和剧情片、专题片的区别还在于,剧情片和专题片的主题是在动手拍摄之前就基本确定了的,而纪录片则对主题保持着探索和发现的开放性态度,有可能是在梳理完自己的素材,解决了主轴和框架问题之后,又给影片找到一个新的主题。
虽然我们可以说,一切影视艺术的表达都是作者个人观点的表达,但不可否认的是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仍然是基于真实生活,或者是凭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来进行的表达。创作者为了追求客观性和真实性,就必须对现实生活保持一种足够开放性的态度,那么这就决定了纪录片的主题必然不是在前期规定好的,而是在拍摄过程中和后期整理素材的过程中逐步“找到”的。只有在创作过程中“找到”的主题,才会是顺理成章和逻辑自洽的,并且实现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深度融合。
这的确又会增加纪录片创作的不可确定性、不可预计性和不可把握性,但对创作者而言才能够实现经验积累,并且是乐趣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