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已经简单罗列了在纪录片里常见的几种叙事者和叙事方式:以时间为顺序由纯场景构成的客观叙事,用人物采访或人物自述来回穿插的叙事,靠解说词(旁白)串接起来的叙事,但是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视角和具有什么样的含义,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观察者视角——这是纪录片领域中最重要的流派“直接电影”的惯用方式,特点是以时间为顺序,把一个又一个纯粹事件场景连接在一起来叙事。没有解说词,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采访和自述,让人感觉就是对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或某个人物生活的客观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拍摄和剪辑,让观众感觉自己充当了一个纯观察者的角色,仿佛没有外人干涉和介入被拍摄者的生活现场。而创作者也要避免摄影师、摄影机和话筒等出现在镜头里的“穿帮”画面,甚至会剪掉片中人物看镜头的画面。目的是刻意抹去拍摄者“在场”的证据,以营造一个彻底“客观、中立、真实”的感觉。
交流者视角——在纪录片领域中,交流者视角由一个重要流派“真理电影”首开先河,主要特点就是导演或者记者不再刻意抹去自己在影片中的“在场”,而是一直保持着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交流状态,并且通过深度的谈话和互动,探寻事实的真相和生活的真理。有时候是记者牵引着镜头的视角持续采访人物,有时候是把有关当事人放置于一定的现实情景中进行跟拍并随机采访,但共同之处是观众能随时见到或者感受到记者(或导演)在镜头中的存在。有人认为这种视角反而更加真实可信,对观众也更有启发性。许多有出镜记者的新闻专访节目和调查类纪录片也会采取这样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
自述者视角——电影史上有种“第一人称电影”可以视为这种影片的早期典型,就是以影片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许多人一开始分不清楚这种自述式旁白和专题片解说词的区别,其实这种叙事者和叙事方式的核心在于主体人物的“自述”。有时如果受访者讲话的内容是大段完整的,有一种讲述的状态,剪辑师会直接使用受访者说的话剪辑出自述的感觉。也有谋求效率的导演会模仿人物的口吻撰写解说词,由人物自己来配音;或者是写出自述的大纲,再由人物换成自己的说话方式。因为采取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会让整个作品表现得像是主体人物的主观表达,但因为和一般的解说词叙事视角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这种自述式的作品比起传统的专题片又会显得更有客观性。许多真人秀节目和短纪录片都是采取这样的叙事方式。(www.xing528.com)
解释者视角——人类电影史早期的很多纪录片和我们今天的专题片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叙事,整部影片靠解说词(旁白)串联起所有内容。解说词或者是整个影片中最核心的因素,而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等因素本质上成为对于解说词内容在不同视觉维度上的展现。或者是解说词构成了对画面信息的解释、补充和说明,与画面内容相得益彰,并起到了串联整个影片叙事的作用。总之,在解说词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语言(文字或声音)仍然是传递创作者思想最直接的工具,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代表导演第三人称视角的叙事方式。今天的很多宣传片、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节目仍然在沿用解说词的叙事方式,因为这毕竟是一种统合素材最便捷的方式。
绝大多数“直接电影”理论的信奉者都认为真正的纪录片是不能有一句解说词的,但也有观点认为有无解说词并非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纪录片的标准,而如何写解说词和让解说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是更重要的标准。
以上描述的是纪录片或纪实性影像创作经常会使用的几种叙事方式和视角,创作者有时会纯粹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也会掺杂在一起来使用。本书主要还是立足于介绍“观察者视角”(直接电影)和“解释者视角”(专题片)这两大类型的创作,以及部分“自述式视角”的作品。为了能够给创作者更多元的启发,本书会在后面的篇章特别介绍“真理电影”和“第一人称电影”的创作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