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的内容不外乎是说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发生的事情,人物自己的事情、人物见证的事情或者人物了解的事情。但是在说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人物的表情状态和人物的声音状态都是视频采访所能传递出来的重要信息,它代表了人物对待每件事情的态度,有时我们还要借助人物绘声绘色的口述还原某些事件的“情感现场”。
好的纪录片导演和记者,往往能够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采访,并且善于观察和引导被采访者的情绪状态。一定要记住,采访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而是用你的交谈、镜头和话筒,深入人物内心和纪录人物当下的生活状态。
如前所述,许多新闻记者采访人物往往喜欢选择在紧张激烈的事件现场,那个时候现场本身的紧张气氛会让人物情绪饱满,也会让你的镜头更有张力,但这显然并非纪录片所刻意追求的,虽然我们并不会轻易放弃事情发生后和刚刚经历了事情的人物聊几句他当时的心情。
事实上在紧张激烈的时刻,一个好的纪录片导演往往采取冷静和理性的观察态度,不要干扰现场,更不是用直接介入的方式,而是用镜头完整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和人物的生动状态,捕捉事件过程人性流露出的光辉时刻。那个时候,过程、场景、状态里所蕴含的信息远远超越了一个新闻事件里所能获得的单一信息。我们所说的纪录片的人物采访往往更多是在一种相对理性、安全和平静的情况下进行,同时要把新闻采访式的那种你问我答的采访状态,变成一种讲述或者聊天的状态。
在轻松自然的聊天状态下,首先肯定要让你的人物能够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情讲出真实的信息,或复述出事件的过程。但是我们并不拒绝在采访人物时获得某种情感外溢的效果,谋求人物更坦诚和自然的情感流露,因为那样的确会让你镜头里的内容更生动。我们要防止的是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煽情而煽情,这个时候你获得的一切其实都是不真实的,它会让你的镜头显得低级而做作,更像是对你的拍摄对象进行人际剥削和情感消费。
应该这么说,所有事后的采访都是一种回忆,那么我们的采访所要获得的信息,一是关于事实的回忆,二是关于情感的回忆,但无论了解事实还是获取情感都是为了深入人性。我们的采访只有一个目标:让你的采访对象在镜头面前尽量把人性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因此,你固然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判断对方信息的真实性,更要用你的坦诚来换取对方的坦诚,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关系可能才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如果说有什么必要的采访技巧可言,那就是尽可能让你的拍摄对象放松,因为真实、坦诚、放松、自然的状态是人物接受采访时最好的状态。
第一,你要善于开启话题,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第二,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对方的话语、捕捉有效的信息和引导对方的话题。关于这两点,后面会在关于采访话题的设计上更详细地讨论,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仍然是如何获得人物最好的采访状态。
如果你遇上的是一个“人来疯”式的采访对象,面对镜头会滔滔不绝,那你要考虑的反而可能是如何保持他对于镜头的新鲜感和状态的持续饱满。但是我们更多时候遇上的几种情况是:第一,人物对镜头有恐惧,不面对摄影机的时候,他会轻松侃谈,一旦开机录制,人物就会紧张失语;第二,人物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他(她)不愿意跟你说出太交心的话,所以会有意识地建立心理防线;第三,人物本身就不够自信,而你的镜头出现后显然加剧了这个情况,所以无论你如何去启发引导,都无法让对方正常地说话。(www.xing528.com)
遇上第一种情况,我们通常使用的方式是通过持续地跟拍,和拍摄对象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对方逐步适应镜头的存在,这是许多纪录片导演都会采取的常规策略,它也许能解决问题,也许反而因为时间太久会让对方厌烦,但都不可避免要耗费时间成本。有一个小策略就是说服对方接受你的采访请求后,选好你的拍摄环境,布置好采访拍摄的现场,双方已经落座,你和你的摄影师打个配合。你告诉对方,你的摄影师还在调试机器,所以先聊点儿别的,但其实摄影师已经开启了录制,这样你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了访谈,往往人物的状态能够自然很多。这种感觉也许会比较像偷拍,毕竟会存在伦理问题,所以在中间休息或切换话题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对方:“其实刚才我们已经开始录制了,我觉得您说得特别好!我们就不用再录制第二遍了。”
遇上第二种情况,并没有太多捷径可走,就是尽量和你的拍摄对象成为朋友,可以平等、开放和真诚地交流。即使你们不能够成为朋友,你也要让对方知道你拍摄和采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并不存在伤害对方的动机,从而获得对方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是,不要表现出太强烈的意图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听取对方的要求,并且尽量尊重对方的意见。如果对方不愿意谈某方面的内容,而你必须要获得某方面的内容,那就要真诚和平等地说服对方,给出一个他可以接受的理由。总之,不要简单地将你们的关系理解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采访的前提还是应该建立人和人之间真诚平等的信任关系。
遇上第三种情况,诚恳地鼓励显然是有必要的,但是泛泛地鼓励未必能立刻产生效果,你可以通过聊天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也可以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总之让他忘记这是在拍摄。
举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留守儿童,他当时才上小学二年级,他显然是在一个缺乏交流和成年人关爱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我们想尽了办法都无法“撬开”他的嘴巴。这个时候发现他家里的墙上贴着许多他作文获奖的奖状,于是向他的老师要来了他的作文本。他的作文本里写了他去上海旅游的经历,以及他特别喜欢的一条小金鱼。这是一个有点悲伤的故事,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去过上海,也从来没有养过一条小金鱼。在第二天的采访现场,我们准备了一个鱼缸,里面有三条买来的小金鱼。我们撤下了现场所有的大人,只留下了一位摄影师,然后请一位记者小姐姐和他一起喂小金鱼。他们就这样在玩耍中开始了采访,聊了小金鱼,聊了他想象中的上海,聊了他的作文以及他非常想念的父亲和母亲。
面对一个儿童,通过对现场的耐心观察,还是容易找到他的兴趣点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因为紧张而拒绝开口或无法开口的大人。前面说到过,那种因为自卑而羞于表达的人,个性自闭而沉默寡言的人,这都属于采访者的陷阱,在选择人物的时候要尽量避开。至于完全拒绝开口的人,除非他们是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否则也不在拍摄和采访的考虑之列。我所说的第三种情况,指的是那种已经同意了接受采访和拍摄的人,但是他无法克服自身的自卑和恐惧。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个办法就是让人物边做熟悉的事情边接受采访,因为他的注意力会转移到他做的事情上,我们的聊天也是从他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他熟悉的事情开始。这个时候可能来不及布置采访现场,也来不及选取理想的环境,但能够让人物开口说话就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的拍摄也只能跟随人物的行动来进行。首先要让人物接受你的存在,愿意边做事边和你交流,其次就需要摄影师这个时候能够悄无声息地在现场找到那个合适的拍摄位置。
还有一点不要忘记,千万不要像一个记者那样去正襟危坐地提问题,你自己首先要放松下来,就像朋友聊天一样,并且有一种亲切和诚恳的态度……因为,你的状态会直接决定对方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