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在拍摄纪录短片时选择合适环境

如何在拍摄纪录短片时选择合适环境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地点也许会出现嘈杂混乱等情况,那就要选择相对安静的时间点,等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再做采访。[3]其实选择在哪里采访主要取决于你的采访对象、你的叙事需要以及你的设备条件。许多“纪录短片”要靠自述式的采访来完成主要叙事,那就一定要找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来,慢慢深入交流。

如何在拍摄纪录短片时选择合适环境

第一步要考虑的事情,为我们的人物采访选取一个适宜拍摄和交谈的地方,选取合适的地点本身就是采访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那么都有哪些环境因素是应该着重考虑的呢?

第一,安静的环境和光线好的环境。你首先要在采访的环境附近考察一下,确认附近没有喧哗的杂音,然后再用机器试录和回放一下,判断收声是否干净。安静的环境显然是从录音角度考虑的,其实也是便于谈话双方静下心来进行深度交流。选择光线好的环境则是从拍摄的角度考虑,因为视频采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通过镜头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他的肢体行为,所以人物面部及上半身保持明亮很重要。

第二,能够使拍摄对象感到自如放松的环境。采访刚开始最难的事情就是获取对方的信任,所以最好找人物熟悉的环境,例如家里、宿舍、办公室或者经常待的地方,能够让拍摄对象相对容易放松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也有些人喜欢公园、咖啡厅等地方,公共空间的问题一是容易吵闹,二是容易让人分散注意力。因此,相对私密一些的空间更利于做主要人物的专访,或者就是在公共空间里也要找相对独立的场所,或选择人少的时候做采访,避免被人打断或打扰。

第三,能够有力地衬托出拍摄对象现实处境的环境。这是我们做人物采访时的常规选择,就是在能够展示人物身份、职业、生活状态、工作特点的环境里采访,人物背景中的有效信息也能够成为对于人物的佐证。例如,采访老师可以选择教室,采访学生可以选择宿舍、图书馆或者操场,采访企业主或管理者可以在他的办公室,采访演员可以在他的练功房或者剧场,采访手工匠人在能够展示对方技艺特点的地方。这些地点也许会出现嘈杂混乱等情况,那就要选择相对安静的时间点,等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再做采访。要注意采访时人物状态的合理性,例如采访一位消防员,救火现场的确是他工作的场所,在他刚刚结束救火工作的时候,请他说几句肯定会颇有现场感,但是你有可能干扰了他的工作。因此,那种新闻现场感很强的地方,主要是做人物行为过程的跟拍记录就好了,即使有可能采访也只适合做最简单、最短促的交流。等主要人物的一切工作结束后,可以回到人物的办公室再坐下深聊。

第四,有利于表达主题烘托人物的地方。采访某些人物的时候,发现他熟悉的环境未必合适或者未必满足采访条件,那就要根据你的主题重新进行设计了。只要环境和主题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突出你的人物特点和你想表达的思想,就可以考虑。例如,采访一位画家也许可以在某个艺术展览厅;采访上海已经被拆迁的老里弄原居民可以找类似的社区环境;采访某位英雄人物可以选择有标志性或象征性景观的场所。有时候选择背景未必一定要很写实,能够象征人物性格的绿植、花朵、艺术品老照片或者山川景物、城市景观都可以成为人物的背景。除非是追求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采访人物的背景千万不要是一堵大白墙,背景里信息太多固然不好,但是完全没有信息则意味着你是在把你的人物做完全抽象化的处理。

第五,能够激发人物真挚感情的环境。在采访和人物相关历史故事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和人物一起回到历史发生的地方,例如他的故居、工作过的单位、读书时的学校恋爱约会时的咖啡厅等。那里的一些场所和存活的细节能够具体地勾起拍摄对象的某段回忆,或引发他的某种情感,也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这种采访的意义还在于,能够让人物自身的讲述和曾经的历史场所互为佐证。这种时候不一定要让人物坐着,让人物边走边说或者站着介绍都可以带来一种进入历史现场的感觉。当然,未必只是做历史主题的时候需要这样做,我们在深入了解人物后,有时能预见未来会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可能性,也可以在不违背真实逻辑的基础上做一些调度和安排,但是要选准时机和地点。在下文我们举了《沙登高中枪击案》的例子,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参考。(www.xing528.com)

第六,某些特殊环境下的采访。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有时候,我会建议学生在火车轮船或远途大巴车上采访自己的拍摄对象,车窗外流动的景物和车窗内相对凝滞的空间,能赋予镜头更丰富的信息量;而人物乘坐火车时的状态,非常利于交流。因为旅途的终点不外乎两个地方——故乡或远方;火车会让你的心情慢慢发酵、转化、沉淀,甚至让“未来不可期”或“近乡情更怯”等情绪自然释放。

多聊一点关于时间感的问题。“现代化”的标志性特点之一就是“发明”了时间——确切地说,是我们现代的时间感受。和飞机相比,火车、轮船、大巴车这些交通工具会引发我们对于外界的丰富感受,并非因其相对慢,而恰恰因为有具体清晰的窗外坐标,你能够真切感受到时空快进,就像突然调整了电影播放的速度。也正因为时空的快进,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存在着的“时间”。原有的心理时间和看到的窗外时间产生了微妙的张力,叠加上对于旅途终点的某种期待、恐惧或慌乱,加强了个体心灵的失序感,所以会颠覆你内心世界原有的平衡,所以你可能会觉得需要聊天——这个时候,也许正是打开人物心灵之门的绝佳时机。[3]

其实选择在哪里采访主要取决于你的采访对象、你的叙事需要以及你的设备条件。许多“纪录短片”要靠自述式的采访来完成主要叙事,那就一定要找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来,慢慢深入交流。但也有很多纪录片追求纪实效果,未必要正襟危坐,而是跟随被拍摄对象,他们怎么样状态自然就怎么来。如果你收声足够干净,采访对象又有表达欲,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没什么距离感,那么持续地跟拍和见缝插针地交流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然不得不提醒的是,纯纪实性的拍摄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在你完全没有导演意识和不懂镜头语法的时候,还是应该按部就班地拍摄几部“纪录短片”作为影像叙事的基础训练。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环境并非就等于背景。做那种正襟危坐的人物专访时,一般的“短纪录片”会让人物和背景保持一定的距离,将镜头主要聚焦在人物的脸上,保持大光圈的虚化背景状态,将人物主体和复杂的环境分离开来。这样会让镜头里的主体鲜明、画面干净,背景成为一种被“虚化”的存在,同时又能隐隐约约看到某些轮廓和信息。但是有些时候,人物生活的空间狭小,无法拉开人物和背景的距离;或者是你要追求一种纪实的效果,想展示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也可以使用景深镜头,把人物放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来进行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