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要迫不及待地启动你的拍摄和采访了,你雄心勃勃地鼓励着自己的团队,似乎是要创作一部“大片”,但也许只是创作一部两三分钟的短视频,不过复杂的准备工作仍然一项都不能少。
这一节的内容是关于拍摄前的一些经验分享和各种烦琐的提醒,拍摄纪录片真的是一个特别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儿。
你的拍摄计划里必须要涵盖的内容:
(1)拍摄的时间周期表。经过和拍摄对象协商一致后,你打算在哪些时间段里拍摄哪些内容:需要摆拍或调度的段落、需要跟踪拍摄对方某个事件的段落,以及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进行采访和拍摄。
(2)各个场景段落的基本内容或分镜头脚本。如需对方配合你的大量拍摄,可以撰写分镜头脚本。如果自己心里对分镜已经有了基本概念,那就主要写下分场景拍摄的内容,根据现场情况再及时做出调整。
(3)采访提纲。采访提纲主要是提醒你会采访哪些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主要的采访方向和不可遗漏的细节,但是切记不要按图索骥地去采访,更不要完全按照你写下来的问题去提问,采访的价值就在于有足够的开放性。
(4)自述脚本。自述脚本是近年来大部分“短纪录片”会采取的方式,就是写好请对方自述的主要内容,然后请拍摄对象按剧本念或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说。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拍摄周期较短的情况下,能获得你想获得的内容,将采访内容变得更可控。缺陷是导致被采访对象的状态不够自然,更要命的是会让你获得的内容变成你自己封闭性的自说自话,从而失去最有意思的东西。
重要提醒:
(1)一定要做好小组分工,并且责任明确。谁负责质量和进度把控,谁负责协调联络,谁负责设备保管,谁负责拍摄,谁负责人物采访,谁负责后期剪辑和制作……而在拍摄现场一定要明确的是有几个拍摄机位、都由谁掌机、哪个机位主要录音、谁负责灯光照明、谁负责提问题。
(2)不要封闭心态。在拍摄过程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拍摄内容或者新的采访方向,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跟进和调整。其实往往到了拍摄现场,继续和拍摄对象深入交流,才会意识到和开始预想的计划有差异,有时候甚至连拍摄的人物都会出现更优的选择,那你就要在工作的间隙和组员们讨论评估了。记住要小组私下讨论,慎重决策,不能影响拍摄对象的状态,尤其是不要伤及人物配合你工作的积极性。
(3)第一轮短片的练习要求尽量上三脚架拍摄。这是电视台老记者经常会提醒初学者的重要经验。初学者刚刚开始亲自掌机拍摄的时候,最容易慌乱、浮躁和无所适从。那么,一定要少使用“推、拉、摇、移”等尚不熟悉或者无法把握的镜头语言,多使用三脚架和固定镜头拍摄。因为架上拍摄代表的是一种冷静观察的视角,也会让你的镜头更平稳,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更利于训练自己最初的构图感觉。
(4)把声音录制好。主体人物的声音和环境里的声音都要录制好,声音的基本标准是清晰、干净、大小适中。没有声音的画面就失去了纪实性视频拍摄的味道。声音意味着信息,也意味着状态,有时候声音甚至比画面都重要,有了同期声的画面才是鲜活生动的,才有所谓的“现场感”。
(5)在拍摄过程中就要构思设计如何开头和结尾的问题。许多工作不要等到剪辑台上才开始做,拍摄前和拍摄的时候就要想了。准备用哪个镜头做短片的开场?准备用什么画面做结尾?开篇的时候,准备让你的主要人物以什么样的方式亮相?
(6)做好场记。场记内容应该包括拍摄的时间、人物、场景内容,甚至小到有哪些景别、具体镜头的内容和时长,以及采访的录音内容和现场的同期声内容。有心的导演甚至会把人物当时的状态和有意思的场记内容特意标注下来,以利于后期剪辑。纪录短片拍摄的素材量一般会比剧情类或虚构类短片的素材量大很多,所以最好在每天拍摄完成后就做场记。每天做场记本身也是一个熟悉已拍摄完成的素材和梳理自我思路的过程,你要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有哪些内容没有拍好或者有什么重要的遗漏,可以在后面安排补拍。
上述“重要提醒”的内容会在下一章节关于拍摄与采访的段落进一步展开介绍,但是在这里做一个预先说明,其实是供导演给摄制团队各个职责的工作人员要做的提示。拍摄团队包括导演、记者、摄影师、录音师、灯光师、导演助理等,任何一场拍摄都需要团队提前达成某些默契和共识。
田野工作的物品清单:
(1)记者证、学生证、身份证或介绍信。你需要随身带好这些证件以备某些机构的查验,以及随时证明自己的身份。如果不是职业记者,那么必要的时候只有出示了相关证件,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与拍摄许可。
(2)服装。轻松舒适耐用为主,最好是运动服或者是在户外运动专柜购买的服装。冬天的穿着难免臃肿,但是以不妨碍野外工作的便利性为宜。夏天也要穿长衣长裤,避免长时间的日晒雨淋,更要防止蚊虫叮咬和各种擦伤。佩戴有帽檐的帽子能够遮挡阳光,并且在光线强烈的时候帮助你看清楚寻像器里的画面。如果有出境记者,最好根据实际采访情况和为某些正式场合准备服装,例如职业装、西服、工作服等。切记不要穿高跟鞋、超短裙和超短裤,这不仅会让你行动不便,而且会带来意外伤害。你在拍摄期间有可能要走崎岖不平的道路,某些时间紧张的时刻还有可能要持机奔跑,所以安全、方便、舒适、有防护性的穿着永远是首先要考虑的。(www.xing528.com)
(3)雨具。自己穿的雨衣和遮挡设备的雨伞。外面拍片,阴晴不定,遇上不好的天气是大概率事件;除了关注天气预报,还是要做好防护准备。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更要谨记,设备比人更重要,人可以淋雨,设备不能淋雨。
(4)采访本和笔。写下拍摄对象的联系方式、你的拍摄计划和采访提纲,在采访的时候还可以随手记下对方说话的要点和让你印象深刻的段落。因为打印好的文件容易丢,还不容易做出及时调整,一个手写的采访本可以随时记下与拍摄相关的重要内容,包括你的新发现、新问题、新想法和奇妙创意。当然,采访本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便于寻找。
(5)临时药品。藿香正气液(在酷暑天户外作业,早晚一支,防止中暑)、蚊不叮、防晒霜、晕车药、创可贴。我们的经验是备一个常用药囊,不定期更新药品,遇上拍摄任务就直接放进背包里拿走。
(6)联络工具和交通工具。手机、对讲机(小组分头作业时使用,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山区就无比重要)、公交卡、零钱,并且在手机里下载好地图和打车软件。如果是要前往城市文明无法抵达的荒郊野外,那最好找个司机自驾随行,或者留两个出租车司机的电话。
(7)饮用水和零食。拍摄期间的餐饮时间不规律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最好有所准备。夏天出门在外还要注意饮水的安全,所以最好自带饮用水。另外要提醒摄影师和录音师等工作人员,饮用水量要适度,避免经常上厕所影响了拍摄进度。
(8)钱。出门就意味着会产生花费,剧组的交通、餐饮、住宿都需要钱,有些地方是不能手机支付的,那就要备好银行卡和现金。
摄录设备的检查:
(1)检查你的相机或摄影机。变焦功能、焦点的虚实、光圈、色温、白平衡,以及寻像器(监视器)是否正常。正式开拍前最好在现场环境中试录一段,然后回看一下效果,确定录制没有问题。某些时候,录制效果是需要仔细确认的,因为机器的效果未必和你的肉眼感觉一致。
(2)检查摄录设备的声道和外置话筒。专业广播级的摄像机或摄影机往往至少有两个声道(CH-1和CH-2)你要区分好两个声道的功能,外置话筒(胸麦或指向麦)录制主体(采访)的声音,本机话筒录制的是环境声。一定要给自己配个耳机,随时能够监听录制的声音。正式开拍前同样要试录一下,然后回放,检查录制效果。
(3)检查你的磁带或录制卡。磁带或者卡还有多少容量?根据素材质量和卡的容量判断一下还能录制多久?最好带上备用磁带或录制卡,有时候还要带上笔记本电脑,在拍摄的间隙把素材转出来备份。万一空间不够,还能把素材转出来以腾出空间。一般不建议轻易洗掉拍摄的素材,因为没有做好备份的情况下会出现各种意外,那就是白白浪费了团队辛苦的拍摄工作。而且保留原始素材便于你给磁带或者卡做场景或时码的标记。
(4)检查电池。检查电池是否充满了电,预计电量能够录制的时间,准备好备用电池。负责设备保管的组员还要记着带上充电设备,在合适的时候给电池充电。
(5)检查三脚架或其他稳拍设备。包括对三脚架稳定性的检查、云台的牢固性,以及转动是否足够灵活方便。初学者有时候容易出现摔设备的情况,往往都和三脚架使用不当,导致设备失去重心而脱手有关。
(6)是否需要特殊设备。这个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衡量,其一是有没有拍摄的需求,其二是自己的预算和技术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初学者使用复杂的特殊设备,这会让你把注意力分散到设备的使用上,因此失去对核心内容的关注,而且有可能在拍摄的现场手忙脚乱。
最后一点提醒是从导演到团队都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并且养成集体守时的习惯。如果和你的拍摄对象约好了时间,最好提前一个小时到达拍摄现场,可以在现场再次勘验拍摄环境,调试和检查自己的设备,做好灯光、录音等准备工作。
如果是小组集体作业,就更要算好路上堵车耗费的时间,并约好一起出发的时间。上述烦琐的准备工作会让初学者有操不完的心,因此有时导演和团队在出发之后才发现,也许漏掉了某一个不太喜欢说话的组员。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