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短片创作指南:掌握导演意识,选题策划的重要步骤

纪录短片创作指南:掌握导演意识,选题策划的重要步骤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创作者来说,虽然纪录短片创作的妙趣就在于一直有惊喜、意外和各种不可控的事情发生,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到每一个步骤都尽量可控,这也可以称为“导演意识”之一。他们需要的是“纪录短片”的学习,和理解什么是“导演意识”。在动笔撰写选题策划书之前,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与拍摄选题的当事人尽早取得联系,并取得明确的拍摄许可和初步了解对方的工作生活情况。

纪录短片创作指南:掌握导演意识,选题策划的重要步骤

为什么要写这份选题策划书?

唔……因为要交课上作业?因为要围绕策划书来做拍摄预算?因为要模仿电视台或其他视频制作机构的报题制度?

文字工作的真正的意义是通过写选题策划书,深入地思考和整理你的拍摄采访计划,对你要拍摄的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于创作者来说,虽然纪录短片创作的妙趣就在于一直有惊喜、意外和各种不可控的事情发生,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到每一个步骤都尽量可控,这也可以称为“导演意识”之一。在你练习过短视频片段的拍摄之后,我们要让自己的创作转入所谓更专业的轨道,那就更需要思维方式的训练。而一种奇妙的想法,它在你的大脑里产生的时候是气体,说出来是液体,落在纸上才是固体,说和写都代表你对信息的整合和对选题的理性思考。

如果给大学新闻专业和广电专业二、三年级学生的定位是短纪录片的初级学习者,那么就要求他们已经能够掌握拍摄设备和剪辑软件的主要操作技术,也了解影视创作的基本术语。他们曾经拍摄过视频片段,甚至可能制作过新闻短片或者其他类型的短视频。他们需要的是“纪录短片”的学习,和理解什么是“导演意识”。那么从导演全权负责的角度出发,这些大学二、三年级的年轻导演撰写的选题策划书应该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摄制小组的人数

摄制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

摄制小组所拥有的拍摄设备和社会资源

选题和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

短片的主题立意

短片的拍摄方式

短片的影像风格

短片的叙事线索

前期采访和拍摄预计的时点和周期

拍摄场景的计划

人物采访的提纲

后期剪辑制作周期

成片的预计时长

以上罗列的十三个方面内容,从执行角度来看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但是却涉及整个创作执行层面的基本要点,这是一名短片导演或者一个团队的核心创作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例如摄制小组的人数。如果是一个人独立创作就不会存在团队内部出现矛盾冲突的问题,不过一个人完成一切工作还是会有难度。假如是小组集体作业,在开始无法明确谁能担任导演的情况下,每组2~3人,不宜超过4个人;因为缺乏具有权威性的创作核心,人一多就容易吵架和怠工,或出现忙闲不均的情况,损耗每一位创作者的积极性。如果开始创作之前就明确了谁是导演,也可以由导演自己来召集熟悉和信任的人组建团队,人数多少由导演来决定。但是仍然不建议人数太多,因为这种纪实性的拍摄,片场的人数一多会干扰被拍摄者的状态,甚至影响影片的呈现效果。

例如摄制小组的分工问题。谁负责整体的质量和进度把控,谁负责文案撰写、谁负责前期联络、谁负责设备保管、谁负责掌机拍摄、谁负责人物采访、谁负责后期剪辑和制作……这里面有创作性的工作,有技术性的工作,有需要与人沟通的工作,还有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一旦责任没有落实到人就会推诿扯皮,影响拍摄进度;而不经意的细节疏忽都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个规模很小的团队也需要创作的核心人物,那就是导演。同样,一个看起来没什么叙事难度的短视频,任何创作环节都不能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拍摄设备能决定作品的呈现形态和所谓的专业化程度,但未必百分之百地决定你的艺术水准;掌握的社会资源却能决定你的拍摄和采访能否进行下去,或者持续地进行下去。

选题和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无比重要。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明确选题,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美食烹饪、工艺品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筑故事、家族历史、人物专题、新闻事件、宠物趣事……那就要开始做功课了。你要先搜集和选题及人物相关的文字资料,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历史、文化、现状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这种看似漫无边际的资料搜集工作,一是不会让你在以后的创作中犯低级的知识性错误,二是也许能够给你更多的创作角度。然后要搜集图片和视频资料,我们不仅是要从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里了解重要的历史或信息,更重要的是研究和主题内容接近的类型短片,研究它们的镜头语言、叙事风格、技术特色,人物采访的构图、背景、环境、机位,以及问题的切入点。

研究之后要思考,哪些方面是可以借鉴的,哪些又是我们能够有所创新的?接下来就是关于短片创作的主题立意、拍摄方式、影像风格、叙事线索等方面的问题了,这些已经在前面的章节进行过论述。在动笔撰写选题策划书之前,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与拍摄选题的当事人尽早取得联系,并取得明确的拍摄许可和初步了解对方的工作生活情况。不是所有人会愿意配合你的拍摄,知晓对方的态度和协调好时间行程安排,才能让你的拍摄计划不至于变成一个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然后就是制订场景拍摄的计划和撰写人物采访的提纲了。

你还不用急着撰写分镜头脚本,但是可以琢磨一下都需要拍摄选题的哪些场景,如果是要拍摄一个手工艺人,你除了要拍摄他工作的场景,是否还要拍摄他的家庭生活、他在工作之外的娱乐、他参加的朋友聚会、他在街头的售卖……这些场景未必要面面俱到,但是要和你的主题相关或者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这是一种大的场景分类。其实他制作一件工艺品的过程,根据工序的多少又可以分解为许多小场景,你要琢磨在什么环境下完成拍摄效果更好。

采访人物,这是我们本书的重点,后面也会有详细的讨论,但是刚开始你不妨做一些方向性思考,可能会从哪几个方面采访人物。还是以手工艺人为例,是否需要他详细介绍他的工艺流程,他的作品特点,小到一件作品的设计构思,大到他投入创作的原初动机。还有他的个人命运故事,他在这座城市里的生活状态,有哪些让你好奇或者印象深刻?还有他的家人、他上一代的传承人、他的故乡、他的朋友、他的客户……这些信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当然,全面掌握信息的过程固然必不可少,你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是你采访的重点?以及哪里能挖掘到与众不同或意料不到的答案?

关于后期剪辑制作周期的问题,其实只是让你根据自身需求控制好时间周期和设备成本。后期剪辑相当于二次创作,有太多化腐朽为神奇的案例。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建议你给自己的时间宽裕一些,可以适当“磨磨”片子,多制订几套方案,找找不同的剪辑可能性。(www.xing528.com)

预计成片的时长,则是让你学会反推自己拍摄的素材量和有效素材量,并且学习把握用不同时长的片子讲述不同类型的故事。但还是那句老话,短未必就意味着简单,短片一样能把故事演绎得很好看。最初的短片时长建议控制在五分钟以内,以2~4分钟为宜,所以你就要想:如何用这么短的篇幅来完成起承转合的叙事呢?

纪录短片的初学者在完成了一到两年的训练,能够掌握纪实性短视频创作基本的镜头语言和叙事语法。他们一般有了一定的阅片量,拍摄过5个以上的短片,对于影像美学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初步认知,同时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能够用独立思考的批判性眼光看待社会问题,表达欲也更强烈。

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向更长篇幅和更有深度的纪录片创作靠近了,在开启新的创作之前,同样需要他们递交选题策划书,那么他们的选题策划书如何撰写呢?这里重点强调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如果拍摄的是5~10分钟的纪录短片或者5分钟以内的影像诗,就要重新考虑素材量、叙事节奏和影片结构等问题。

其二,因为创作的方式更多元,拍摄的内容更丰富,探寻的主题更深刻,就意味着拍摄周期会变长,所以要和被拍摄对象沟通好时间问题,并且安排好自己的创作周期。

其三,选题计划书必须在现场实地采访后提交。首先是要征得被拍摄一方的拍摄许可,因为拍纪录片意味着会有一个相对长的周期,有可能会影响到对方的生活;其次是进行了初步的采访,才能够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和能拍什么。

其四,要对拍摄的主体内容或主要人物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判断,并且做更详尽和生动的描述。如果是要拍摄人物,就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现实处境,并掌握年龄、职业、身份、社会关系等资料;如果是要跟拍事件过程,则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果是要还原历史,就要全面掌握历史的相关信息和知识。

其五,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背景还要深度挖掘。所谓背景,从横向的角度说就是人物所处的社会关系;从纵向的角度说就是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及时代风貌;除此之外就是人物所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背景。

在掌握了上述信息之后,就要另外撰写一个导演阐述来呈现你的思考,而导演阐述主要是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拍?”“拍什么?”和“怎么拍?”

为什么拍?

这是一个看起来由观众或老师问导演的问题,但其实是自己要问自己的问题。

是仅仅要完成老师的课堂作业?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某个独特的人或某个新闻事件的好奇心?也许是想对自己的父母和家族有更深入的观察了解?也许是希望帮助弱势群体的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是探求某件事情背后的原因?也许是消除大众对某些人某些事的错误认知?也许是还原被遮蔽的历史真相?也许是要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做出努力?也许是有某种更强大的使命感在驱使着你?也许仅仅是为了通过观察“他者”来了解你自己?

为什么拍?理由可以是很个人化的,也可以是很宏大的,任何理由都一样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它是否足以构成你拍摄纪录片的内在动力。我们经常会举“家族史”这种选题的例子,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也并不了解自己家族的过去,在我们之上的两到三代人是如何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他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波折,又碰上了什么样的人生机遇?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精彩或者平凡的一生,并且如何与时代产生呼应关系?他们如何理解爱情并且建立家庭?他们对后代和对国家有什么样的人生期许?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纪录片的价值有时候就在于记录灰尘一样的普通人的历史,而通过了解你的先辈和长辈,其实就是了解历史、了解时代和了解你自己。这样的工作并非只有纪录片工作者在做,其实剧情片的导演们也一直做。

美国福克斯的著名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讲述的就是类似的故事,当主人公试图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遇到家族阻力时,才意识到原因埋藏在被遗忘的家族历史里。于是他想尽了一切办法,穷尽所有可能,也要搞清楚自己的先辈是什么样的人。这构成了他行动起来的动机,也成为推动故事前进的主要动力。

创作纪录片是一件非常辛苦和艰难的事情,只有想清楚了为什么拍才能让你坚持下去;也只有知道为什么拍,才能明白自己要去拍什么。

拍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你关注的点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个来思考你要拍什么?结合现实的情况,还要去判断你有可能拍到什么?

纪录片和剧情片不同,不是你在剧本里构想拍什么就能拍到什么,现实生活有现实生活自身的运转和发展逻辑,许多时候你要靠观察和等待来获取新的素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对现实无所作为,你可以在你的纪录片里选择你自己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同样是拍摄美食题材的纪录片,你可以专注于呈现食物本身的烹饪过程并展现美食的美好,也可以着重分析美食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你也可以关注美食缔造者——厨师的个人性格与他的社会关系,通过美食让观众领会到一种真正的匠人精神,比如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你还可以以美食为切入口,去展示社会生态、市井万象,比如说特别富有烟火气的纪录片《人生一串》。

美食是关注度最高的一类纪录片,因为它的题材触及人类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生活需求,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不过美食题材的纪录片也容易为我们构筑一个生活的假象,甚至成为一种神话般的叙事。我们对于这种题材的过度推崇,正好折射出社会普遍的心灵维度仍然停留在物欲,以及热衷于将物欲神化的层面。

真正有理想追求的纪录片工作者还是会将目光投射到当下的现实生活,记录历史转型期的个体命运和人物心灵,直面世界真相和思考社会问题。他们不愿意继续泛泛地重复那种生活表象的内容,而是希望深入下去,为我们揭开那些看不到的隐秘角落,或者在等待中让看似琐碎的现实素材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拍摄和记录一段时间的流逝。

有人会热衷于拍摄视觉的刺激,有人会对拍摄“问题”感兴趣,有人关注的是拍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有人只是要记录作用于肉体的时间,而你要拍什么又会决定你怎么拍。

怎么拍?

我们一般容易从纯技术或者完全工具理性的层面来理解“怎么拍”,似乎它仅仅是指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设备,以及拍摄的手段和方式。其实“怎么拍”不仅仅是个“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个“认识论”的问题,“怎么拍”会决定你获得不同的问题答案和呈现效果。

你如果写好分镜头脚本,征得拍摄对象的配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拍摄,能保证镜头的稳定与美感,但是往往也就只能获得你提前构想的内容,而会忽略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更深层的意义。你也可以冷静地观察和记录生活,在等待和跟拍中捕捉你想要的东西,但是这往往要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付出昂贵的时间成本,虽然我们认为这是值得的。你可以借助访谈在有限时间内打开人物的心门,获取他的心灵感受和他所经历的人生故事。你也可以采取巧妙的干预和调度,引导或者促进事件的发展,获取戏剧性的场景。你还可以让“自我”成为“他者”,在一种深度体验中建立对事物的认知。今天的很多纪录片导演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有意识地置换主体和客体的角色,然后记录自身对外界做出的反应。

创作纪录片的过程让我们明白“创作”本身并非只有写好剧本再安排团队来“扮演”这一种方式,我们有更丰富的手段与你的拍摄人物深度互动。提出“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这三个问题,并非是让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把答案准确无误地体现在你的导演阐述和你的选题策划书里,而是希望这三个问题会贯穿你创作一部纪录片的始终,我们作为创作者还是通过持续地追问和对自我的发问,才能建立起更深刻、更辽阔的“导演意识”。

“创作”和“生产”之间的最大区别或许就在于不应该有标准答案,我们列举的仍然只是可能性,但最终每个个体在创作过程中都会获取自身的体验积累,这才是谁都无法拿走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