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短片创作《修古书的人》展现年轻修书人的执着与感悟

纪录短片创作《修古书的人》展现年轻修书人的执着与感悟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是简单介绍天一阁,然后是展现年轻修书人的工作状态,通过年轻修书人的自述介绍他的修书经历和感悟。影片很宁静,只有三分多钟,并没有强烈的冲突场面,但是古老的典籍和年轻的面孔、寂寥的生活和执着的信念形成了微妙的戏剧张力,能够让人产生微微的心灵触动,这和导演的一系列设计是分不开的。《天梯上的孩子》和《修古书的人》这两部作品,非常适合放在一起做对比式的影像学习。

纪录短片创作《修古书的人》展现年轻修书人的执着与感悟

这部短片拍摄的是中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在天一阁里有一群人从事着一种有趣的职业,就是古籍修复。这项工作虽然有价值,但是工作状态寂寞单调、枯燥重复。该影片的导演颇具匠心,没有按照寻常想象,选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作为主要人物,而是选了一个年轻人。通过这位普通工作人员的(旁白)自述,展示了一种甘于淡泊的匠人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部短片从形式上而言更接近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专题片,内容结构非常简单。首先是简单介绍天一阁,然后是展现年轻修书人的工作状态,通过年轻修书人的自述介绍他的修书经历和感悟。随后镜头一转,进入到他的生活,才知道他的月薪只有两千块钱,而且还没有编制;但是这位年轻人甘之如饴,仍然沉湎于他热爱的古书修复工作——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信念

影片很宁静,只有三分多钟,并没有强烈的冲突场面,但是古老的典籍和年轻的面孔、寂寥的生活和执着的信念形成了微妙的戏剧张力,能够让人产生微微的心灵触动,这和导演的一系列设计是分不开的。

在拍摄上,该片基本采取了专题片或广告片分镜头摆拍模式。因为修复古籍是个很静态的过程,所以多次设计了移动镜头,借助光影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时光感。另外就是运用特写镜头,捕捉人物表情,放大局部信息,让我们看到温暖、细腻的生活细节。这同样是一部主题、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的短片作品,虽然创作形式上更像是一部专题片或广告片。

《天梯上的孩子》和《修古书的人》这两部作品,非常适合放在一起做对比式的影像学习

前者的叙事主线是导演自身的冒险经历(动态),走近大凉山孩子们的生活(探求事实真相)采取纪实性的跟拍,调性偏向冷峻,追求真实的空气感,从而展示一种与大自然的恶劣环境相抗争的勇敢气质。

后者的叙事主线是被拍摄对象的心灵自述(静态),走进古籍修复者的心灵(挖掘心灵真相)采取分镜式的摆拍,调性偏向温暖,追求细腻的剧场感,从而展示一种坚守传统、甘于寂寞的工匠精神。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这两部短片来看,在对比中加深对不同“导演意识”的印象,同时了解导演需要在前期策划阶段做哪些工作:

其一,策划纪录短片的主题立意。从题材上来说,两者有共性,就是都发现生活中的美,挖掘人性中的美,展现身边不知道的美。关注小人物或普通人,以小见大,以点代面,传递温暖、向上、美好的力量。但我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使你有了一个具有正面价值的主题立意,也不意味着一定要采取传统的那种“宏大、高亢、激越”的书写方式。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我们要直面现实中的问题和苦难,展示主人公不得不去克服的困难,事实上只有矛盾、困难和问题才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并且为我们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从这点上来说纪实片和剧情片是一样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故事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就要善于营造戏剧性的冲突,或者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反差。矛盾冲突强烈的戏剧性现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就得从选题的内部挖掘微妙的戏剧张力。无论营造还是发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影片的主题立意。(www.xing528.com)

其二,策划纪录短片的拍摄方式。大的分类来说就是采取纪实性跟拍,还是采取分镜式摆拍,在这两者中做选择。纪实性跟拍就要求你以镜头记录的方式,跟踪拍摄你的主要人物,跟拍事件的整个过程。这种跟拍方式决定了要移动灵活,所以多为手持摄影,影像感觉摇摇晃晃。分镜式摆拍有点像拍剧情片,其实也就是我们此前说的,是基于现实逻辑的“调度”和“安排”。分镜式摆拍往往要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来完成拍摄,多为架上摄影或者要运用特殊设备和辅助设备。分镜式摆拍的内容仍然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即使是“再现”和“调度”也不违背表现的内容本身在生活逻辑上的真实和信息来源上的真实。

其三,策划短纪录片的影像风格。拍摄方式往往就决定了影像风格。例如,镜头的构图是充满纪实特点的不规则感,还是寻求构图精准的平衡感和造型感?镜头的移动特点是摇摇晃晃的手持摄影感,还是静止固定镜头或平稳移动镜头的架上摄影感?然后景别是以保持距离的跟拍,观察式的中全景别为主;还是贴近拍摄对象,捕捉细节的近景和特写为主?画面调性是冷峻、温暖或中性,是有点压抑还是偏向光明?这都代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情绪暗示。建议初学者在阅读完本章后,可以主动去了解两种风格截然的影像叙事——蒙太奇语法和长镜头美学

其四,策划短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纪录长片往往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完成叙事;短纪录片的叙事反而更灵活,可以是一件事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就是人物几个侧面的性格白描,或者几种状态的展示。短纪录片可以利用的叙事方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围绕事件发展过程的叙事场景衔接,这个和纪录长片差不多;另一种是借助于人物采访式的自述,讲述人物自己的故事;还有一种是运用解说词,使用创作者的第三者视角来讲述和连接故事。

近年有些新的创作方式,如真理电影、影像诗、第一人称电影、电影日记,试图打破固有的叙事套路,本书会在最后的章节里展开相关讨论。

涉及纪录短片叙事的问题,还要特别提醒“导演”的是,从一开始就要构思作品本身的段落结构,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用画面和声音语言实现叙事的起承转合等问题。但主要应该考虑的是,每一个段落要说明什么内容,每一个段落和段落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不同的段落如何连接在一起,如何实现叙事的层次递进。

一般来说,叙事结构是进入后期剪辑阶段才重点讨论的问题,但是一位爱思考和有灵性的导演,从一开始就要未雨绸缪。因为只有你思考了这些问题,才会在拍摄的时候注意提醒你的摄影师,要去拍摄具有开始感和结束感的镜头,以及用于不同段落内容之间的过渡镜头。

任何一次短纪录片的创作都是一个前期决定后期的过程,所以我们才要花这么多时间来讨论前期策划和设计的问题。虽然所有设计好的方案有可能在执行过程中根据现实的真实情况被调整或者推翻,但对于每一位初学者而言,我们在思考层面付出的努力都是功不唐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