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短片创作:诗意故事与声音画面,拍摄元素需要考虑什么?

纪录短片创作:诗意故事与声音画面,拍摄元素需要考虑什么?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所有人可能都在反复讲同一个故事。还记得你记忆当中的第一个故事吗?诗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有叙事诗也有非叙事性的诗,但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通常所说的“诗意”。当然,叙事更多的是在一种心理感受的层面上展开,故事却没有发展下去,而是在诗的结尾突然凝固了。但一定要清晰和准确地录下声音,有声音的画面才有真正的“空气感”。当我们第一次拿起相机或者摄影机开始创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哪些元素?

纪录短片创作:诗意故事与声音画面,拍摄元素需要考虑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所有人可能都在反复讲同一个故事。

还记得你记忆当中的第一个故事吗?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这是个催眠的故事,因为它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但它却能够代表所有的故事,不信我给你做个“解剖手术”。

从前(时间)有座山(地点),山里有座庙(地点),庙里有个老和尚(人物)给小和尚(人物)讲故事(事件):从前……

你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要的元素都有,我们所有人都得如此讲故事。当然,这是用语言的方式,我们如果要用视频的方式来讲故事,相同的元素一样不可缺少;而且,这个故事最有趣的是还可以用纪录片的镜头叙事和场景思维再感受一次:

从前有座山(第一镜,交代大环境,用高点俯拍镜头或大全景镜头),

山里有座庙(第二镜,交代小环境,用中全景镜头),

庙里(第三镜,进入故事发生的场景,用中近景镜头)

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交代人物、人物身份和人物关系)

讲故事(展现人物行为,展开故事的叙事):

从前(人物开口说话,画面有了同期声)……

看懂了吗?是不是有了镜头感?记住,大部分叙事性的纪录片都是这样开始的,这也是我们用镜头进入一个场景时的基本叙事语言。如果你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完成从文字向场景的转换,恭喜你的思维实现了从二维向三维的跃迁,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感受下面这首诗里的世界了:

这是十五年前的经历,现在想起,恰似梦景一般。

三日的雨,接着一日的晴。

到处的蛙鸣,野外的绿烟儿蒙蒙腾腾。

远远树上的“知了”声;

近旁草底的“蛐蛐”声;

溪边的流水花浪花浪;

柳叶上的风声辟呖辟呖;

高粱叶上的风声沙喇沙喇;

一组天然的音乐,到人身上,化成一阵浅凉。

野草儿的香,

野花儿的香,

水儿的香,

团团的钻进鼻去,顿觉得此身也在空中荡漾。

这一幅水接天连,晴霭照映的画图里,

只见得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

和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立在河崖堤上,

仿佛这世界是他俩人的模样。

这首诗的名字叫《老头子和小孩子》,发表在20世纪初的一份杂志上,作者傅斯年先生当时还是个年轻人,许多年后他做了北京大学的校长。这首诗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或许就在于他描述了一个无比美好又温馨的场景。诗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有叙事诗也有非叙事性的诗,但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通常所说的“诗意”。这首诗里叙事性的元素非常完备,有时间——十五年前的一个……夏天,而且是雨后的晴天(我们通过场景能够推测);有地点——河崖堤上;有人物——老头子和小孩子(傅斯年的祖父和年少时的傅斯年);有事件——这显然是爷孙俩的一次郊游。当然,叙事更多的是在一种心理感受的层面上展开,故事却没有发展下去,而是在诗的结尾突然凝固了。

这毫无疑问是作者对少年时候的一段回忆,我们更关注的是,为什么他记忆里的一段饱含诗意的场景能让人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是的,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它的声音里有画面,画面里有声音;伴随着声音和画面,还有身体的感受和可以想象出来的味道。作者看起来只是描述记忆中一个夏天的场景,但是娓娓道来的文字里又蕴含着他对祖父的怀念与深情。

你可以像刚才那样,尝试在自己的脑海里把这首诗转换为一幅一幅的镜头画面,当然文字的优势有时候恰恰在于写意,一旦变成画面就写实了,反而束缚了想象力,会折损诗的意境,那么就更有必要去设计有诗意的画面了。

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用沙画来表现它,后来又想到也许可以在洁白的纸上点染彩色的油墨,但这些方式容易比附诗的意境或许正因为它们仍然是二维的状态,反而更容易产生留白。如果仔细研究这首诗,就会发现,它有一种真正的“空气感”,有潮湿、有流动、有欢乐、有静默、有爱……它是一种真正的孩子视角,那么孩子的视角都有哪些特点呢?

他们比我们矮小,所以他们是从一种更低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尝试谦卑地低下身来,你肯定会发现看世界的感觉和平常是不同的(要学会低视角拍摄)。

他们对于万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他们看到的花、草、动物、水滴,在他们的眼睛里会比我们成年人看到的要大(没错,你需要了解一下如何拍摄特写镜头)。

他们热爱这个世界,所以他们一直在寻觅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你的镜头可以像他们眼睛看到的那样,有些跌跌撞撞地奔跑、移动(但还是记住,要让你移动中的镜头尽量平稳)。

你还可以尝试拍摄风!风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所以你就要想怎样让我们能够看到它(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思考题)。

但是不建议你去拍摄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面容,能够听到他们的笑语,看到他们朦朦胧胧的身影就够了(所以你要学会利用镜头的虚焦),毕竟在这首诗里,我们要表现的是一种叫作“记忆”的东西,记忆就像梦一样,它很真切,却未必要清晰。(www.xing528.com)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遗漏,你要录下空气里万物的声音:蛙鸣、蝉鸣、蛐蛐声、水流声、风声,还有老头子和小孩子的话语声。声音有两种,空间环境里的背景声和主体的声音。有经验的录音师一般会录两次声音,一次就是所有声音混在一个空间的大合唱,这就是环境声或者叫背景声;一次是单独录制合唱里的独唱,比如说老头子和小孩子的笑声,比如凑近小溪去录制流水声,比如说找到声音最强烈的源头,去录制蝉鸣、蛙鸣——当心别惊扰了它们,有时候靠得太近它们就不说话了。但一定要清晰和准确地录下声音,有声音的画面才有真正的“空气感”。

不要嫌这段描述啰唆,因为我们已经开始创作了……当然,我们拍摄的内容按照常规理解并非是一部纪录短片,而更像是借助真实素材创造的一段“影像诗”。

总结一下吧!当我们第一次拿起相机或者摄影机开始创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哪些元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大环境、小环境、人物行为、人物关系、故事场景……还有拍摄层面:全景镜头、中景镜头、特写镜头、高点拍摄镜头、低视角镜头、移动镜头、虚焦镜头……以及录音层面:环境的声音和主体的声音。这些专业术语,我们后面也会提到,如果你自己去翻书或者进行上网搜索,不难找到关于它们的名词解释。

仅仅知道这些仍然是不够的,当我们开启拍摄的时候,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爱,我们对拍摄对象有强烈的兴趣,我们希望用镜头讲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来,我们会享受进行创意的过程,也就是启动“导演意识”的过程,这些才是你克服困难创作出自己第一部处女作的精神动力。

围绕你的第一部习作,下面是三条重要提醒:

第一,刚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尝试去拍摄太长的作品,因为主要目的是训练自己最基本的镜头拍摄能力和影像叙事能力,也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所以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做一个几十秒到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就足够了。可以无头无尾,只是一个训练素材剪辑的片段;如果有头有尾,那就是个相对完整的短片。

第二,不要想说太多的事情,或者尝试讲述一个太复杂的故事。主题、人物(有时也许是动物)、行为、关系、场景、叙事等元素越简单越好,尤其是拍摄的主体或者主要内容一定要明确、清晰,能够在自己脑子里轻易转化成可实现的镜头。话说回来了,有时候简单的内容未必表达不了复杂的想法,其实简单还是复杂最终取决于“导演”的把握能力,但你先要学会从简单入手。

第三,在启动你的拍摄之前,一定要考虑一下你所掌控的资源都有哪些。资源可并不仅仅指的是你拥有哪些设备和手里有多少钱,其实最重要的是一开始你能拍摄到谁,有谁会义务配合你的拍摄。许多人都觉得拍片的最大花销是吃、住、行和设备,但那却是你自己可控的;往往拍摄和采访的沟通成本以及信任转化成本才是最高的,因为它不可控。你找不到合适的选题,是因为对方拒绝配合你的拍摄。所以建议先从自己的生活拍起,从自己的身边拍起,先从熟人那里找找记者或导演的感觉。

关于你第一次拍摄的选题,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许多人拥有第一台相机或者摄像机是为了拍摄自己的旅行,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看到什么就拍什么,回来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只是拍了个流水账,它可以构成你的旅行记忆,却不能成为一部有意思的短片。

也有人喜欢特别关注沿途看到的道路、树木、云、风景或者是人们的笑脸,但是最多只能剪出一条素材拼贴的花絮。所以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如果旅行的过程中要重点参观某个建筑,那就提前了解一下建筑的历史和特点,然后想办法从所有可能的位置和角度来拍这个建筑,并且采访了解建筑历史的人。或者沿途要品尝什么美食,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试着拍一下厨师烹饪美食和大家品尝美食的过程。

你第一次拍片,有可能拍出一条让人惊艳的短片,也有可能拍出个很烂的作品,这都没有关系,重点是掌握你的设备,旅游的过程中环境变化丰富,最适合你和自己的设备彼此熟悉了。但即使你能拍出一部很漂亮的短片,以后也不要一直尝试在旅游的过程中练习拍片,因为大部分旅游都是一个浮于表面的观光过程,它注定了你没有时间设计镜头、深入内容和结构故事,即使有一天你成为一名技术达人,也只是在记录更高级的流水账。那么,还是从自己的生活半径以内开始吧!

你可以尝试拍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做一道菜,简单地说,就是学会记录一个人物的行为过程,我们暂定拍摄的主角是妈妈,如前所述,这个简单的拍摄也是需要提前做功课的。

你要先看一遍妈妈做菜的过程,能分成几个步骤,最好是拿本子记下来。你还要提前勘查一下妈妈工作的厨房,观察一下她一般会站在哪里,光线够不够亮,或者白天又会不会过于明亮。这个时候你就要做一系列重要的决定了:究竟是白天还是晚上拍摄,要不要开灯或者补光?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是你自己要站在哪里拍摄?厨房站得下吗?你能从哪些角度观察和记录你的妈妈?如果位置不利于拍摄,能否请她把一些工作放到明亮和宽敞的客厅里做。这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勘景工作和调度工作。

一切安排好之后,你可以观摩一下电视上的美食节目,看看别人是怎么拍摄做菜的,在心里默记一下他们的镜头顺序,随后撰写自己的分镜头脚本。注意,我们纪录片工作者一般是不习惯写分镜头脚本的,因为拍摄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是初学者最好有这个习惯,尤其是在拍摄对象能够配合你的情况下提前构思好你的镜头创意。写分镜头脚本的目的是培养你形成分镜意识。

分镜头脚本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实施你的拍摄计划了。同一个人物行为,如果时间够长,可以分不同景别拍摄;如果能够重复,就用不同景别和构图多次拍摄,一直拍到满意为止。除了拍动作和行为,还要拍食物本身的特写和妈妈自己的表情。你要拍摄的内容主体当然是烹饪美食的过程,但是人与食物的关系、厨师和食客的关系里有可能擦出有趣的火花。

如果是拍摄一位手工匠人做工艺品的过程,那么操作的程序和拍摄美食大同小异:

其一,尽量使用三脚架拍摄,尤其是拍摄特写镜头的时候。记住开始不要盲目地玩“推、拉、摇、移”等“动镜”的镜头,平稳地使用机器最重要,一定要一个接一个用“固定镜头”拍摄。

其二,不管是拍做菜还是做工艺品,记着录下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环节的现场同期声音。为了保证能够把声音录制干净,在拍摄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说话。

其三,试着按照时间顺序把你拍摄的人物行为过程的画面连缀成一个小片,中间不要铺音乐,而是使用现场录的声音,感受同期声本身会给你带来的节奏感,就好像吃那种没放佐料的原汁原味的食物。

当然,这仍然只是个小片段,如果想做成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片子,要拥有最简单的结构,就要构思用一个什么样的镜头开头和什么样的镜头结尾。是的,又回到我们本节开头的内容了,片子刚刚开始的时候,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尾的方式也是很多元的,《巨人传》作为一部鸿篇巨制,它的结尾只有一个字“喝!”你也许是一个字“吃!”

美食和工艺品是我们的常规选题,优点是容易实现、容易操作、人物容易配合,方便练习镜头叙事。

你可以拍摄亲人或者朋友的一次演出,记着要拍下他(或她)提前排练、准备、化妆、候场、上台表演的过程,演出后的谢幕和庆祝活动,以及台下观众的反应。你甚至可以在演出现场采访他,请他谈谈演出前后的心情,而你借机感受一下在不同环境里取景和录音会产生的效果。

你可以拍摄你的好朋友一次做义工的经历,记着要拍摄他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以及在路上奔波的时刻,观察和记录他的动作行为,并且重点关注他和别人交流的过程,尤其是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做义工是一件有社会意义的事情,所以要格外留意他与其他人之间发生的社交关系。

你可以拍摄楼下的一位广场舞大妈,也许是她充满激情的舞姿吸引了你,也许你能够拍出她的青春活力,也许你发现了她在喧闹之后的孤独,也许兼而有之。那就要设计一下在不同的环境和人物状态下,采取什么样的镜头感觉和拍摄角度。同样可以留意一下她和舞伴、邻居、儿女、老伴的关系。

上述的选题你都可以配套来个人物采访,重点研究一下在什么环境、背景、光线下采访人物,以及如何取景、如何构图和如何录音,这些内容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但是刚开始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还有一些纯依赖于观察记录的选题,开始一样可以大胆尝试,这并不妨碍你在更大程度上激发自己的创意和思考。

你可以拍摄奶奶家的一只猫,但这需要耐心的等待、跟拍和拍摄周期。从猫的视角来拍摄猫是一种方式,有些猫确实有丰富的表演欲,也许能拍下猫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把关注点放到猫和人的关系上,有时候我们能看到人和猫的和谐亲密,有时候又会通过猫感受到人的孤独。一般不建议拍摄流浪猫,因为它和你不熟,未必配合你的拍摄。

你可以拍摄楼下花园里的一棵植物,拍摄它春生夏长的过程。不过,这是需要时间周期的,几分钟的片子会让你用上半年时间。因此,拍植物就不如拍农夫或者园丁,拍摄他们的劳作和他们的生活。他们往往沉默寡言,在我们普通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存在感,也没人了解他们生活的另一面,所以拍他们很有意义,甚至可能有新的发现。

如果上述选题都有难度,你可以回家拍摄爸爸打呼噜。他有时候是在床上打呼噜,有时候是在沙发上打呼噜,有时候是在公交车上打呼噜,有时候天崩地裂,有时候轻声细语。这是个听起来有些可笑的场景吗?但也许一点都不可笑,甚至可能会有点心酸,你在拍摄的也许是位一直在为家庭忙碌而浑身疲惫的中年人。这是给你一个机会了解你的父亲

其实拍什么内容都可以,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感受站位、视角、景别、构图、色温、光线、录音等摄制元素的运用,以及你作为一名导演对自己片子的设计和构思。你要像《老头子和小孩子》里的少年人一样,去空气里呼吸,放松自己的全部器官来深入感受自己的选题。

在你纯粹靠自己的摸索,做完第一部片子的时候,也许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天呐,我做的片子真难看!”

你也许会疑惑:为什么我的想象很美好,呈现出来的却是这个样子?

实话告诉你,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的,因为拍摄纪录片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最考验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即使你看过很多讲理论的书都未必能够直接上手做;只有亲手做过,还有你的作品让更多朋友看过,才能有效积累创作经验,并且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但只要亲手做过,就意味着你已经上路了。

就像一名飞机驾驶员一样,你身后的里程数,不仅代表着你对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更代表着你所跨越的距离和你征服世界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