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对金塔县境内汉长城遗址的保护,金塔县博物馆委托兰州大学对部分汉长城遗址进行现场勘查与设计,编制保护规划方案。2012 年3月17—18 日,我陪同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张虎元对我县境内的部分汉长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便确定勘察设计、实施保护的具体长城段。
3 月17 日一大早,我们一行从县城出发,行驶近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西坝乡北面北山南麓的北海子一带。车辆在戈壁滩上沿长城线穿行,一路上我们看到长城墙体堆筑于洪积扇软戈壁及砾石丘陵之上,断断续续,蜿蜒而行,痕迹清晰可见。因风雨侵蚀及山洪冲刷,墙体风化坍塌成丘状土垄,两侧坍塌形成斜坡面,残高0.2 米~1 米左右。
远远望去,前面白花花一片,好似海市蜃楼,天水相连,若隐若现,在戈壁滩上煞是蔚为壮观。这就是当地人叫的北海子。在上世纪初,这里都常年积水,一片汪洋。后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逐渐干涸,但这一带盛产食盐,过去当地老百姓吃的盐都产自这儿。2009 年,由于金塔雨水丰富,水库水源充足,连续两年向北海子调水,使这一干涸多年的湖泊又恢复了生机。
在北海子北侧的山头上有一座夯土夹芦苇筑成的小城,当地人叫“石营子房”。小城东西长约30 米,南北宽约20 米,面积约600 平方米。城墙有的是土坯垒砌,有的是用土夯筑,残高约5 米左右,基宽约4 米,顶宽约2 米,中夹有红柳、芦苇、芨芨草等物。墙基下铺一层石块,南墙辟门。周围散见有灰陶片。据史料记载、地面遗物和地理位置考证,此为汉长城的一座关卡,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站在城头,四周俯瞰,尽收眼底,长城从小城向东西两侧延伸。北海子似一面明镜镶嵌在山脚下,天鹅在悠闲地游弋,好似高贵的少妇,小鸟在欢快地戏水,犹如顽皮的孩童,碧水蓝天,微波荡漾, 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汽车继续向东穿行,这里是一处天然山脉断口,在长城调查过程中未发现长城遗存,据分析,可能这一带是以湖为险。现在北海子的水已经沿这一带向北流淌,更证实了这一点。汽车在平坦的戈壁上飞速穿行,车后扬起的尘土犹如青烟飘逸飞扬。远处有几匹骆驼在悠闲地吃草饮水,看见我们的车走过,他们抬起头侧目注视。
过了断口,又到了山脉中。在这儿有一段保存较好的长城遗迹,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风雨,已坍塌成残高1 米左右低矮的砂石土埂,但遗迹相当清晰。长城在山沟中穿行一段后,沿两面的山脉向上而行,并在西侧山坡前出现了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的岔线,长约700 米。沿用碎块石夹红柳垒筑的长城爬上山顶,放眼望去,长城在山间犹如飞龙,蜿蜒而行,时而走平地,时而越山顶。在山顶长城线南侧有一座烽火台残迹,因损毁严重,仅存残底,周围散见有夯土残块和灰陶残片。
再向东走,就进入石梯子湖一带,这里也是一处自然形成的豁口,地势低洼,过去这一带是一个天然湖泊,现早已干涸。
在豁口南侧,有一座高大的烽火台,远远就可看到,这就是石梯子烽火台。烽火台位于北山南麓的洪积平原上,北面为金塔北山,东、西两面为砾石滩,南面为灌丛草滩。烽火台为夯土版筑的四棱台体,呈梯形状,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略宽,约有9 米,东西宽约7 米,残高约10 米,夯层厚约15 公分。遗址东壁上部中间有坍塌,左侧从上到下有一裂缝,下部中间离北壁约2 米处有一凹进的洞;南壁中间上部坍塌,向下延伸有一雨水冲刷形成的沟槽,底部有一洞;北壁有从顶到底的脚窝,西侧有一裂缝;西壁保存较完整。烽火台东北角有一处坞院,东西长12 米,南北宽约7 米,墙残高2 米左右。周围散见白瓷片等遗物,为明代烽火台。
在石梯子烽火台东北大约2.5 千米处的一处小山坡上又有一座烽火台,叫腰墩子烽燧。烽燧位于北山南麓的戈壁滩上,四周山脉环绕。烽燧为夯筑四棱方形台体,夯层较石梯子烽火台略窄,约12 公分,平面呈方形,边长约4 米,剖面呈梯形,残高5 米左右。南壁上部坍塌较为严重,有后期人为修筑堆砌的红砖,下有凹槽。东壁、北壁有部分坍塌,中间有雨水冲刷形成的凹槽。西壁保存较为完整。四周散见少量灰陶片、黑釉瓷片等。
站在烽燧旁的山头上环顾四周,西南侧的石梯子烽火台清晰可见,沿线地势高低起伏较大,西部高、东部低,南部为洪积扇冲积平原及戈壁荒漠,北依北山山脉。这儿的长城是壕堑,从烽燧北侧5 米处穿过,呈东西走向,该壕堑为掘地挖土堆积两侧,南北垄为壕堑内挖出的沙石土堆积而成。壕堑南北两边土垄痕迹明显,壕堑深30 公分左右。因山洪冲刷,壕堑不同程度遭到破坏,部分消失,残存壕堑内有沙土淤积和白刺沙丘。整体遗迹清晰可见。壕堑东面为墙体,保存较好,宽约7 米,上宽2 米多,残高1 米左右,截面为丘状,内有红柳枝平铺为筋。
汽车在山间便道向东行驶一段距离后,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之地,不远处厂房林立,这就是金塔县正在建设的北河湾工业园区,已有几家企业入驻。
就在便道南侧又出现了长城遗迹。该墙体堆筑于洪积扇软戈壁及砾石丘陵之上,墙体随山势起伏而建,痕迹清晰可见。残存墙体因风雨侵蚀、风化,原构筑方式已无法辨认,现仅存砂砾石堆筑的墙体基础,在两侧形成斜坡面。墙体剖面呈圆丘状,底宽约10 米,残高1 米左右,顶宽约2米。长城墙体中的红柳依稀可见,大多已碳化。2009 年4 月,甘肃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启动仪式就在这段长城旁举行,国家文物局的有关领导和省市文物局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全省各调查组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根据2009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2010 年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在这一线共新发现长城30 多千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多家媒体竞相报道。我们跑的这一段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30 多千米汉长城保存现状与我们看到的大体一样,基本上是连续的,遗迹清晰可见。
中午,我们在大庄子牛头湾护林站吃饭。这一带的植被,经过几年的封育管护,已得到有效恢复,遍地长满了花花柴、骆驼刺等草本植物和红柳、白刺等沙生植被;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也经常出没。
就在这个护林站旁的风蚀台地上有一座明代的烽火台,叫火烧墩烽火台,虽然已坍塌脱落成为一座直径约10 米,高约5 米的大土丘,但雄风不减当年。其实,在加强植被管护的同时,对我们的文物遗址也是一种无形的保护。
吃过饭后,下午2 点,向大湾城赶去。大湾城距我们吃饭的地方是110 千米左右,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
大湾城分为东大湾城和西大湾城,我们今天要去的是黑河东岸的东大湾城。据出土汉简和史料记载考证,大湾城堡为汉代张掖郡辖肩水都尉府城。汉武帝时,设置了“张掖属国都尉”,权力相当于太守,它的下面设了三个都尉,肩水都尉是其中之一,是相当于郡的都尉。
来到东大湾城后,我们看到城址所处的位置为戈壁荒漠地带,周围分布着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和极少耐旱植物。城址西距黑河约200 米,由堡、瓮城、罗城组成。堡的平面呈北大南小、形似“冒”字的不规则格局,墙体为夯土版筑,北墙、南墙均有坍塌,东墙保存较为完整;西南角有角楼,西墙北端有马面,东墙中部有门及两座城墩,有通堡顶的步道;城内西北角有南北排列的三间房屋遗迹。堡门外东侧有瓮城,瓮城外有罗城三重环围。城内散布大量灰陶残片。
1930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汉简1500 余枚,纪年简集中在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 年) 至平帝元始二年(前2 年) 之间,最晚为王莽始建国三年(前11 年)。同时,出土器物约350 件,有木器、竹器、葫芦器、芦草编制的器物以及石器、陶器、铜器、铁器残件、皮革、丝麻织物残片等,还有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1 件。1972 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百枚和部分珍贵文物。据邮程记录:大湾城是肩水都尉府。
大湾城出土有很多“卒马田官”的记载,如田卒名籍、牛籍以及衣物簿等,附近有古代田渠遗迹,据考证这里曾是一屯田区。现在东大湾城东面正在开荒种地。在城旁我们遇到了几个人,一问才知正是在此处开荒的老板,他是山东人,现在已投入几百万元打井、架电、修路,计划开垦1000 多亩土地种植枸杞等中药材,他说这儿的土层厚,整平后就可种植,很适宜作物生长。(www.xing528.com)
我们看到遗址表面进行了喷洒、灌浆PS 加固,对墙体的几个冲沟也进行了加固,并在马道口设置了金属防护围栏。这是金塔县2009 年争取国家投资对遗址实施了加固维修,
地湾城在大湾城东北约8 千米处,翻过一座沙丘就可看到。
到地湾城后,我们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一幕,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树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被不法分子推到砸毁;由金塔县人民政府树立的抢险加固纪念碑的碑面也被不法分子砸毁,残片散落一地。肩水金关和地湾城的保护标志碑于1987 年树立后不久碑上的“甘肃省”三个字就被人为砸毁,并在下面用石头砸刻了“内蒙古”三个字,碑的背面也用石头砸刻了“额旗”二字。由于这一地区属军事管理区,边界一直没有重新划定,金塔县与额济纳旗因边界问题纠纷不断。但在设立军事区以前,这里属金塔地界。
地湾城遗址由三坞和一障组成,遗址范围100 米×100 米,是汉代肩水候官所在地。现仅存一障,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5 米。城墙夯土版筑,基宽5 米,残高8 米多,西墙开门。北墙和东南墙角处有成排的木棍残桩,当为虎落设施。
1930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地湾城堡出土汉简2000 枚,帛书3 件及木、竹、苇、角、陶、铁、铜等器物和皮革、丝织品等。特别是此处出土的汉简中有历简、历谱、医简、算简等,它们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86 年,甘肃省又组织专人对地湾城进行发掘,共出土汉简约千余枚。这些简的年号集中于前84 年至前24 年,属昭帝至王莽更始时期。同时出土的器物很多,有木器、竹器、苇草器、角器、料器、陶器、铁器、铜器、皮革和织物等,还发现残笔一支。所出许多简均记“肩水候官”或“肩水候长”,知此为肩水都尉所辖肩水候官治所。
地湾城遗址也进行了加固维修。
地湾城向北约700 米处就是肩水金关遗址,肩水金关只剩下直径约8米、高约3 米的一个小土堆,地面遗迹仅存关门和关内西南侧坞院1 座。四周设置了防护围栏。
长城从关门东南角处一直向东南延伸,虽风化坍塌成一低矮的砂石土梁,但遗迹清晰可辨,翻过铁路后一直延伸到了对面山头的烽火台旁。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肩水金关是汉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线上设置的唯一关口。据1930 年考古发掘记载:肩水金关主要建筑有两座对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组成。楼橹长6.5 米,宽5 米,西侧残存有通到楼橹顶上的3 层土坯台阶,两楼橹间的门道宽5 米,其上部原有门楼类建筑物。关门内外埋有虎落尖桩和木转射,门两侧连结夯土塞墙。坞在关门内西南侧,北墙长36.5 米,南墙长35.5 米,东墙残长24米,东南角有一豁口,可能为坞门。坞墙夯筑,厚0.7 米~0.8 米,残高0.7 米。坞内发现房屋和马厩等共11 间,西南角残存有障和燧址。亭墙用土夯筑,厚1.2 米~1.3 米,长13 米,宽12.5 米、门窄小;亭内有住室、灶屋和仓库。亭西北部紧接烽台,台基方形,长7.8 米,宽7.7 米,经修缮过的夯土台基外部用土坯包砌。肩水金关故址因地处戈壁,常年受风沙侵蚀,主要建筑损毁严重。特别是经过两次发掘,对遗址破坏极大,仅存的一些遗迹也基本全部损毁。现今的肩水金关一带砾石戈壁,人迹罕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1930 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挖掘汉简850 枚;1973 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出汉简11577 枚,出土的汉简占居延汉简的三分之一之多。发掘其他实物1311 件,有货币、残刀剑、箭、镞、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衣服、鞋、帽、渔网、网梭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还有棨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版画和麻纸等。
下午回到县城后,我们就商量第二天的行程,由于我县境内汉长城总长约320 千米,经过早期长城资源调查,现遗存的有墙体和壕沟的长城段93 段、约230 千米,其中较为完好的约80 千米;长城沿线共有烽燧83座,其中较为完好的12 座;有关堡14 座。这么多的长城遗迹两天全部跑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把遗存长城的情况给张院长进行了详细介绍。当他听到我们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在金塔和玉门交界处的沙漠中新发现了一段长约8 千米,用梭梭柴和红柳垒筑的高约2 米左右的长城时,很感兴趣,决定去看一下。我也只是从照片上看到过,也很想实地去看一下,我和张院长的想法不谋而合,第二天的行程就这样定了。考虑到从沙枣园子这面进去道路难行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嘉峪关那边走。
第二天早上8 点,我们一行9 人从县城出发,到酒钢农场再向北有一大片开垦的农场,这条路线我们谁都没走过,不知咋样才能走到目的地,虽然有GPS 导航,但这里全是沙漠,稍有不慎车就会陷在沙漠中。县林业局的司机小高认识这个农场开地的一个姓万的,说找他可能知道路,看找他带路行不行。我们找到他,他人很热情,爽快地答应了。
在车上通过交谈,得知他也是金塔人,老家是大庄子乡的,20 世纪80年代,他养着几十匹骆驼,经常在这一带放,经过几年的经营,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来看到这一带有人开荒,他就投入了几十万在这儿开荒,现在已开垦种植一千多亩。我问他效益咋样,他说开地是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现在种地投入太大了,如果地力不行,经营不善,本都收不回来。每年春天他都要贷款一两百万元,到秋天庄稼收获贷款一还所剩无几,第二年还得贷。今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直到现在款都没贷下来,如果贷不上款,今年的庄稼就无法下种。他说他的儿子、孙子都再不让开荒种地。看来他是伤心透顶了。
车沿着荒漠中的便道行驶一段后就进入了沙漠之中,这儿没有道路,汽车一会儿趟沙地,一会儿翻沙梁,尘土四溅,颠簸的十分厉害,有几次都险些陷入沙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翻过一座沙梁,同车曾参与长城调查的老刘兴奋地说:“看,长城!”远远望去,在沙漠中出现了一条黑线,蜿蜒曲折,若隐若现。细线越来越粗,终于走到长城脚下了。
看到这一段长城,我们震撼了,只见碗口粗的红柳、梭梭整齐的码成垛,形成一条延续不断的柴墙,足足有2 米多高,墙体剖面部分呈梯形,部分呈三角形,底宽10 米左右,顶宽2 米左右。柴墙两边风沙淤积形成斜坡。细细一看,许多红柳、梭梭因常年日晒和风雨侵蚀表皮腐蚀皲裂,一碰就断,有的就像动物的尸骨,有的已严重碳化,但绝大多数保存较好。
张院长一下车就不停地照相,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是中国现在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长城之一,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长城,很值得研究和保护。”他强调了几遍。其实我的心中也早已深有感触。我惊叹古人的智慧和伟大,在当时生产力低下、人力贫乏的情况下修筑数千公里的长城,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劳,我被古人的精神所折服。
我在感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用梭梭柴和红柳筑长城,如何防火?如果敌人用火攻那不就一攻就破吗?
两天的行程虽然很短,但收获却颇丰。对我县境内长城遗址的走向、构筑方式、环境地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古人的聪明才智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对长城的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保护长城有了更紧迫的责任感。
啊!汉长城,你为一代王朝开疆辟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你见证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荣辱兴衰,你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你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你必将庇佑华夏文明更加源远流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