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时间的使者
风会吹醒一切
还可以吹熄一切
但风的前面 还有时间
时间是宇宙的泉永不停歇
历史成为废墟你仍然完好
没有风的时候
时间是寂寞的隐秘的
时间从山涧流出
用哗啦啦的掌声
证明空谷的回响
别有一番韵味
按捺不住风又来了于是
芦苇在天地间作揖 礼敬
松林像海一样涌动
那声音流动着一种清新的飘逸
时间无可奈何轻轻
在里面留下一抹年轮
为了心中暗暗的许诺
为了沧海桑田的休养生息
在时间与风的空隙
如梦一般月亮悄悄升起亮汪汪的
与一扇扇的窗以及窗的愿望(www.xing528.com)
默然相遇
于是 酒香飘出窗台
有一股淡淡的诗意
这首诗写好之后,发给同学和朋友看,得到这样一个回复:“时间是宇宙的泉,永不停歇;思绪是你心中的泉,不停涌动。”这可以说是一种有机和合效应的反馈和馈赠。笔者这几年也在探讨人的感知机制,例如古人类通过熟食和用火,发现肉类更好的口感和味道的效用向度、更有利于健康的效果等,但由于缺乏比较满意的切入点,一直未能成型。看到回复之后,思考再三,得出了“心泉效应”这个概念,因而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同样有意义的是,心泉效应用于说明人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一体两赋”特征,乃至于人在精神生活上的和合、和解、和谐,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人们日常所处的一般公共环境或者说一般共态环境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结构和维度的多样性及其综合性。不过,许多人文环境的共态性和样态是可以构造的,例如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等,都可以根据其功能和人们的需要,使用相应的技术和物质条件来构建,以达到最佳的和合效果。与外部环境相比,共态环境就显得比较简单,功能比较单一,功能的和合度也比较大,还与外部环境保有相应的流通性,这或许就是构造性共态环境的魅力所在。
当今这个时代,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构建比较单一的共态环境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那两天,有位同学把拍的照片发到同学群里,并且附文中说:常见的木棉花都是红色的,广州周边却有三棵黄色木棉花,甚为奇特,谁能解释一下?显然,如果从植物学角度来解释的话,无疑需要许多科研活动来支撑,不是能随便回答的问题。想了想,打趣地发了这话上去:“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得到一个准确性不高于50%的答案:一般木棉花,都是读《红楼梦》长大的,所以花是红色的;这三棵,是读《金瓶梅》长大的,所以花是黄色的。”[6]
显然,这种拟人化的意义性解释并不是什么科学解释,但其中蕴含的通感和幽默有其相应的意义理性,可以得到大伙会心一笑或感性的和合之乐。更有意义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心泉效应”是可以验证的,也可以说是解释“情理本体”与感知理性之间的机制和生成性关系的一个不错的版本。情理本体,《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一书一般使用“情本体”,有时也称为“情理本体”。从人的“一体两赋”特征以及感知理性的生成机制来看,由于情和理的结构性、连通性、含混性,两种称呼对应的实在具有一定重叠性,故而既可称为“情本体”,又可称为“情理本体”,本书则称为“本体意识”或“本体理性”。需要注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性”和“情”常常互通互用或互为解释。总的来看,“性”主要用于解释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情”则是事物的本质或属性在特定和合环境下性态和形态的表现。
所谓的机制和生成性关系,实际上就是和合度。没有相应的和合度,所谓的机制和生成性关系是不起作用的。这很好地说明了,“知其性,识其情,和其意,合其度”对心泉效应的生成有着重要而关键的意义。唯其如此,才会产生“悦其美,尚其德”的效果,才会有“心泉效应”的馈赠。
心泉效应需要外部信息的介入。与此同时,受体需要具有相应的德性与之相呼应,在一定的和合度内产生和合效应,进而引发受体的思维内潮汐和相应的感动,并产生相应的馈赠,实可谓“物得其善而和,因其和而生”。其中,“德性”,包括人的先天德性和后天德性。先天德性主要是指人体的各种感知功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脑〕等)及其禀赋,后天德性主要是指个体的知识结构、认知力、性格与品性的养成程度。“馈赠”,主要是指心泉效应的和合度与效果及其大小。
这里面含有一种有趣的生成结构。假设外部信息为A,个体或受体的德性为B,馈赠是C。其中,C不是A和B的简单加总,而是外部信息对受体的有关记忆与德性的激活或唤醒,在A和B的共同参与下产生的和合效果——新意、美感或和合之乐等,而且并没有对A和B造成损耗或损害,是一种生态性和合效应:A+B=A+B+C,或者表示为1+1>2或1+1=2+C。这说明,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确实很有道理。换言之,通过这种生态性和合效应以及心泉效应的感知,受体不仅增加了A,而且得到了C这种馈赠。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个体或受体的和合效果亦即C值,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非均质差别。犹如一个班级的学生(Bn)考试,结果会有各种不同的分数(Cn)。这时,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公式变得更加奇妙:A+Bn=A+Bn+Cn。也就是说,同一个A,由于受体及其和合度的不同,居然会产生诸多的维度(Cn),实可谓晴空朗月,一善万有,和合共享。同样有意义的是,这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这些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7]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尽)。[8]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9]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0]
宇宙和人体内或许真的存在一种有待认知的恒定的宇宙基数(或常量),也就是《道德经》所言的“道”[11]。在它的作用或影响下,个体或受体的德性与特定信息的和合效应及其效果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或者写作和创造上有“如有神助”、“宛如天授”的感受及其原因所在。
这样,我们把上述公式改成A+Bn+0=A+Bn+Cn,应当会更加平衡。也就是说,0是一种意义有待确认的常量,只是在我们认识到之前总处于休眠状态,我们把它当作无意义而已。宇宙中的许多事物还处于有待认识的状态,因而并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记忆之中,相当于有人在考试中无感,分值C=0的状态,但不能否定曾经有过这样一次考试,而且得分为0[12]。这种状态,未尝不可称为认知或知识缺氧。因为缺氧,故而缺少与之共其和的根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知识未必等于善,但在一定意义上含有善的动词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不以为意或不在乎的事,在环境中却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主观上的许多所谓无意义,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特定的意义。进而言之,无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试想,如果没有0的进入,数学研究至多也就只能停滞在早期的水平。另外。0还可以理解为人生历程中曾经经历但又有所不及或者在现实生活被边缘化的精神素地。如果机缘巧合,它们被重新激活和唤醒,对个体同样有心泉效应,有时还可能给人生带来极具神采的一笔,成为人生历程中风韵别致的一帧插页,实可谓:“心泉效应兮和合达一,应律而动兮素美主义”。
通过前文的阐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泉效应是人的德性对特定信息的趣味所产生的感知效应与判断,是人的德性对特定信息产生的有机和合效应的反映,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共其和的具体体现。就上述黄色木棉花的具体事例而言,还需要事先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作为精神素地:
其一,受众必须读过《红楼梦》《金瓶梅》这两本书,或者有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知道社会或文化传统习惯对这两本书的一般看法,例如《金瓶梅》曾被当作黄色小说来看待。
其二,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文化记忆或文化素养作为个体内在的生态效用、生态动能和生态力,进而成为能够与特定信息、事物乃至环境相契的和合节点。
其三,信息的有机化作用。在特定环境下,经由通感语式及其意蕴所形成的信息的介入和刺激,群成员的特定知识储备的记忆得到唤醒和打开,在趣味上产生感知的和合共鸣,从而表现出心泉效应。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和解,其差别在于和合的效果与有关的和合度成正比。
其四,人类是有趣味的动物,一种有广泛趣味的动物,并因趣味而生兴趣。兴趣可谓人类的精神原乡、人类最好的老师,是以兴趣使人类无师自通。同时,趣味和兴趣还是人类的生态力和心泉效应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人类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与物质利益的驱动相比,趣味和兴趣的意义性或意义理性的驱动当是人类更为原始而朴素的驱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