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性需求的特征及其解释

德性需求的特征及其解释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偏向于用德性需求解释人的精神需求和满足。基于上述原因,德性需求可以解释为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由兴趣及有关信息激发所产生的心理需求。在德性需求实现或满足的过程中,人们会获得心理舒适和满足感,并由此产生精神和解与和合之乐。人的德性需求具有因时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社会转型是社会存在态的非均质变化的重要表现。

德性需求的特征及其解释

人无完人,世界并非事事让人满意,人们所处的环境同样如此。正因如此,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抑或环境,都常常处于不完美的状态。有些原本可能让人非常满意,但随着时间变化也会变得衰败。这说明,德性完善的需求或者说人类的德性需求永无止境的。

德性需求与德性完善的需求含有较大的交集,但前者的含义显然更为宽泛。那么,何谓德性需求?根据人类的禀赋(或特质)来理解和考察,我们不难认识到,人类除了物质需求和满足之外,还要有精神需求和满足。本书偏向于用德性需求解释人的精神需求和满足。与人们常说的所谓“理性”相比,这样对于人类进行理解和解释无疑是比较全面而完整的,拥有更为丰富的内蕴与维度。简言之,德性的独特性和意义,就在于把人或者个体作为拥有独特的感性和理性的集合体,而不会被任何简单化、单一化的感性和理性所替代。

基于上述原因,德性需求可以解释为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由兴趣及有关信息激发所产生的心理需求。在德性需求实现或满足的过程中,人们会获得心理舒适和满足感,并由此产生精神和解与和合之乐。

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放眼所见,无不充斥着现代社会创造的事物,非物质生活方面的精神、情感文化艺术等生活形态,几乎从社区的公共空间消失殆尽。由于原有的功能、适度性或舒适度的失落和缺失,所谓社区社会也只能称为社区,而不是一种既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又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社区社会。这种现状进而导致人的许多潜能的萎缩和失落,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危害,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产品供给找不到更切实际和更有效的切入点。现代社会的窘境表现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所谓“无形之手”,在此也长期严重失灵。从中我们不难意识到,较好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之间乃至人们得到较好的精神生活、社会和谐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更不难意识到,社区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5]这里论述的,实际上就是以社区社会为平台,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教养的养成,人的精神的、文化的、价值的、社会的、自然的伦理关系的后天德性养成,使个体从家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并与之共其和的一种中继之道。社区社会的失落和缺失,人的伦理关系过于简单化,必然导致社会的条理性的失落和缺失,必然导致人的身心健康和归属感的失落与缺失。概而言之,“物得其和而生,失其和则弊”而已。

人的德性需求具有因时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社会转型是社会存在态的非均质变化的重要表现。从历史尺度来看,一定社会的存在过程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转型。随着某些社会要素水平的变化,人们对自身存在态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与动荡、战乱时期相比,随着安全环境的改善,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进而需要国家和政府调整相应的对策和制度安排,需要国家政治生活和文化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以新的和合方式与和合度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天下共其和。正因如此,历史上有这样一段著名对话: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你老子)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56]

这段“取守不一道”的记载说明,从大尺度历史来看,人的存在态将随着社会的存在性和社会域态的改变而改变,但无论是治(和平年代)还是乱(战争或动荡年代),最重要的都是寻求人的最大的精神和解;不同的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精神和解的内涵和外延的意义理性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战乱时期可以容忍的事情,在和平时期就未必能被容忍,例如公共交通服务的准时性、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给等。意义理性会发生变化,是因为意义理性有其环境和条件的逻辑呼应关系,正常或常态有相应的逻辑呼应关系,非常或非常态有相应的逻辑呼应关系。(www.xing528.com)

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发展都存在一个基本规律:人们富裕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精神生活的更高和更多的需求,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就会日益凸显出来。例如,随着生活富裕程度增高,休闲和旅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这实际上就是精神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显示。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并不是说人们富裕之后自然而然就会知礼节,而是自不由然地会对文明的生活有更高的需求和要求,所以孔子说:“教之。”其完整的语义就是“富而教之”。其基本义理是,随着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合模式也需要有相应的改进。这个规律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一般性意义,而且显现出文明兼具自发性和自觉性。在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和合模式的创新,既包括对原有文化底蕴的恢复,也包括因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亦即当今所说的“守本开新”或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意义领掖,直开新面”同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魅力。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都是人类基于对事物的理解,转而呈现出独特的创造性的重要美学内蕴和表达方式

在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交通的极大变化以及有关制度安排的创新,国家之间的关系逐渐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邻里关系类似。如此一来,不仅相互间的货物往来有了极大的便利,而且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外旅游都可以成为家常便饭,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存在态和社会生态。由此可见,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精神和解(以更多、更好和更高的正解来舒缓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的负解)有了更大的诉求和需求。换言之,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会随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或事务而不断改变,并且需要较好的状态来调整或舒缓负面状态所产生的压抑感和焦虑感,使之处于一个较合理的状态,这应当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心健康或身心愉悦。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要求越来越高,实质上就是需要更多的精神生活的和乐与和美,来满足身心和谐与身心健康的需要。这种变化由人类具有超越物欲需求的本质向性所规定,因而具有了一般性的规律意义。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人类本质,小而言之,和之于物、和之于精神而已;大而言之,与天地共其和、与万物共其和、与环境共其和、与天下共其和而已。从这一角度来看,谁能够引领人类新的精神和解,谁就能够引领世界潮流。

所谓和合模式,亦即现今人们常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人类怎样从事生产活动,怎样过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怎样交往互动等。由于表达的难度及其复杂性,人们常常比较注意显性的物质层面,但实际上,人类的种种行为活动无不与自身的思想精神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是思想精神活动处于隐性层面,亦可谓“一体两赋”的客观存在。换言之,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根本就在于拥有“得其善而和”的精神的主体性、创造性,不仅拥有物欲层面的需求,同时还拥有超越物欲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在现实中表现为精神生活以及有关的需求和满足。

现实生活中,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的德性需求及其意义理性的满足。例如,人们熟悉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以及各种节庆、文化娱乐、情感交流、公平公正、人文关怀等,莫不如此。据此不难理解,精神生活及其德性需求的满足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这很好地说明了,人的身心健康和身心愉悦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较高和较大的德性需求与和合之乐的实现,对环境以及人的素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有较高的诉求。我们由此不难理解,精神生活以至精神生活小康的实现,比物质生活或物质生活小康的实现,具有更高的要求和难度。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精神生活其实含有丰富的德性结构和维度,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和分析,而且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也有着独特的价值指引作用。

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有其相应的德性,这种德性表现为文化、思想、哲学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处事处世方式等,是风格、气质、精神偏好、精神特质、精神面貌等精神形态的底蕴所在,并且在各个方面及维度上影响着个体德性的形成,成为个体后天德性的重要来源。正如《诗经》所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57]文化对个体和整体的德性塑造有着重大的作用,是一定社会、民族、国家的动员力、凝聚力、号召力和历史韧性的重要所在,是文化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社会需要以及社会和合效应的根源。

总而言之,关于人类追求德性的自我完善和圆满的德性需求,追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精神和解,现代社会无疑还有许多需要关注和拓展的空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虽然有自身的时代特征,但如果忽视或过于轻薄传统文化,同时又想拥有较好精神生活和德性需求的满足,实现最大可能的精神和解,就会显得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中国社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历史风格和精神气质特征,都有自己精神的诗意、精神的诗,并由此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遗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国风,给后世一个交代,可谓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