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动力。然而,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它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堪其负的重担。同样让人尴尬的是,在现代知识结构和格局中,人们为了掌握知识而忙忙碌碌,而关于人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认识自己”常常无从谈起。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逐渐发现物质生活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也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换言之,物质满足给人的满足感、幸福感有其局限性。这样,对人类获得更多的快乐感、更多的幸福感的途径进行探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效用递减效应,又称“效用递减律”或“边际效用递减律”等,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杜尔阁在他的著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中提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分析史》中认为,杜尔阁在经济学上的这一贡献,使他的成就甚至比亚当·斯密还大。它的基本理论是:譬如一块耕地,在一定区间内投入,持续投入时会使产出持续增加,但产出达到最高峰值(∩)后,接下来的投入产出比就会逐渐减低,以至于投入不再有效,这时的投入产出比为0。也就是说,事物在“量”上的和合生成性是受自身最大可能性的“度”的约束和限制的,在“度”的约束和限制下,“量”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只有在“度”的约束和限制下,“量”才能够获得明确而肯定的意义,从而成为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依据和边界。这样,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值就是处于峰值之时,之后继续投入效率就会降低,以至于受边际极值(◎)的约束,投入不再带来增量,处于无效率的状态。基于这一规律,现代经济学还发展出著名的边际价值理论和边际学派。与此同时,人们发现物质欲望的满足对于人们的幸福感也有这样的效应,所以本书一般使用“边际效用递减效应”这一名称,并在义理上与“和合效应”进行相互贯通。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和”的综合尺度意义,以及“万物得其善而和,因其和而生,失其和则弊”的道理。从和合效应的角度来看,称之为和合定律会更容易让人理解。即是说,当物与物之间的和合度为0时,和合效应便不再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和正效率,而是进入由饱和而失和的无效率状态。(www.xing528.com)
这些年,时不时有人讨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其潜在语义就是,目前中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一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走出来就会大费周折,于是,抓紧时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便成了当务之急。那么,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就没有问题了吗?目前的高收入国家难道没有问题吗?不是的,陷阱之中还有陷阱。实际上,当今世界,无论处于哪种收入水平,甚至无论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人类都必须面对物质和精神的问题,必须面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如何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问题。不正视这个问题,不认真解决这个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问题,才是问题中的问题。
如此看来,现代社会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思想大困局。思想的陷阱需要有相应的思想来破除。人类要追求快乐和幸福,就要遵循有关的规律和规则,与规律规则共其和,最大可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精神和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